The Buddha Speaks of Amitabha Sutra English
INTRODUCTION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is of the small SUKHAVATI-VYUHA, Two sutras, the large and the small, have this title, both taking as subject Amitabha Buddha, his pure Buddhaland to the West, and the means to rebirth therein. Sukhavati, or, as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 Ultimate Bliss, is the name of this land.
A third sutra also describes Sukhavati: the AMITURDHYANA-SUTRA. Together, these three comprise the basic texts of the Pure Land Sect.
The translated text, the small SUKHAVATI-VYUHA, although it is the shortest of the three, is by no means unimportant. Nor is it just a summary recapitulation of the doctrine set forth in the other two.
The large SUKHAVATI-VYUHA explains the causal connections resulting in the Pur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It deals with Amitabha's vows of former lives and their realization in Sukhavati.
The AMITURDHYANA-SUTRA is concerned with quite another matter. It is a guide to cultivation and describes a series of sixteen meditations which lead to various grades of transformation rebirth in Sukhavati. Summaries of both sutras are readily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and so are not given here.
Both sutras contain dharmas preached in specific response to the requests of sentient beings: the large SUKHAVATI-VYUHA at the request of Ananda , "who had still to be advanced on the path of disciples"; the AMITURDHYANA-SUTRA at the request of Vardehi, queen mother of the wicked Prince Ajatasatru:
'My only prayer.' she continued, ‘is this: O World-Honored One, mayest thou preach to me in detail of all the places where there is no sorrow or trouble, and where I ought to go to be born anew. I am not satisfied with this world of depravities, with Jambudvipa, which is full of hells, full of hungry ghosts (pretax), and of the brute creation. In this world of depravities there is many an assemblage of-the wicked. May I not hear, I pray, the voice of the wicked in the future; and may I not see any wicked person.'
The small SUKHAVATI-VYUHA, in contradistinction, is unique because the entire Sutra belongs to the "self--spoken" division.8 In other words, the Buddha himself spontaneously preached the Dharma, overstepping the usual practice of speaking Dharma on request. The very fact that no one in the Great Assembly knew to ask shows the extreme importance and inconceivability of this specific Dharma. Thus, the Buddha clearly warns, "You should know that I, in the evil time of the five turbidities...for all the world speak this Dharma, dif-ficult to believe, extremely difficult."9
Unfortunately, it is not now possible to publish a full discuss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sutra and its ramifi-cations. Notes and other explanatory materials, al-though a necessity for accurate presen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can by no stretch of the imagination be considered a replacement for the traditionally accompa-nying commentary. It is hoped that this lacuna may soon be filled by the appearance in Vajra Bodhi Sea of Tripitaka Master Hsuan Hua's sublime lectures on this Sutra.
The original draft of the translation was made as a text to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spontaneous oral trans-lations of these lectures. It was felt that an accurate and fairly literal translation was needed to do justice to the subtleties of the commentary.
Afterwards, it was decided to chant the Sutra as part of the daily activities at the Buddhist Lecture Hall. In order to produce an English version suitable for chanting, some revision of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was necessary; however, great care has been taken to pre-serve the meaning, even at the cost of "chantability". Although the product presented here is a long way from Kumarajiva's pristine clarity, it is hoped that a step has been made in that direction. And perhaps with growing familiarity and cultivation, progress will be rapid.
-----------------------
TRANSLATION
Namo to the Lotus Pool Assembly of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as Vast as the Sea. (3x)
THE BUDDHA SPEAKS ABOUT AMITABHA SUTRA
Translated from Sanskrit to Chinese by
the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at Yao Ch'in
Thus I have heard, at one time time Buddha dwelt at Sravasti in the Jeta grove in the garden of the Bene-factor of Orphans and the Solitary together with a gathering of great Bhiksus, 1250 in all, all great Ar-hats whom the assembly knew and recognized: Elders Sari-putra, Mahamaudgalyayana, Mahakasyapa, Mahakatyayana, Mahakausthila, Revata, Suddhipanthaka, Nanda, Ananda, Rahula, Gavampati, Pindola-bharadvaja, Kalodayin, Mahakaphina, Vakkula, Aniruddha, and others such as these, all great disciples; together with all the Bodhisattvas, Mahasattvas: Dharma Prince Manjusri, Ajita Bodhisattva, Gandhastin Bodhisattva, Nityodyukta Bodhisattva, and others such as these, all great Bodhisattvas; and to-gether with Sakra, chief among gods, and the numberless great multitudes from all the heavens.
At that time the Buddha told the Elder Sariputra, "Passing from here through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millions of Buddhalands to the West, there is a world called Ultimate Bliss. In this land a Buddha called Amitabha right now teaches the Dharma. Sariputra, for what reason is this land called Ultimate Bliss? All living beings of this country endure none of the suf-ferings, but enjoy every bliss. Therefore, it is called 'Ultimate Bliss'.
Moreover, Sariputra, this Land of Ultimate Bliss is everywhere surrounded by seven tiers of railings, seven layers of netting, and seven rows of trees, all formed from the four treasures and for this reason named 'Ultimate Bliss'.
Moreover, Sariputra,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has pools of the seven jewels, filled with the eight waters of merit and virtue. The bottom of each pool is pure, spread over with golden sand. On the four sides are stairs of gold, silver, lapis lazuli, and crystal; above are raised pavilions adorned with gold, silver, lapis lazuli, crystal, mother-or-pearl, red pearls, and carnelian.
In the pools are lotuses as large as carriage wheels: green colored of green light; yellow colored of yellow light; red colored of red light; white colored of white light; subtly, wonderfully, fragrant and pure.
Sariputra,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is thus meritoriously adorned.
Moreover Sariputra, in that Buddhaland there is always heavenly music, and the ground is yellow gold. In the six periods of the day and night a heavenly rain of mandarava flowers falls, and throughout the clear morning each living being of this Land, with sacks full of the myriads of wonderful flowers, makes offerings to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millions of Buddhas of the other directions. At mealtime they return to their own country, and having eaten, they stroll around,
Sariputra,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is thus meritoriously adorned.
Moreover Sariputra, in this country there are al-ways rare and wonderful varicolored birds: white cranes; peacocks, parrots and egrets ; kalavinkas and two-headed birds . In the six periods of the day and night the flocks of birds sing forth harmonious and elegant sounds. Their clear and joyful sounds proclaim the five roots,29 the five powers the seven Bodhi shares, the eight sage-ly way shares,30 and dharmas such as these. When living beings of this land hear these sounds, they are alto-gether mindful31 of the Buddha, mindful of the Dharma, and mindful of the Sangha.
Sariputra, do not say that these birds are born as retribution for their karmic offenses. For what reason? In this Buddhaland there are no three evil ways of re-birth.32 Sariputra, in this Buddhaland not even the names of the three evil ways exist, how much the less their actuality! Desiring that the Dharma sound be widely proclaimed, Amitabha Buddha by transformation made this multitude of birds.
Sariputra, in that Buddhaland, when the soft wind blows, the rows of jewelled trees and jewelled nets give forth subtle and wonderful sounds, like one hundred thousand kinds of music played at the same time. All those who hear this sound naturally bring forth in their hearts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mindfulness of the Dharma, and mindfulness of the Sangha.
Sariputra,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is thus meritoriously adorned.
Sariputra, what do you think? Why is this Buddha called Amitabha? Sariputra, the brilliance of that Buddha's light is measureless, illumining the lands of the ten directions everywhere without obstruction; for this reason he is called Amitabha.33
Moreover Sariputra, the life of that Buddha and that of his people extends for measureless limitless asankhyeya kalpas; for this reason he is called Amitayus.34 And Sariputra, since Amitabha realized Buddhahood, ten kalpas have passed.
Moreover Sariputra, that Buddha has measureless limitless "sound-hearer" disciples,35 all Arhats, their number incalculable; thus also is the assembly of Bodhi-sattvas.
Sariputra,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is thus meritoriously adorned.
Moreover Sariputra, those living beings born in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are all avaivartika.36 Among them are many who in this very life will dwell in Buddhahood.37 Their number is extremely many, it is incalculable and only in measureless, limitless asankhyeya37 kalpas could it be spoken.
Sariputra, those living beings who hear should vow, 'I wish to be born in that country.' And why? Those who thus attain are all superior and good people, all coming together in one place. Sariputra, one cannot have few good roots, blessings, virtues, and causal connections to attain birth in that Land.
Sariputra, if there is a good man or good woman who hears spoken 'Amitabha Buddha' and holds the name, whether for one day, two days, three, four, five days, six days, as long as seven days, with one heart uncon-fused, when this person approaches the end of life, be-fore him will appear Amitabha Buddha and all the assem-bly of Holy Ones. When the end comes, his heart is without inversion; in Amitabha Buddha's Land of Ultimate Bliss he will attain rebirth. Sariputra, because I see this benefit, I speak these words: If living beings hear this spoken they should make the vow, 'I will be born in that land.'
Sariputra, as I now praise the inconceivable bene-fit from the merit and virtue of Amitabha Buddha, thus in the East are also Aksothya Buddha,38 Sumeru Appearance Buddha,39 Great Sumeru Buddha,40 Sumeru Light Buddha,41 Won-derful Sound Buddha,42 all Buddhas such as these, number-less as Ganges' sands. In his own country each brings forth the appearance of a vast and long tongue, every-where covering the three thousand great thousand worlds,43 and speaks the sincere and actual words, 'All you living beings should believe, praise, and hold in reverence the inconceivable merit and virtue44 of this Sutra of the Mindful One of Whom All Buddhas Are Protective.'45
Sariputra, in the Southern world are Sun Moon Lamp Buddha,46 Well-Known Light Buddha,47 Great Blazing Shoulders Buddha,48 Sumeru Lamp Buddha,49 Measureless Vigor Buddha,50 all Buddhas such as these, numberless as Ganges sands. In his own country each brings forth the appearance of a vast and long tongue, everywhere covering the three thousand great thousand worlds, and speaks the sincere and actual words, 'All you living beings should believe, praise, and hold in reverence the inconceivable merit and virtue of this Sutra of the Mindful One of Whom All Buddhas Are Protective.'
Sariputra, in the Western world are Measureless Life Buddha,51 Measureless Appearance Buddha,52 Measureless Curtain Buddha,53 Great Light Buddha,54 Great Brightness Buddha,55 Jewelled Appearance Buddha,56 Pure Light Buddha,57 all Buddhas such as these, numberless as Ganges sands. In his own country each brings forth the appearance of a vast and long tongue, everywhere covering the three thousand great thousand worlds, and speaks the sincere and actual words, 'All you living beings should believe, praise, and hold in reverence the inconceivable merit and virtue of this Sutra of the Mindful One of Whom All Buddhas Are Protective.'
Sariputra, in the Northern world are Blazing Shoulders Buddha,58 Most Victorious Sound Buddha,59 Hard to Injure Buddha,60 Sun Birth Buddha,61 Net Brightness Buddha,62 all Buddhas such as these, numberless as Ganges sands. In his own country each brings forth the appearance of a vast and long tongue, everywhere covering the three thousand great thousand worlds, and speaks the sincere and actual words, 'All you living beings should believe, praise, and hold in reverence the inconceivable merit and virtue of this Sutra of the Mindful One of Whom All Buddhas Are Protective.'
Sariputra, in the world below are Lion Buddha,63 Well-Known Buddha,64 Famous Light Buddha,65 Dharma Buddha,66 Dharma Curtain Buddha,67 Dharma Maintaining Buddha,68 all Buddhas such as these, numberless as Ganges sands. In his own country each brings forth the appearance of a vast and long tongue, everywhere covering the three thousand great thousand worlds, and speaks the sincere and actual words, 'All you living beings should believe, praise, and hold in reverence the inconceivable merit and virtue of this Sutra of the Mindful One of Whom All Buddhas Are Protective.'
Sariputra, in the world above are Pure Sound Buddha,69 King of Past Lives Buddha,70 Superior Fragrance Buddha, 71 Fragrant Light Buddha,72 Great Blazing Shoulders Buddha,73 Vari-colored Jewels and Flower Adornment Body Buddha,74 Sala Tree King Buddha,75 Jewelled Flower Virtue Buddha,76 Vision of all Meaning Buddha,77 Such as Mt. Sumeru Buddha,78 all Buddhas such as these, numberless as Ganges sands. In his own country each brings forth the appearance of a vast and long tongue, everywhere covering the three thousand great thousand worlds, and speaks the sincere and actual words, 'All you living beings should believe, praise, and hold in reverence the inconceivable merit and virtue of this Sutra of the Mindful One of Whom All Buddhas Are Protective.
Sariputra, what do you think? Why is it called Sutra of the Mindful One of Whom All Buddhas Are Protective? Sariputra, if a good man or good woman hears this Sutra and holds to it, and hears the names of all these Buddhas, this good man or woman will be the Mind-ful One of whom all Buddhas are protective, and will irreversibly attain to anuttara-samyak-sambodhi. There-fore, Sariputra, all of you should believe and accept my words, and those which all Buddhas speak.
Sariputra, if there are people who have already made the vow, who now make the vow, or who are about to make the vow, 'I desire to be born in Amitabha's Country', these people whether born in the past, now being born, or to be born in the future, all will irreversibly attain to anuttara-samyak-sambodhi. Therefore, Sariputra, all good men and good women, if they are among those who have faith, should make the vow, 'I will be born in that country.'
Sariputra, just as I am now one who praises the merit and virtue of all Buddhas, all those Buddhas equally praise my inconceivable merit and virtue saying these words, 'Sakyamuni Buddha can complete extremely rare and difficult deeds. In the Saha Land, in the evil time of the five turbidities,79 in the midst of the kalpa turbidity, the view turbidity, the affliction turbidity, the living beings turbidity, and the life turbidity, he can attai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and for the sake of living beings, speak this Dharma which in the whole world is hard to believe.'
Sariputra, you should know that I, in the evil time of the five turbidities, practice these difficult deeds, attain anuttara-samak-sambodhi and for all the world speak this dharma, difficult to believe, extremely difficult!"
After the Buddha spoke this Sutra, Sariputra and all the Bhiksus, all the gods, men, and asuras, and others from all the worlds, hearing what the Buddha had said, joyously welcomed, faithfully accepted, bowed and withdrew.
END OF THE BUDDHA SPEAKS OF AMITABHA SUTRA
********************
NOTES
NOTES TO THE INTRODUCTION
1.
2 is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of Chinese Buddhist sects.
3.
4. In China the Sutra is also known as
5. Conze (1958) translates from the Sanskrit 'miraculously born': "Those who are miraculously born, and appear all at once, without conception or embryonic growth, with all their limbs fully grown from the very start. Miraculous or ap-paritional birth is the lot of gods. infernal beings, beings in the in-termediary world and Never-returners." (p. 25) The DIAMOND SUTRA lists ten different kinds of birth, the SURANGAMA SUTRA, twelve. In Sukhavati transformation birth is in a lotus. There are only males, for females reborn there have male transformation bodies.
6. Muller (1894, p. 2).
7. Takakusu (1894, p. 165).
8. is one of the twelve sutra division`. Most sutras contain most or all of the twelve divisions. To my knowledge, only the small SUKHAVATI-VYUHA is entirely composed of the "self-spoken" division.
9. See the last lines of the Sutra text.
10. In both India and China sutras and other 'sacred' texts were almost always printed and studied with an authoritative commentary. Study-ing such texts without a commentary was practically unheard of. Un-fortunately, none of the previous Western publications on the Sutra have made much of a beginning in this direction. However, nothing is to be gained in dwelling on the shortcomings of pioneering effort. For information on previous editions see Appendix A.
NOTES TO THE TRANSLATION
1. ‘The Buddha speaks of (about)' is included as part of the title to indicate that the Sutra was spoken by Sakyamuni Buddha about Amitabha Buddha. It is then clear that Ami-tabha Buddha did not speak the Sutra.
2.
3. Anattapindika, the Chinese is
4. The Chinese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as meaning 'those in the Assembly who had ‘knowledge'.
5. The text gives (Constant Vig-or). All the rest of the list of Arhats and Bodhisattvas is given in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
6. sakro-devanam-indra.
7. means either heavens or gods (devas).
8. Sukhavati.
9. Sattva.
10. . is usually equivalent to the Sanskrit vedana (feeling), here it is translated as .
11. Vedika.
12. Kimkinijala.
13. Talapamkti.
14. Puskarini.
15. Most Chinese editions list gold, silver, lapis lazuli, crystal, mother of pearl, red pearl, and carnelian. There is some controversy abou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items. The Sanskrit list is suvarna, rupya, vaidurya, sphatika, musaragalva, rohita-mukta, and asmagarbha.
16. The eight waters of merit and vir-tue are listed in the Hsuan Tsang
edition:
(pure; cool; sweet; soft; moist; peaceful; when drunk get rid of hunger, thirst, etc., measureless calamities, after drinking one is able to make grow and nourish all roots). See also Muller (1894, p. 93), Beal (1871, p. 379).
17. is usually translated simply merit, however, since the two char-acters are often explained separ-ately, they are individually trans-lated
18. . The Sanskrit text has hamsa.
19. Mayura.
20. Suka.
21. Sari, often identified with the maina bird, probably the Indian egret.
22. Kalavinka; its sound is said to be heard even in the egg.
23. Jivajivaka; the Chinese is literally "birds with collect-ivie lives."
24. ; Sanskrit indriya (faculties). The five are faith, vigour, mindfulness, samadhi, and wisdom.
25. The five powers are simply the powers of faith, vigour, mindful-ness samadhi, and wisdom.
26. are better known as the 'seven wings of enlightenment', a translation from the Sanskrit. They are mindfulness, investiga-tion into dharmas, vigour, joy, tranquillity, samadhi, and re-linquishing.
27. Also known as the Eightfold Noble Path: right views, right thought, right speech, right conduct, right livelihood, right effort, right mindfulness, and right samadhi.
The five roots, the five powers, the seven Bodhi shares and the eight sagely way shares are part of the 37 limbs of enlightenment. The 'fours' are not mentioned here: four applications of mindfulness; four right efforts; four bases of psychic power.
28. means mindfulness, thought, and/or recitation.
29. Animals, hungry ghosts and hells—the lower three gati.
30. .
31. I.e., measureless light.
32. I.e., measureless life.
33. Sravakas; they heard the sound of the Buddha and awakened to the Way.
34. They were 'irreversible', i.e., beyond the seventh bhumi.
35. The Chinese is ambiguous.
36. Asankhyeya also means limitless,
37.
38. The following names are all translated rather than transliterated.
39. Merudhvaja.
40 Mahameru.
41 Meruprabhasa.
42. Sughosa.
43. The three thousand means a thousand cubed, i.e., the great trichiliocosm. Edward Conze (1961, p. 3) has a similar passage: "Thereupon the Lord on that occasion put out his tongue. With it he covered the great trichiliocosm and many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niyutas of kotis of rays issued from it."
44. See note #17
45.
46. Candrasuryapradipa.
47. Yasahprabha.
48. Mahaciskamdha.
49. Merupradipa.
50. Arantavirya.
51. Amitayus.
52. Amitaskamdha.
53. Amitadhavaja.
54. Mahaprabha.
55. Maharasmiprabha.
56. Maharatnaketu.
57. Suddharasmi.
58. Maharcislcamdha.
59. Dumdubhisvaranirghosa.
60. Duspradharsa.
61. Adityasambhava.
62. Jalemiprabha.
63. Simha.
64. Yasas.
65. Yasahprabha.
66. Dharma.
67. Dharmadhvaja.
68. Dharmadhara.
69. Brahmaghosa.
70. Naksatraraja.
71. Gamdhottama.
72. Gamdhaprabhasa.
73. Maharciskamdha.
74. Ratnakusumasampuspitagatra.
75. Salendraraga.
76. Ratnotpalasri.
77. Sarvarthadarsa.
78. Sumerukalpa.
79. .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A. Sanskrit
There are several Sanskrit editions extant, however, all are palm-leaf texts in poor condition. Miller (1880, 1894) has translated and edited a Nepalese palm-leaf text. This and several other palm-leaf manuscripts found in Japan are discussed further in Muller (1880), Watters (1881-82), Muller and Nanjio (1883), Wogthara, et. al. (1932), Kimura (1943). The only other translation from the San-skrit is that of Ymaizoumi and Yamata (1881) into French.
There is, of course the problem of the accuracy of the manuscripts in question. Because a manuscript is Sanskrit certainly does not mean that it is older or more accurate than the editions from which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were taken. (Muller himself discusses the enormity of the problem: Muller (18S0) Muller and Nanjio (1883).
B. Chinese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from the Sanskrit are known. By far the most popular is that upon which the present and all previous translations have been based, that of Kumarajiva THE BUDDHA SPEAKS ABOUT AMITABHA SUTRA, (Hobogirin #366, Nanjio #200). Hsuan Tsang also translated the Sutra un-der the title THE SUTRA OF THE BUDDHA ATTRACTING AND ACCEPTING THE ONE WHO PRAISES AND HOLDS IN REVERENCE THE PURE LAND (Hobo-girin #367, Nanjio #199).
Hsuan Tsang's translation is of special interest because it clearly represents a Sanskrit edi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both that used by Kumara-jiva and those used by Muller. Accord-ing to Nanjio (1883), it does agree with the extant Tibetan edition.
It might be well to note here the scholarly efforts of Watters (1881-82) who early did an excellent job of com-paring KumarajIva's translation with both the Sanskrit manuscripts avail-able in Japan and Muller's translation. His article is not only a comparison of KumarajIva's translation with Muller's manuscript and translation, but also contains notes from another Japanese Sanskrit edition in the author's possession. Although the author is occa-sionally wrong in his interpretations, the textual differences are set out so that the reader can judge for himself. He also had the sense to avail himself of one of the finest Chinese commen-taries on the Sutra by the Great Master Lien Ch’ih . : .
Listed in the first extant cata-log (Hobogirin #2145, Nanjio #1476) is a third translation by Gunabhadra (?)
under the title MEASURELESS LIFE SUTRA. It -was no longer extant in 730 A.D.
C. English
Kumarajiva's version of the Sutra has previously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the following editions: Beal (1886 1871), Landis (1894, from the Korean), Utsuki (l924), Wang (1932), Sie (1941), and Lee (1960).
BIBLIOGRAPHY
WORKS IN WESTERN LANGUAGES
Beal, Samuel. "Brief prefatory remarks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mitabha Sutra from the Chinese", JRAS, N.S., Vol. II, (1866), pp. 136-1-44.
__________. A catena of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the Chinese, Trubner & Sons, London, 1871.
Conze, Edward.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Pt. I, Luzac and Co. Ltd., London, 1961.
Kimura, H. ed. The smaller sukhavati-vyuha collating Sanskrit. Tibetan, Chinese, with commentarial footnotes. Pt. I. Collateral Buddhist Texts Series I, Ryukoku University, Kyoto, 1943.
Landis, E. B. "The amitayus sutra tr. from the Korean", JBTSI, Vol. II, Pt. 3, (1894), pp. 1-6.
Lee, P. C. (Upasika Chihman). The two Buddhist books in mahayana (Chinese title: ). Hong Kong: The Commerclal Press, Ltd., 1960.
Muller, F. Max. "On Sanskrit texts discovered in Japan", JRAS, (1880), pp. 153-188.
__________. "The smaller sukhavati-vyuha'', Buddhist mahayana texts. Pt. II,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Vol. 4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94, pp. 87-108.
__________ and Nanjio, Bunyiu. ed: "Sukhavati-vyuha, description of the land of bliss", Anecdota Oxoniensia, Aryan Series, Vol. I, Part III.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883.
Nanjio, Bunyiu. A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tripitaka.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883.
Sie hiao-yuan. O-mi-t'o-king. The amitabha (vyuha) sutra, written in the garden of piety. Changsha: Commercial Press, 1941.
Takakusu, J. "The amitayur-dhyana sutra", Buddhist mahayana texts, Pt II, Sacred Books of the Eat, 4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94.
Utsuki, Nishu. Buddhabhasita-amitayuh--sutra (The smaller Sukhavati-vyuha) tr. from the smaller Chinese version of Kumarajiva, Kyoto: Educational De-partment of the West Hongwanji, 1924.
Watters, Thomas. "The a-mi-te ching" China Review, Vol. 10, No. 4, (1881-8-2).
Wogihara, V., Kawaguchi, E., Muller, M., and Takakusu, J. Bon-zo-wa-ei gappeki Jodo sambukyo (Edition synop-tique des 'trots sutra de Terre-Pure' en Sanskrit, tibetain, japonais, et anglais). Tokyo: Daito Shuppansha, 1932.
Wang, Mow-lam. Buddhabhahitamitayus-sutra (The smaller sukhavatl-vyuha). Chinese Text and English. Shanghai, 1932.
Ymaizoumi and Yamata. "Sukhavati-vyuha" AMG, Grande Bibl., T. II, (1881), pp. 38-64.
Saturday, August 30, 2008
The Buddha Speaks of Amitabha Sutra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候羅。橋梵波提。賓頭廬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到。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佛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處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往生淨土神咒或往生咒)
南摩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伽蘭帝。阿彌利哆。毗伽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伽利。娑婆訶。
誦這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命終之後任運往生
佛說阿彌陀經
日期 : 二零零三年八月十六、十七及十八日
地點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
人生飄忽,世事無常;相信各位的體驗一定很深刻。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猶如一著了火的大宅,無論你避往那一個角落,都是火,不會安樂。惟除出了三界,就等於出離了火宅,就能解脫憂悲苦惱。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範圍包括地獄、人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其中的六重天稱為六欲天。欲界的眾生因為有男女、飲食及睡眠的渴求,故名欲界。
欲界以上是色界。色指一切物質。共有十八重天。因為修清淨的梵行,無男女之欲,故天人都是純男無女。身是白銀色,衣服黃金色。因為色身和國土都非常殊妙,所以名為色界。
色界以上是無色界,共有四重天。因為修空觀,空了色身亦空了國土,以阿賴耶識住於禪定之中,故名無色界。
三界內的眾生都有生死輪迴。俄而為人、俄而為畜生、俄而在天上享福、俄而在地獄受苦、俄而為餓鬼、俄而為好勇鬥狠的阿修羅。乃因三界內的眾生有見惑及思惑煩惱。見煩惱指身見、邪見等;思惑煩惱指貪瞋痴慢疑。見惑及思惑使眾生造業,所以有生死的果報。若斷除見思煩惱,就能超出三界,永不再受輪迴之苦。
要出三界,必須向上一步一步的爬升。先出欲界、再出色界、最後出無色界,這樣才離三界的生死。出欲界要先斷見惑煩惱。在娑婆斷見惑就好像要截斷四十里長的瀑布。四十里長的瀑布,水力是多麼大,不容易截斷。若斷盡見惑即証初果。跟著要斷思惑。欲界思惑有九品,斷了前六品証二果,再斷餘下三品証三果。此時才可以超出欲界。然後再一步一步的斷色界及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這樣才可以出三界,証阿羅漢果。
凡夫從開始修行,若是有進無退,單想超出欲界,也不知要經多少千萬次的生死,不知要在那一生那一世才成功。若是中間造了惡業,要在地獄、餓鬼、或畜生道受苦,所經歷的時間更長。欲界尚且難以超出,何況要超出色界及無色界。
小乘阿羅漢果等於大乘七住位的菩薩。即是說菩薩要修到七住位才可以破盡見思煩惱,斷三界的生死。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根據大乘起信論所說,凡夫從發心修菩薩行,若是有進無退,尚且需要一萬大劫才可以証得十信位圓滿,破見惑而進入初住位,至第七住才斷盡思惑。從此脫離三界,不再是凡夫,名為位不退菩薩。可知於娑婆修行,需經無數劫的時間才能斷盡見思煩惱,所以稱為難行道。何況菩薩亦有隔胎之迷,意即今生雖然修行,但下一生可能迷失前世修行的志願,更遑論我們無修無証的凡夫。
既有難行道,當然亦有易行道。例如一枝九節長的竹竿,最下一節有一條蟲。牠必需向上咬破九個節才能走出竹竿之外。若向橫咬破竹竿,一樣可以出離。向上一節一節咬破竹節而出,等於豎出三界;向橫咬破竹竿而出,等於橫出三界。豎出則費力而難,橫出卻直捷而易。
要橫出三界,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惟是只可帶舊業,不可以帶新業。發了願求生淨土後,不可以再造殺、盜、邪淫、大妄語此四重罪。若有再犯小的過失,應立即於佛前懺悔。所以發了願求生淨土,一定要持戒。
何謂帶業往生?譬如一塊石,無論大小,下水即沈。若把石放在大船上,不但一塊石不會沈,甚至無數的石都不會沈。
石,表我們的罪業;船,表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大願。阿彌陀佛於過去無數劫以前是國王,後來捨棄王位出家,名法藏比丘。他在世自在王如來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要成就一莊嚴的淨土,攝受信願念佛的眾生。四十八大願詳述於「佛說無量壽經」中。
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等於一艘巨輪。眾生罪業雖然極多極重,只要搭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必定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
古德云:「諸經所讚,盡在彌陀。」。大乘經雖然廣說十方淨土,惟是特別著重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除了因為阿彌陀佛與娑婆的眾生特別有緣外,亦因為阿彌陀佛以慈悲哀愍心成就一淨土,攝受十方一切在生死輪迴內苦不可言的眾生到來修行。故感到不但釋迦佛,甚至十方佛都出廣長舌,稱揚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今日要講的,就是十方佛都稱揚讚歎的「佛說阿彌陀經」。
在未開始解釋經文之前,先介紹淨土宗的三經一論。
(一)「佛說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及往生的眾生都必須發菩提心,對於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樂有詳細解釋。本經有十二種中文譯本,其中七種已經失傳,只餘下五種。以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的譯本最完備。後來有夏蓮居居士,將五種譯本會集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因為不是直接從梵文譯出,只依五種中文譯本會輯而成,完全不乎譯經的通例,故不能作為譯本。
釋迦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乃佛滅後三千餘年,即末法已開始了一千年。末法時代,楞嚴經首先滅,然後其他經典續滅。當經法滅盡後,佛以大慈,特留此「佛說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若有遇本經的人,隨願往生極樂。可知此經的重要。我們應該於此經還住世時,多讀幾遍。此經滅後,只留「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証明念佛法門乃末法時代業重眾生,離生老病死苦的唯一方法。
(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十六觀經。講觀想念佛,兼談持名念佛。淨土宗所講的九品往生,在此經中有詳細描述。
(三)「佛說阿彌陀經」純講持名念佛,以信願持名為本經的宗要。
天親菩薩(又名世親菩薩),根據上述三經造了一部往生論,成為淨土宗最具影響力的一部論著;同上述三經成為淨土宗著名的三經一論。後人又把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行願品」加入,稱為淨土五經。我們修淨土,應該多看淨土的經論,尤其是淨土三經。看過以後,對極樂淨土自然有深刻而清楚的認識。別人的批評,不容易動搖你的信願行。此一點對每一位修淨土的人,絕對很重要。
世尊說了此一部阿彌陀經後,三千多年來,各家各派造了不同的註解,其中以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最著名。蕅益大師乃明末高僧,又名智旭。因住在靈峰,所以又名靈峰。大師為淨土宗的第九位祖師。蕅益大師造了這部「阿彌陀經要解」後,到了近代,圓瑛老法師鑑於「要解」仍然深奧,所以又造了一部講義去解釋,名「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我今次講經,是參考自圓瑛老法師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老法師為近代著名的講經法師。他老人家遺留了很多法寶給後世。例如「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圓覺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楞嚴經講義」,還有很多其他的講義。其中「楞嚴經講義」更是他老人家四十年研究的心血。不論是單單想明白「楞嚴經」的佛弟子,或是研究經教的法師,若果肯用心研讀他老人家的遺著,再加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必定得大利益。現在先依天台宗的「五重玄義」,略釋本經的名、體、宗、用、教。
先釋名:
所有佛經題目的取材不出三種:人、法、喻。喻即譬喻,其組成方式亦不出七種:
1. 單以人立題。如「佛說阿彌陀經」,單以人立題。
2. 單以法立題。如「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所以「涅槃經」是單以法立題。
3. 單以譬喻立題。如「大寶積經」,譬喻大寶積聚。
4. 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
5. 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譬喻。
6. 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花經」。妙法是法,蓮花乃譬喻。
7. 人法喻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人;華嚴乃譬喻。
本經「佛說阿彌陀經」單以人立題。佛指釋迦佛,是人;阿彌陀亦是人。
佛經的經題又分通題及別題。例如本經「佛說阿彌陀」此五個字乃別題。別即辨別,表示與其他經的題目不同。「經」是通題。凡屬經藏的都名為經。
「佛」是印度文。本應音譯為佛陀。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單用佛一字。我們是佛教徒,應該要知道「佛」是甚麼意思。佛即究竟大覺悟的人。菩薩還未究竟大覺悟,羅漢更未悟佛性。
覺分自覺、覺他、覺滿。自己覺悟本有的佛性是為自覺。以自覺之理輾轉化他,令他人亦得覺悟,名為覺他。自覺屬智慧,覺他屬福德。自覺及覺他的功行圓滿就是覺滿。亦即福慧具足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
現在能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釋迦譯曰能仁。意即「能以仁惠,度脫眾生。」屬悲德。牟尼譯曰寂默。「寂照分明,默契至理。」屬於智德。
「說」即悅之意。釋迦佛有此一念佛法門,惟是無一人能請問於佛。佛觀因緣時至,無問而自說,講出此念佛法門,悅佛本懷,故謂「佛說」。
「阿彌陀」乃極樂教主的萬德洪名。佛有通號及別號。通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通通都有上來十號,故謂通號。別號即每一尊佛各別以其德而立名,故名別號。「阿彌陀」是別號,意即無量。例如光明無量、智慧無量、壽命無量、福德無量。想求智慧,最好念阿彌陀佛;想求長壽亦最好念阿彌陀佛;想求福德,更加要念阿彌陀佛。
很多人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是消極等死的,他們不知道今生念阿彌陀佛,今生已經得大智慧和福德。有智慧可以斷煩惱。有福德可以福惠眾生,利己利人。怎可以說念佛是消極等死的呢?
「經」即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凡是諸佛菩薩及聖人所說的都稱為經。「經」又解曰路徑。念佛法門是路徑中的捷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此六字及發願生淨土,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此乃淨土宗的特點,亦是阿彌陀佛的願。
問:如果平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有病的時候應否改念藥師如來?
答:念佛求生極樂的人,病時更應念阿彌陀佛。若是業障病,念佛的功德可以消業障,障去病除。若是壽緣已盡,更可藉念佛的心感到阿彌陀佛臨終接引,所以修淨土的人,病的時候不應改念其他佛號。
本經以何為體?一句阿彌陀佛,能念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所念的佛號亦是從我們的心而出。此一念心性,本無形相,無相即是實相。所以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
此經修行的宗要是信、願、行。而且以往生極樂,圓証三不退為力用。能夠圓証三不退,必定成佛。因此本經屬於大乘圓教。
以上是略說本經的名、體、宗、用、教。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指後秦時代。此經譯於後秦。三藏指經、律、論。經藏詮定學,律藏詮戒學,論藏詮慧學。古時的法師分得很嚴格清楚,通達經藏的稱為經師,通達律藏的稱為律師,通達論藏的稱為論師。經律論三藏均通達的才稱為三藏法師。即以三藏之法為我的老師,亦以三藏之法而為人的老師。
梵語鳩摩羅什,中文譯曰童壽。鳩摩羅什童年時已悟到萬法唯心的道理,後來通達三藏,辯才無礙,說法時就好像一位高壽的老法師。童年而有高壽之德,故名童壽。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師,他老人家嚴持戒律,所以感到天人送供。每日中午前有天人送飯供養。有一次,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中國譯經的法師很多,為何只有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最為後人所歡喜受持?」天人說:「羅什法師曾經替過去七佛翻譯經典,源遠流長。所翻譯的經典深達佛意,所以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人人歡喜受持。」
羅什法師臨終時發誓:「若我所譯經論不違佛旨,願我火化時,舌根不壞。」果然火化後舌根沒燒成灰。証明法師所譯經論深達佛意,我們應該歡喜信受。
現在開始解釋此經內容。
所有佛說的經,經文都分為三大分: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初發現將佛經分為三大分的是晉朝道安法師。但是當時的人批評他「割裂佛經,罪過無邊。」到了唐朝玄奘法師傳來親光菩薩的「佛地論」,才知道印度早已經將佛經分為三大分,於是後來的人又改讚道安法師為「彌天高判」。
道安法師不但提倡把每部佛經的經文分三大分,亦提倡所有出家人姓釋。從前的出家人跟師父姓。如果師父姓陳,徒弟就改姓陳。道安法師就認為:「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名釋種。」主張所有出家人應該姓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文稱為通序。一切佛經的開始通通都是一樣,具足六種成就,以六種成就証明為佛所說,故又稱証信序。為什麼一切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此六種成就為開始呢?
釋迦佛將入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四個問題:
(一):「佛住世時,佛弟子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云:「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下文三十七道品有解釋。
(二):「佛住世時,佛弟子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佛云:「以戒為師。」
(三):「一切佛經應如何開始?」佛云:「如是我聞,此六種成就。」
(四):「惡性比丘搗亂時,佛在世有佛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佛言:「默而擯之。」即是不要跟他們講話,讓他們自己離開。
是故所有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為開始。現在詳細解釋。
「如是」,是信成就。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若人信心清淨,就能入佛法。若人不信,不能入佛法。如何信呢?信佛是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信我如是念佛,如是一心不亂,如是心不顛倒,即得如是往生極樂淨土。是謂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佛法謂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怎麼佛經一開始就說「我」呢?這是隨順世俗的方便法。「我聞」即阿難尊者親從佛聞。
「一時」,是時成就。釋迦佛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法的。眾生甚麼根機成熟,佛就給他們說甚麼法。現在是眾生淨土根機成熟而說淨土法門的時候,故云「一時」。
「佛」,指釋迦佛。是說法主成就。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佛說法的地方,名為處所成就。舍衛國乃當時印度的大國。國王名波斯匿,太子名祇陀。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名須達多,他不但大富大貴,而且又是一位大慈善家,時常救濟孤獨窮苦之人,大家都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他想找一個理想的地方給佛僧居住。結果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他跟太子商量出讓他的花園。太子根本不想賣,所以半開玩笑的說:「如果你把花園布滿黃金,我才賣給你。」給孤獨長者立即將家內的黃金運來,把整個園地布滿黃金。但是樹及樹底就沒辦法鋪上黃金。所以樹仍然屬於祇陀太子。太子被長者的誠意感動,立即自願將所有樹送出,大家一起成就供佛的功德。佛知道後,就為這座花園立名為祇樹給孤獨園。意即: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花園。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男子出家稱為比丘,女子出家稱為比丘尼。比丘是印度文,具有三種意思:一.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二.破惡。比丘能破見思煩惱惡,所以稱為破惡。三.怖魔。比丘登壇受具足戒後,成為僧寶。地行夜叉即時向天上高聲讚美:「善哉善哉,此處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當使人天增勝,修羅減損。」在天空之中的空行夜叉聽到,又立即高聲向上讚美。在天上的天行夜叉聽到後又跟著讚美。聲音傳到第六天的魔宮,魔王聞已,心生恐怖。天魔認為所有欲界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孫,現在比丘出家即是出三界之家,那麼他的子孫就會減少,所以心生怖畏。因為含有以上三種意思,所以古人翻譯比丘的時候,只譯音而不譯意。
「僧」,梵語僧伽耶,譯作和合眾。分理和及事和。同証無為之理,稱為理和。嚴格來說,出家眾是修無為法,不是修有為法。修無為法才可以了生死。無為法不生不滅,是諸法的實相。有為法有生住異滅,稱為妄,是生死的根本。但是理由事顯,所以和合眾必定包括事和及理和。事和有六種: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所以出家眾又稱六和僧。
「千二百五十人」,乃佛的常隨眾。為什麼特別稱他們為大比丘呢?因為他們都受到天王及當時的國王所敬仰,而且亦是有大智慧之人,所以稱為大比丘。
佛成道後,先度阿若憍陳如五比丘,再度迦葉三兄弟。他們就是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三兄弟都是外道的首領,共有一千弟子。他們跟佛出家時,其一千弟子亦出家。佛後來度了舍利弗、目犍連兩位尊者。他們未出家前亦是外道首領,各有弟子一百。後來他們亦率領弟子隨佛出家。另外耶舍長者子亦帶領五十位同修從佛出家。前後合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略去零數,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很感激佛度脫生死之大恩,所以時常跟隨佛,稱為常隨眾。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阿羅漢是果位,比丘比丘尼是因位。阿羅漢亦含有三種意思:一.殺賊。殺盡心中煩惱賊。二.無生。因為見思煩惱已斷,不再流轉生死,故稱無生。三.應供。羅漢一切漏已盡,應受人天供養。何謂一切漏已盡?「漏」,即煩惱之意。煩惱令人漏落生死,稱為有漏業。亦引申為凡是令人再受生死輪迴的,無論善業惡業,都稱為有漏業。
例如著相布施,令你要再受生於人間或天上享布施之福。惟是有生必有死。所以著相布施雖然是善業,但是屬於有漏之福。不著相布施就令人超出三界生死。所以只有修無漏業,才不會漏落三界。
現在說阿羅漢一切漏已盡,指其斷盡三界生死。既然羅漢不漏落生死,他們就是出世的聖人,應受人天供養。而且供養他們的人亦得到福報,所以羅漢又稱為應供。
為何稱此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稱為大阿羅漢呢?因為他們都是回小向大,即捨棄小乘,回向大乘的羅漢。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所以稱為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代佛轉法輪,自利利他。當時的人不但知道他們的名字,亦認識他們的面貌,故云「眾所知識」。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樓陀,如是等諸大弟子。
彌陀經不簡單。不但包含有門,亦包含空有二俱非的不二法門。八年前我在香港第一次講彌陀經,之後亦於多倫多、澳洲的悉尼及墨爾砵重講。每次講都有所補充或刪減。於是立定決心,把彌陀經的講義從新編排。
本來十六位尊者就有十六個故事,從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些佛教的典故,及釋迦佛與弟子當時的生活情況。但因為時間問題,十六個故事留待將來有因緣才說。(請看十六尊者網頁)
並諸菩薩摩訶薩,
梵語菩提薩埵,簡稱菩薩。摩訶譯曰大。摩訶薩即大菩薩。菩提即佛道,薩埵即有情,指眾生。菩薩摩訶薩譯曰大道心成就眾生。「大道心」即上求佛道,「成就眾生」即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屬自利,自利最好修淨土。下化眾生屬利他,利他亦最好弘揚淨土。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於菩薩中智慧第一。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兩位菩薩的事蹟亦留待將來有機會才說。(請看網頁文殊師利菩薩及阿逸多菩薩)
「乾陀訶提」譯作不休息。「常精進」,常即不會間斷;精指純而不雜。因為恆常精於一門而修行,所以有進無退,故稱常精進。本經以不休息菩薩及常精進菩薩作我們的榜樣,亦是釋迦佛藉此兩位菩薩指出,若發願求生淨土,便需長時無間斷的精於念佛。千萬不要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又改為參禪。這樣雜而不純,不稱為精,亦難有進步,難可得一心不亂。其實一個人如果不願精於一門修行,只有兩個原因:一.因為沒有信心。二.因為太心急。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還有很多與上來四位一樣地位的大菩薩都來聽法。既然來參與法會的大菩薩很多,為什麼只列出上來四大菩薩呢?這裡傳遞了一個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信息:
很多人以為無知識的人才持名念佛,誰不知沒有知識的原來是他們本人。因為他們沒有佛學知識。看──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他自己亦有淨土在兜率天,但是彌勒菩薩仍然來隨喜這個法會,作影響眾。文殊與彌勒兩位大菩薩,他們都相信持名念佛這個至簡單、至直捷的離生老病死苦法門。我們智慧不及文殊,功德不及彌勒,更加應該要相信。信了之後就要發願往生,發了願後就要實行。行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老老實實,日夜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雜任何花巧。如是精進不息的修行,往生必定有把握。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亦是民間所說的玉皇大帝。忉利天在須彌山頂,是六欲天的第二層天。
「無量諸天」,指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禪天的天人,眾多無量。天上的人雖然有天的快樂,但仍在三界輪迴之內,所以亦未離苦。如果聽聞到阿彌陀經,亦會發願求生淨土。
「大眾」指四眾弟子及八部鬼神。淨土法門是三根普及,所以除了菩薩、聲聞之外,天、人、天龍八部、鬼神等都聚集一處,聽釋迦佛宣說此一部阿彌陀經。
問:「經中列舉聽法大眾有三類:第一,聲聞眾。第二,菩薩眾。第三,天眾。聲聞是小乘人,菩薩是大乘人,為何把小乘弟子排列於菩薩眾前呢?」
對於這個問題,藕益大師曾經加以解釋:
聲聞眾排列於前有三種理由:
1. 出世相。辭親割愛出家,剃髮著袈裟者稱為出世相。袈裟又名福田衣。因為所有出家眾都是人天的福田,供養恭敬出家眾,就等於種福於田裡。在家人受了五戒所搭的衣名叫縵衣,不可以稱為袈裟。釋迦佛示現的是丈六老比丘的出家相。為了表示尊重佛,亦為了表示僧寶的重要,所以將聲聞眾排列在先。
2. 常隨從。千二百五十位聲聞弟子非常感激佛教化的深恩,所以時常跟隨佛,稱為常隨眾。
3. 佛法賴僧傳。這一點很重要。釋迦佛最初成道時,有兩位商人經過,他們恭恭敬敬的拿出食物供養釋迦佛。佛用四大天王所奉上的石砵接受他們的供養,然後為他們說三皈五戒。那時釋迦佛還未有出家弟子,即是未有僧寶。但是釋迦佛仍然為他們說三皈依。佛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僧。」可知三寶不可缺一,如鼎三足。亦可知道,具足佛法僧三寶的才稱為佛教。三寶之中缺少任何一寶,佛教就立即滅亡。佛寶就是釋迦佛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寶就是佛菩薩所講的一切經典。僧寶就是於正信佛法中出家的弟子。法寶必須依賴僧寶才能流通十方,流傳後世。依法出家修行的才可以成為僧寶。十方每一尊佛都是以出家相成佛,絕不會以在家相成佛,亦絕不會有例外。在家居士若不出家,要想証阿羅漢果亦不可能,更遑論成佛。佛涅槃後,僧寶住持佛教。如果沒有僧寶,那麼佛寶和法寶就會斷絕,佛教亦跟著滅亡。因此出家二眾要負責任弘法利生,度人出家。在家二眾要負責任護持三寶。想護持三寶,首先就要護持僧寶。護持僧寶亦即是護持三寶。
講到此處,我想賣一下廣告:希望年青的居士發心出家。出家可以延續佛的法身慧命。釋迦佛制戒時規定,在家弟子不可以收徒弟,只有出家二眾才可以收徒弟,可以傳授三皈五戒。如果在家弟子都不發心出家,僧寶沒有承繼人,誰去講經說法?誰為我們傳授三皈五戒呢?佛教就會滅亡,所以佛的法身慧命都是依賴僧寶而延續的。
有以上三種理由,所以將聲聞弟子排列在先。
菩薩眾排於第二位亦有三種理由:
1. 相不定。菩薩是隨類現身的,有時現出家相,有時現在家相。若是現在家相則不能排在聲聞人前。
2. 不常隨從。菩薩遊化十方,不是時常跟隨佛。既不是常隨眾,所以不列在先。
3. 表中道。聲聞著空,凡夫著有。菩薩不著空亦不著有,行於中道,所以菩薩排列於中。
天人眾列第三亦有三種理由:
1. 世間相。天眾都是在家弟子,所以列在最後。
2. 凡聖品雜。天眾包括凡夫,亦有聖人,品類複雜。
3. 外護職責。天人眾聽佛說法時亦同時負責外面守衛的職責,故列於最後。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蕅益大師判此段文為別序。
上來六種成就與所有佛經相同,稱為通序。現在此一段文是引發一經的因由,名為發起序。又因為跟所有佛經有分別,故又名別序,表示別於此經。
釋迦佛所講的一切經典,若依文義則分為三藏。若依種類卻分為十二部份,名為十二部經,又名十二分教。就是: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本經在十二部經之中屬於無問而自說。
一般而言,佛說法的因由,多是因弟子發起請問而說的。例如楞嚴經因阿難尊者請問而說。金剛經因須菩提尊者請問而說。藥師經因文殊菩薩請問而說。本經乃釋迦佛以妙觀察智,觀到現前大眾,是時候應該聽淨土妙法,故云「爾時」。
惟是淨土法門不可思議,除了大菩薩之外,所有聲聞眾都不知有淨土法門,當然無人能請問於佛。所以釋迦佛大悲心起,無問而自說,講出了此一部阿彌陀經。希望現在及未來的眾生,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及自己信願行的功德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在淨土用功修行,一生成佛。雖然本經以舍利弗為當機眾,但是由始至終,舍利弗只是聽,並無發問一句。
何謂當機眾?佛每次說法時,在座的聽眾可分為四類:
1. 發起眾。例如法華經,因舍利弗三請而引發釋迦佛有所說,舍利弗就是發起眾。
2. 當機眾。佛所說的法,正正與當時一部份人的根機很契合,他們一聞即悟。名為當機眾。
3. 影響眾。例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他們都是來自他方國土,跑來娑婆助佛弘法,圍繞在法座之前,莊嚴佛的威德。在會的聽眾,見到他方菩薩也來聽法,更增加對佛的恭敬心、對法的堅定信心。觀音菩薩等則稱為影響眾。又例如本經中,文殊及彌勒菩薩,他們當然知道甚麼是淨土法門,但是兩位大菩薩仍然出席這個彌陀法會,恭恭敬敬的聽法,影響到在會的所有聽眾,對佛所說的法深信不疑。
4. 結緣眾。聞法後未能立即証悟,但卻結下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是為結緣眾。
我們今次這個法會亦有上來四眾。發起這個講經法會的是發起眾。喜歡念佛求生極樂的是當機眾。已經得到念佛三昧,但亦到來隨喜的是影響眾。還未決定念佛,或是初次聽彌陀經的是結緣眾。
本經以舍利弗為當機眾。為什麼以舍利弗為當機眾呢?因為淨土法門是甚深難信之法。很多人對於「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此一法存有疑惑。有疑則不信。惟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直下承當。釋迦佛在本經流通分云:「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可知於本經,若沒有智慧的人不會相信其中的道理。所以釋迦佛以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當機眾。表示持名念佛之法,非智者莫能信解。
佛度眾生,雖然有無量法門,但是歸納起來就只有兩種:一.空門。二.有門。空門指一切法空。即人空、法空、空亦空。有門則說:有佛、有淨土、有輪迴。
念佛稱為妙行,乃因為涵蓋空、有二門。中根及下根的人從有門而入。就是有佛可念,有淨土可以往生,只要有深切的信願行,一定可以生到淨土,脫離六道輪迴。上根利智的人從空門下手,念實相佛。例如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無生忍就是實相,亦即一切法的空相。「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念實相佛。所以淨土法門,三根普利,就是因為包括空有二門。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屬於有門。釋迦佛金口講出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現在說法,目的是要大家生起信心。因為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三種資糧,所以釋迦佛首先要我們相信,若然不信,則不會發願,無願亦不會修行。
在事相上來說,極樂離我們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在理相上來說,眾生有十萬億妄想煩惱,所以極樂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若是眾生心淨,無煩惱,當下就是淨土。維摩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可知極樂世界的遠近,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是濁還是淨。如果是濁,濁心與濁世最相應,所謂物與類聚。那麼我們永不能脫離這個五濁惡世。所以我們必須藉持戒和念佛來清淨自己的心。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個佛國土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在還未入滅,直到今天,仍然在極樂世界說法。
佛世難值,我們想在這個世界見佛聞法,但是釋迦佛已經入涅槃。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才出世。可惜彌勒佛只開三次法會,即龍華三會之後,又立即入涅槃。所以在娑婆世界想見佛,實在很困難。許多祖師大德開了悟之後,仍然求生淨土。例如馬嗚菩薩、龍樹菩薩。天台宗的歷代祖師亦都是回向生極樂。八十卷華嚴最後一品,講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教他以十大行願導歸極樂。
不但普賢菩薩教我們求生極樂,還有文殊菩薩,甚至東方的藥師琉璃光如來,雖然有自己的淨土,但是藥師如來仍然很樂意成就我們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願。藥師經云:「有能受持八分齋戒......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著。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有那麼多位佛菩薩教導我們發願求生極樂,可知淨土法門最契眾生的機,我們為何不早日念佛求生極樂呢?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由這一段文開始,蕅益大師判為正宗分。正正是本經所要說的。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我們這個世界名為娑婆。梵語娑婆,中文譯曰能忍或堪忍。即是說這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各種苦痛,但就不肯出離,不願意求解脫。又表示菩薩在這個世界度眾生的時候,堪能忍受種種的苦惱。例如:被人罵、被人譏笑,甚至被人驅趕。只有發了慈悲大願的大乘菩薩,才堪能忍受種種的苦惱。我們今日有幸得聞佛法,就應該好好的修行,不要辜負各大菩薩的一片慈悲。
對佛教無甚認識的人,時常批評佛教一味講人生是苦。其實他們一知半解。佛教云「此是苦,汝應知」。你應該知道甚麼是苦。然後再分析苦的成因。知道了成因後就教我們如何脫離苦。離苦就得樂。未離苦無可能有快樂。所以佛教是積極的,絕不是消極。
此世界的眾生念念生滅,所以有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我們這個由業報而生的身體本來就是苦果,再加上外來種種苦痛的逼迫,故名苦苦。雖然有人說:「我現在不覺得苦,覺得很快樂。」其實娑婆無真正的快樂,就算有小小的快樂都不會長久。快樂的時光消失名壞苦。就算不苦不樂,亦難免受到無常侵蝕之苦,名為行苦。
行即行蘊遷流不息的意思,世間人所講的時間巨輪,就是佛教所說的行蘊。極樂眾生,念念正念,所以無有上來三苦。
娑婆還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冤親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若是要詳說,更有無量諸苦。極樂眾生,蓮花化生,所以無生老病苦。壽命無量,故無死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冤親會苦。有神足通,可以往來其他佛國土,無愛別離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無求不得苦。身心清淨,常住不遷,無五陰熾盛苦,但有五蘊皆空之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此一段文開始描述極樂殊勝莊嚴之境。
先講極樂眾生所住的樓閣。外面有七重欄杆,每一重欄杆與一重排列整齊的樹相間。每一行樹上又覆上七重羅網。如是七重欄杆、七重行樹、七重羅網,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重重無盡的寶樹、寶網、寶欄杆圍繞極樂眾生所住的地方,莊嚴極樂國土。
為何是七重欄杆、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呢?七重代表七科道品,下文有解釋。四寶代表常、樂、我、淨四德。常即是與佛一樣壽命無量;樂即但受諸樂;我即自在無礙,淨是清淨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的。現在這一段文是描述出生之處。
極樂世界有大小不一的七寶池,最細的有十由旬(一由旬有四十里)。都是由七寶所合成,而且池底純是金沙,不是泥沙。
池水名「八功德水」。八功德即:
一.澄清。娑婆的水多是渾濁不清。七寶池的水底根本沒有沙泥,只有金沙,所以水特別清。二.清冷。三.甘美。娑婆的水,或鹹或淡,味道不好。極樂世界的水,甘甜而香美,味道很好。四.輕軟。此世界的水有重量,一擔水有八十斤重。就是因為有重量,所以大水的力,可以造成破壞。極樂的水無重量,既輕且軟。五.潤澤。娑婆的水很污染。一杯水過了幾日會變色,甚至發臭。極樂世界的水顏色潤澤,永不會變味。六.安和。娑婆的大海,波濤洶湧,有時更氾濫成災。極樂的水安祥平和。七.娑婆的水只能解渴,不能充飢。極樂的水既解渴亦可以充飢。八.娑婆的水是污染的,未經處理而飲用會損害健康。極樂的水不論直接飲用或沐浴,都能令身體健康,長養六根。因為以上八種功用,所以稱為八功德水。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七寶池四邊的梯級道路皆由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階道上有七寶而成的樓閣,乃極樂眾生所住,及佛菩薩說法之處。七寶就是金、銀、琉璃(即青色寶)、玻璃(即水晶)、硨磲(即白色的貝殼)、赤珠(即紅色的珍珠)、還有瑪瑙,共成七寶。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七寶池的八功德水中,生長了無數的蓮花,體積最細的,都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大小。「車輪」指轉輪聖王的輪寶,直徑一由旬。
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量很高大,而且是蓮花化生,不經胞胎,以蓮花為父母。所以最細小的蓮花體積都有一由旬。若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及寶積經所言,池中蓮花大小不一。最小的一由旬,大的有十由旬,百由旬乃至千由旬。
為什麼蓮花的大小有那麼大的分別呢?由於十方念佛的眾生有勤有惰;智慧亦有分別。所以感到蓮花大小不一。若是你現在聽到淨土法門,發心信願念佛,七寶池中即時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你的名字。如果你精進念佛,蓮花就會一天一天的長大,而且一天比一天莊嚴和光明。若是你中途退心,不再發願生淨土,蓮花就會枯萎。但是如果你懺悔後再發願念佛生淨土,蓮花又再生長起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是用這個蓮花台來接引你往生。
蓮花化生,究竟有甚麼含意呢?蓮花代表一佛乘的圓頓教。表示念佛求生淨土屬於一乘妙法。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都有光明,所以蓮花亦有光。極樂世界蓮花的顏色無量,經中只略說四種。
「微妙香潔。」是讚嘆極樂蓮花的四種德:
1. 微。即精細的意思。精細到有蓮花的形而無蓮花的實質。
2. 妙。即是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蓮花不是從蓮藕生出的,若有一位眾生念佛,發願生淨土,七寶池中立即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其名字。假如十方眾生都念佛,七寶池中就分別長出刻有所屬眾生名字的蓮花。此一蓮花會根據這位眾生念佛的勤惰,功德的深淺,而光明和莊嚴的程度不同,亦不會弄錯,所以叫做妙。
3. 香。極樂世界的蓮花,發出殊勝的香氣。
4. 潔。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從金沙佈地,充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裡生出的,而且蓮花無體質,所以是最潔淨。
極樂世界的蓮花,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從蓮花化生的眾生,身相更加莊嚴殊勝,有三十二相,一出生就是一個少年。因為是從蓮花化生,所以無生、老、病苦,壽命更是無量。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問:為何極樂世界要那麼華麗美觀?平實一點不好嗎?
答: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成就種種的莊嚴,不經人工造作。相反,娑婆則由眾生的業力而成。娑婆眾生諂曲嫉忌,所以有高山險谷,有荊棘。娑婆眾生難以教化,所以有岩石。如果人類再繼續自私自利,相信不久的將來,要從這個世界找一杯天然的淨水也不可能。如果極樂有任何事物不及娑婆,就不應稱為極樂。
問:那麼極樂世界純是黃金七寶,會否引起眾生的貪念呢?
答:當然不會。娑婆的黃金七寶是稀有之物,在極樂就普通得很,所以不會引起貪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上一段文描畫極樂世界的靜態莊嚴,此文則描畫動態莊嚴。
「晝夜六時」即日間分六個時段,夜間又分六個時段。惟是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都有光明,不需要日月的照明,根本就不會有日夜之分,只不過隨順娑婆而說有日夜,實在是指恆常不輟的意思。
娑婆世界的地由大小粗細不一的沙石而成,而且有高山險谷,乃因為眾生心險詐所感。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而且地勢平坦。除了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之外,亦因為淨土眾生的心清淨平和及多福德所致。
娑婆的天空所下的若不是雨就是雪,甚至是雹。極樂世界的天空常有天樂飄揚,亦有天花繽紛而下,恆常不輟的莊嚴天空及黃金地。
曼陀羅譯曰適意。色香美妙,適悅人意,故名適意。又因為清白潔淨,故又名白花。本經只提及曼陀羅花一種,若是根據妙法蓮華經就應該有四種:一.曼陀羅花,即小白花。二.摩訶曼陀羅花,即大白花。三.曼殊沙花,即小赤花。四.摩訶曼殊沙花,即大赤花。四種花代表菩薩四因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下文以花供佛,表示菩薩四因位回向佛果菩提。
極樂眾生的生活情況又如何呢?生到極樂的眾生絕不是為了享樂,而是在美好的環境下成就他們修福修慧。修福修慧有很多種方式,此文講出其中兩種──以花供佛是修福,經行是修慧。
每天早上,極樂的眾生,各人以「衣祴」,即布袋之類,盛滿各種美妙的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不只是供養阿彌陀佛,亦供養其他十萬億國土的佛。
前文言極樂距離娑婆十萬億佛土,現在又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表示我們生到極樂之後,可以隨時回來親近釋迦佛或當來下生彌勒佛。亦表示生到極樂的眾生,每一位都有神足通。極樂眾生的神足通不但可以往來於十萬億佛國土,更可以往還於百千億諸佛國土。因為有如是的神足通,所以於一個早上就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食時即午時。極樂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並無塵緣障道之苦。
「飯食經行」,飽飯之後不應立即坐禪,應該經行用功。經行即來來回回的走動。一邊行一邊用功,或念佛或參禪。現在的寺院裡面跟經行相似的,只有禪堂內的跑香和念佛堂裡的繞佛。
極樂世界常有佛菩薩說法,在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時,亦同時會聽到佛說法。現在正好在經行的時候思惟佛法的要義。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來天樂、天花、神足往還十萬億佛土、飯食經行黃金地,一一都是阿彌陀佛多劫所修功德而成。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極樂世界亦以音聲作佛事。惟是一切音聲之中,以雀鳥的音聲最為人所喜愛。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種種表示種類很多。雜色即羽毛有形形色色的光彩。「奇」即奇特。「妙」表雀鳥能說法。
這些奇妙雜色的鳥雖有很多種類,但普遍為我們熟識的有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白鶴的聲音嘹亮,所謂白鶴鳴空。孔雀開屏,華彩奪目,見者觀喜。鸚鵡學語,鳥之中以牠的語言能力最強。白鶴、孔雀、鸚鵡我們中國亦有。另外三種: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則只存在於印度。
舍利中文譯曰春鶯,是一種很美麗的雀鳥,尤其是眼睛最漂亮。迦陵頻伽譯作妙音鳥。牠尚未出生,還在殼裡就已經能夠發出動聽的聲音,故稱妙音鳥。共命鳥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隻鳥身。一個身兩個頭。如果死了一個,另一個亦同時死,所以名共命鳥。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極樂的眾生,蓮花化生,不需要睡眠。雀鳥亦如是,故晝夜六時都出和諧幽雅的聲音,演說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甚麼是三十七道品呢?「道」即菩提道,「品」即種類。眾生修這三十七種行法,能夠從凡夫的生死地直達涅槃,所以稱為道品。
許多人以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既然極樂是大乘,為何會演說不對機的法呢?其實三藏之中未曾說過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反之,很多大乘經都談三十七道品。例如維摩經說:「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涅槃經又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可知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二乘。
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有七科,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四念處──「念」即是以智慧去觀察,「處」是所觀之境。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即仔細的觀察一下。凡夫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無常為常,無我之中執有我,名為四顛倒。若果執著四顛倒,任你如何修行,只會落在天魔外道。
1. 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老死,九孔常流不淨。九孔就是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大便道、小便道。從這九孔所流出來的不淨物,便知道我們的身體實實在在是一個臭皮囊。無論吃了甚麼最香味的食物,消化了後,就會變成最臭的排出來。淋浴後,穿上最華麗的衣服、洒上最名貴的香水,不久毛孔又會出汗。我們這個身體本來就是不淨,任我們點樣打扮,都是不淨。大智度論形容我們的身體好像一個會行走的廁所,真是非常之貼切。只有我們的法身才是清淨。所以世尊教我們觀身不淨,而尋求清淨的法身。
2. 觀受是苦──受即感受。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固然苦。樂受何嘗不是苦?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當快樂過去之後又是苦。所以樂受又名壞苦。不苦不樂受名為行苦。行指行蘊。行蘊遷流不息,一秒鍾都不會停留。凡夫不知道一切受都是苦,時常追求享樂,其實是苦中求樂。而且在一剎那間就過去。在整個生命裡就好像把一匙蜜糖倒進大海,始終都是苦。所以在熱鬧過後特別覺得失落。世尊教我們觀受是苦,而尋求永恆的快樂。
3. 觀心無常──凡夫的行為時刻在變,就是因為心念剎那剎那的生,亦剎那剎那的因外境而變。第一個心念生起,起了之後立即滅,滅了之後又立即生起第二個心念。第二念起了後又立即滅,滅了之後立即又生起第三個念。心念即生即滅,沒有一個心念是不滅的。
試觀一下愛:第一念愛、第二念愛、第三念愛、念念都是愛。驟眼看好像是天長地久。但是念念之間有生有滅,每一念都不是永恆。第一念愛生起之後立即滅,滅去之後第二念愛立即生起,起了之後亦立即滅。愛的念即生即滅,是無常的,環境變心念亦跟著變。上一念愛變為下一念的不愛。又例如孝順父母,孝心應該是常,但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心隨境轉。所以心是無常。現在認為對的轉眼之間又覺不對。今日的朋友明日變為敵人;今日的敵人明日又轉為朋友。這個是甚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人的心念變滅不停,無一念常住。
凡夫容易知道身無常,不容易知道心無常。這個無常的心我們稱為妄想心。如果我們能夠觀到這個生滅無常的妄心,就不會隨這個心造業,亦不會認這個無常的妄心為「我的心」。
那個才是自己的真心呢?不變滅、常住不動的那個,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但是妄心不離真心,妄從真起。猶如波浪不離大海,波浪從大海而起。不是離開波浪而有大海,所以亦不是離開妄心而有真心。波浪平伏時,波浪空,便見到平靜的大海。如果我們能夠空了這個生滅無常的妄心,就見到自己永恆的常住真心。
4. 觀法無我──法指一切法。佛法中,能夠主宰一切的才稱為我。若不能夠主宰、不自在的不稱為我。我們在世間所見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從因緣而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一切法無我。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乃釋迦世尊四種遺囑之一。釋迦佛將要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佛在世時,佛弟子依佛而住。佛涅槃後,依誰而住?」佛言:「依四念處而住。」由此可知四念處的重要。四念處觀得純熟,就不容易被煩惱所轉。所以三十七道品以四念處為首。
由觀四念處就生起四正勤,斷惡修善。四正勤就是
1. 未生善令生起。
2. 已生的善令其增長。
3. 未生惡令不生。
4. 已生的惡令其消滅。
由四正勤得四種禪定,定中出生神通,名為四神足。有了神通則所求如意,故又名四如意足
1. 欲如意足──欲即喜歡、好樂的意思。修行最重要是好樂,如果勉強就不會長久,例如你喜歡坐禪,你會由早到晚坐香跑香。越坐越生歡喜心;越歡喜越坐,久坐必定有禪。又例如你喜歡念佛,從早念到晚。越念越法喜充滿;越法喜充滿越念,久念必得一心不亂。
2. 精進如意足──因為喜歡修行而精進無間斷的用功。所以欲如意足與精進如意足很有關連。
3. 念如意足──即念念都是道。
4. 慧如意足──就是時刻迴光返照。
上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為何極樂世界的雀鳥不演暢呢?因為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已經超越此十二道品。例如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眾生蓮花化生,清淨莊嚴,不需要觀身不淨。極樂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需要觀受是苦。極樂眾生,念念相應念念佛,不需要觀心無常。極樂眾生了知五蘊皆空,不需要觀法無我。
生到極樂國土皆是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修善,是故不需要修四正勤。人人都有神通,所求如意,故不需要修四如意足。因此,極樂的雀鳥都不演說此十二道品。但是極樂眾生還未証菩提,必需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想成佛,必先要有菩提根。等於樹要有根才可以生長。菩提根有五種:
1. 信根──信指正信。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信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佛所說的法能助我們解說生死苦惱,趣向佛果菩提。
2. 精進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謂精進。精進與勤力不同。純而不雜就是精,不退是為進。有些佛教徒很勤力,日日誦普門品、大悲咒、心經、彌陀經。上午念觀音菩薩,晚上念阿彌陀佛。雖然勤力,惟是雜而不精,難有進步,難達一心不亂。只可以稱為勤力,不是精進。當遇到外緣的時候就無力抵擋煩惱。要得到一心不被煩惱所亂,你只可以專持一部經、或專念一尊佛菩薩的名號、或專一參禪。例如智者大師,早晚專持法華經,得法華三昧,命終往生極樂。印光大師專一念佛,命終亦往生極樂。虛雲老和尚專一參禪而開悟。所以修行一定要純而不雜,名為一門深入,這樣才有進步。不過我要補充,專一並不表示你不需拜佛。尤其是初心學人,無論修何法門,都要多拜佛以消業障。
3. 念根──心內只專注於一念,更無其他的念。例如念佛,行住坐臥都念佛,若有其他的念,就是妄想。
4. 定根──因念根而能攝心於一境,叫做定根。例如念佛時,整個心止於一句佛號而不被妄想所亂。
5. 慧根──知一切法從因緣生,所以不執著於一切法,就是智慧。
具足信、進、念、定、慧,就有菩提根。根基增長就有力用。力能降服煩惱,就好像大樹能擋風雨。因五根而生的五力亦是信、進、念、定、慧。
由五力進而修七菩提分。梵語菩提,中文譯曰覺。所以七菩提分又稱為七覺支。
1. 擇法覺支──以智慧去分別何者與佛道相應,何者與佛道不相應。選擇相應的用功,名擇法覺支。在末法時代,最穩當而三根普利者莫如選擇念佛法門。
2. 精進覺支。
3. 喜覺支──因精進而得受用,因受用而得法喜充滿時,能清楚的知道這法喜是因正法而來,非因顛倒的世間法,名為喜覺支。
4. 除覺支──慧力能斷除見思惑,是為除覺支。
5. 捨覺支──智慧知一切法虛假,捨而不追憶。
6. 定覺支──功夫純熟而得禪定時,知道禪定亦是虛假而不貪著禪味。若是著了禪味就生在禪天,天福享盡後即會墮落。
7. 念覺支──以智慧調停定慧,使定慧均等。
定慧均等後,舉心動念都是正道。所以由七覺支進而修八正道。八正道又名八聖道。
1. 正見──無所得就是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若知見不正,其他七種法亦不正。
2. 正思惟──以智慧思惟,不是以心意識思惟;更不是感情用事。
3. 正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如法而說。
4. 正業──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5. 正命──順於正法而活命。
6. 正精進。
7. 正念──一心專念真如。
8. 正定──依戒而生定,名為正定。
「如是等法」。除了三十七道品外,還有六波羅密、十力、四無所畏、慈悲喜捨等無量法門。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極樂眾生聽聞到法音之後,都不離正念。怎樣不離正念呢?就是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雀鳥屬畜生道。畜生是由罪報所生的。極樂眾生都是念佛往生的,何解會有由罪報所生的雀鳥呢?其實是阿彌陀佛為了令法音宣揚流布,從法身變化出眾鳥說法。
娑婆的眾生大都喜歡花香鳥語,所以極樂世界亦有花香及能說法的鳥語。不過眾鳥都是隨機示現說法的。如果你要寂靜坐禪,雀鳥亦會自然隱退。在極樂世界,三惡道的名字尚且不存在,更何況實實在在有三惡道呢?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極樂國土常有輕微柔和的風,吹動路旁四寶所成的樹及樹上的羅網。四寶全屬因微風的吹動而互相撞擊,發出微妙而不可思議的音聲,好像百千種樂器同時在演奏莊嚴而悅耳的音樂。所謂「法樂奏無生之曲,梵音演最上之宗。」聽到這些莊嚴音樂的人,自然就生起對三寶的皈依心、恭敬心。所以說「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本經乃釋迦佛明確指示持名念佛的妙行。持名念佛而稱為妙行,有以下幾種原因:
1. 下手最易。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念「阿彌陀佛」四個字。
2. 普利三根。上根利智者念實相佛;中下根者持名念佛。甚至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懺悔,十念或一念,只要信願堅固,亦可往生。
3. 但持一句佛號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所以持名念佛稱為妙行,又稱為了生死的捷徑。
是故釋迦世尊要特別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令到念佛的人生起堅固的信心,深信阿彌陀佛的名字內含萬種功德。我們能夠帶業往生極樂,全因為這萬德洪名。
例如一張億萬元的支票,支票內含億萬個一元幣值。每一元都有它的功能。其實佛的功德何止萬種,只不過以萬代表無量數。如果我們誠心念佛的名號,即是念佛的無量功德。佛的功德便會進入我們的心內。若我們心內有煩惱,佛的功德便把我們的煩惱趕走。若我們心內有罪業,佛的功德便把我們的罪業滌除。若是愚痴心,佛的萬德洪名會帶給我們智慧。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就好像貧窮的人,獲得那張億萬元的支票一樣,立即解脫窮困。
現在釋迦世尊問舍利弗: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尊佛為何號稱為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譯曰無量。何者無量?一切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福無量、德無量、國土無量、人民無量、一切一切無量。有人曾問:若是人人都求生極樂,豈不是淨土有人滿之患?現在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的國土無量大,所以不會有人滿之患。現在先講光無量。
佛佛道同,實則每一尊佛的光明都遍照十方,所以每一尊佛都光明無量。但因願力的不同,所以應身佛的常光卻有分別。
常光即應身佛平常所發的光明,肉眼可以見到,亦稱身光,又名圓光。釋迦佛常光一丈,阿彌陀佛的常光卻遍照十方。
常光又不同放光。例如釋迦佛說法華經前,先放眉間白毫相光;正講楞嚴經之時,從胸卍字涌出寶光,普照十方微塵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中的第十二願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得如所願,所以阿彌陀佛的應身常光遍照十方國土。所以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
既然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為何我們見不到佛光呢?只怪我們業障重。業障遮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見不到佛光。譬如太陽普照萬物,盲眼的人見不到太陽光,不能謂太陽無光。只不過是其眼睛有障礙,所以見不到太陽光。如果我們念佛,念至業障消除,就能見佛光。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法身無形相,所以無生滅。報身經多劫修成,以智為身,已經永斷生死,所以有始無終。是以法身同報身都是無量壽。這亦是佛佛道同,本無分別。但應身佛是隨機應現,其壽命是隨佛的本願與隨所應的機緣而分有長短。如釋迦佛應現於人壽一百歲的時代,其應身壽命亦應有一百歲。但是世尊觀到末法之兒孫福薄,所以願減壽二十年,把這二十年的福留給末法時代出家之兒孫,而且還把一分白毫相光的福留給我們。所以若有人發心出家,不需要擔心衣食住行。我們出家人是食佛的飯、穿佛的衣、住佛的屋。在家居士供養出家眾亦即是供養佛。就能夠於佛處得福。
釋迦世尊減壽二十年是隨自己的願,所以世尊於八十歲即涅槃。而且世尊觀到當時可度的眾生已經度盡;應該受記的眾生亦已為他們授記;未得度的眾生又已經為他們種下得度之緣。世尊觀到化緣已盡,住世無益,所以於八十歲涅槃。此則根據所度眾生的機緣而示現壽命的長短。所以十方應身佛的壽命長短並無一定。
阿彌陀佛因中修行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又第十五願云:「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因此兩願,阿彌陀佛的應身同國中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所以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
但有一點要請大家注意。無量有兩種:一種是不能夠用數字表達,是真無量。另一種屬於有量的無量,可以用數字表達。阿彌陀佛及其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是屬於有量的無量。因為無量、無邊、阿僧祇都是印度的十大數字單位的其中三個。我們以億為大數,印度以無量、無邊、阿僧祇為大數。
「劫」譯曰長時分。分小劫、中劫、大劫。由人壽最短十歲起,每一百年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止;然後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止。如是一增一減,合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文中所說的是大劫。「阿僧祇」譯作無央數。即阿彌陀佛及其人民壽命無央數大劫。所以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一生成佛,不需要待第二生。
既然阿彌陀佛的應身壽命屬有量的無量,阿彌陀佛終有一日涅槃。阿彌陀佛涅槃之後只有正法住世,無像法及末法。阿彌陀佛的正法滅盡後,觀音菩薩立即補上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觀音菩薩涅槃後,大勢至菩薩又補上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如果我們專念觀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亦可以發願生淨土。
既然阿彌陀佛的名號內含無量功德,為什麼釋迦世尊只述光無量、壽無量兩種功德呢?
光無量表示橫遍十方;壽無量表示常住不變。能夠橫遍十方而常住不變的就是法身。法身含藏無量功德。例如:無量的慈悲喜捨。所以無慈悲的人念佛後漸漸變得慈悲。法身含藏無量的智慧。所以愚痴的人念佛後會得智慧。法身壽無量。若果想長壽,最好念佛。法身有無量辯材、無量神通、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所以,只講光無量、壽無量,已經可以總括一切無量。
是以,一句阿彌陀佛,具有無量功德、無量力用。持念阿彌陀佛即持無量智慧、無量辯材、無量神通、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慈悲喜捨。以此無量功德回向往生極樂,又怎麼不會成功呢?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於持名念佛,就會深信不疑。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但自從成佛到現在只不過十劫,即阿彌陀佛現在還在說法。我們的娑婆又如何?釋迦佛已經入滅,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才出世。但彌勒佛出世後只開三個法會,即龍華三會之後又入滅。所以在娑婆世界想見佛聞法的確很困難。現在既然有彌陀住世,壽命無量,希望大家發願生極樂,見佛聞法,同佛壽命,依佛修証,一生可以成佛。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阿彌陀佛有無量數已經証得阿羅漢果的聲聞弟子和菩薩弟子。其數之多,不是用算術可以數出來。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謂極樂世界無二乘人,是否與彌陀經互相矛盾呢?其實彌陀經所說的是回小向大的聲聞人,跟往生論所說的定性聲聞不同。例如法華會上退席的五千人就是定性聲聞。他們根本不發大乘心。是故「往生論」與彌陀經並無矛盾。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十劫就能夠教化那麼多菩薩及羅漢,只有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亦表示求生淨土的人很多,所修的法門亦很容易。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跋致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種:
1. 菩提位不退
2. 菩提行不退
3. 菩提念不退。
1. 從初住至七住,破見思惑,永不退隨凡夫地,名為菩提位不退。
2. 能以大悲心廣度眾生,永不退墮二乘地,名為菩提行不退。是八住至十回向位的菩薩。
3. 斷無明,行於中道,念念流入如來果海,名菩提念不退。是証入初地以上的菩薩。
証入初地後,還有十一品無明未破。破盡此十一品無明即可成佛。當要破最後一品的時候,名為做等覺菩薩,又稱為「一生補處」。
何謂「一生補處」呢?四十二品無明之中已經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若破了此一品生相無明,就可以到十方世界有佛涅槃的國土,補上成佛。所以稱為一生補處,即候補佛位之意。例如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待阿彌陀佛涅槃,正法滅盡後就補上成佛。
極樂每一位眾生都是不退轉菩薩。只要繼續進修,破剩最後一品無明就是補處菩薩。所以經文謂「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若是與娑婆比較,娑婆的一生補處,就只有彌勒菩薩一人,更無第二人。
極樂世界既有這麼多的補處菩薩,要到甚麼時候才能成佛呢?其實虛空無邊,世界無量,需要的佛亦無量。所以極樂的一生補處菩薩會分發到十方世界應機成佛。
娑婆眾生分三類(類又稱為聚。即聚集的意思。):
1. 邪定聚。即五逆十惡,不信因果的眾生。
2. 正定聚。即已証入初住的菩薩。
3. 不定聚。指遇善修善,遇惡修惡的凡夫,隨因緣而造惡業或善業。就算是十信未修圓滿的菩薩,修行亦是有時進有時退、有時勤力、有時懶惰,所以同樣稱為不定聚。直至十信圓滿,証入初住的「位不退」才能夠有進無退,才可以稱為正定聚的眾生。
我們凡夫由開始發心修行,到証入初信,再繼續修,直至十信圓滿,若是有進無退,尚且要經歷一萬大劫。若是時進時退,就不知要歷多少大劫、經多少次的生死,才可以修到十信圓滿而証入初住的「位不退」,更遑論「行不退」和「念不退」。
但是一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只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親來迎接往生。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上品上生或是下品下生,花開見佛聞法之後,就成為不退轉菩薩。所以經文謂:「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過蓮花開的時間不同,上品上生的眾生,一生到極樂,立即花開見佛,立即聞佛說法悟無生忍。下品下生的五逆十惡眾生,就要在蓮花中滿十二大劫才開花。才可以聽到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為其講說實相法,及教其實相懺悔,使其罪業消除。罪業消除後,就立即發菩提心,成為不退轉菩薩。
淨土法門超勝的地方就是可以橫出三界的生死,帶業往生。往生之後圓証三不退,一生決定成佛。大乘經所講的佛土之中,只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才有此方便法門。若不是阿彌陀佛的徹底悲心和願力,不可能有此種功德成就。古德言:「諸經所讚,盡在彌陀。」非常有道理。
問:行菩薩道應以大悲救度眾生。度眾生就應留在五濁惡世。為什麼要求生淨土,只顧自己安樂而捨棄苦惱的眾生呢?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已經久修菩薩道,証得無生忍的不退轉菩薩。他們當然應該留在五濁惡世度眾生。
另外一種是未得無生忍,未証不退轉的凡夫菩薩。凡夫菩薩必須時常親近佛,直至忍力成就,才可以在五濁惡世度眾生。如果自己亦是被煩惱所綁,雖然你有大悲心,願意留在五濁惡世度眾生,但恐怕你未度眾生以前,已經被其他眾生度了你去。五濁惡世煩惱強,若無忍力,就會心隨境轉,為色聲所綁。自己墮落三惡道,自救都尚且不可能,又何能救眾生呢?
凡夫菩薩未得無生忍力而開大口謂度眾生,就像未讀過醫科而行醫一樣。証得無生忍才眾度生,就恰似醫科畢業的醫生行醫。
凡夫無實力。只有專念阿彌陀佛至一心不亂,命終決定得生極樂,見佛聞法,証得無生忍後,再回到娑婆,划著無生忍船,救苦海中的眾生。若是你真的是大悲心切,希望早日度眾生。那麼就更應精進念佛及修一切福德,回向上品上生。如是很快就能夠回到娑婆,任意自在的度眾生。不是只會口講度眾生,但心內一點方法也沒有。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釋迦佛講這一部經的時候,鋪排得非常之妙。先講有莊嚴的極樂世界,引發我們的仰慕心。再講佛號的功德,引發我們念佛的信心。又再講述生到極樂的好處,引發我們欲想往生極樂的決心。然後在此段文開始教我們發願。
願的力量不可思議。若信願力堅固,臨終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可以往生。若無信願──不信有極樂世界,不願意往生──就算你把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亦不會生到極樂。修淨土法門的人不可不知。
澫益大師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極樂世界蓮分九品,是依念佛人功夫的深淺而定。
上品往生的都是大乘根性的眾生;中品是回小向大的二乘人。下品是極惡的人,臨終回心向善,稱念佛的名號,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由此我們可以見到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多麼大,度眾生的悲心多麼懇切。最罪大惡極的人莫如具足五逆十惡的眾生。五逆就是:出佛身血、弒阿羅漢、弒父、弒母、破和合僧。十惡就是:殺、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瞋、痴。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十念都可以帶業往生。
唐朝有一位張善和,一生以宰牛為業。臨終時業報現前,見到無數的牛隻走來要他填命。張善和非常驚恐,叫他妻子快去請和尚來救他。和尚來到就對他說:「你一生殺業太重,最好快點念佛求生極樂。」張善和聞後立即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口氣後說:「牛隻不見了。」立即叫妻子點香。他一手拿香,不停念佛。不久他說:「阿彌陀佛來迎我!」語畢,含笑而往生。
具足五逆十惡的人,臨終發願生淨土,只不過十念,亦可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而往生。我們看一看自己,罪不至於具足五逆十惡,念佛亦何只十念。為什麼時常有人表示對往生無信心呢?
求生淨土不外三個條件,亦稱為淨土三資糧。就是信、願、行。信有西方極樂淨土,信而後發願往生。發了願後就要立即實行。最簡單的實行方式莫如持名念佛。所謂持名念佛亦即是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將佛的無量功德轉化為我的功德,然後再將功德回向發願生淨土。命終時,就能夠成功往生。阿彌陀佛是永遠的垂手接引,只是我們肯不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呢?
再顯淺一點說,所謂信願行就等於一張船票。要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必須以信願行為船票。亦可以說,有了信願行這張船票,你一定可以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請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最重要就是要有堅定的願力。
既然臨終十念或一念都可以往生,可否等到臨命終才念佛?
若作如是思惟,一定大錯特錯。臨命終的時候,眾苦逼迫,神智不清,根本不能念佛。張善和雖然今生業重,但前生必定種下不少的善根,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而且神志清醒的念佛,亦必定是善根的力量。加上信願兩種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所以感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他,能夠帶業往生。我們不知自己臨命終的時候能否清醒念佛,最好都是老老實實及早念佛。
何謂臨終十念呢?十念者,口中不停念「南無阿彌陀佛」,念足一口氣是為一念。再換氣,再念足一口氣是為第二念。念夠十口氣就是十念。絕不是念十聲。是至誠懇切的一口氣接一口氣,念足十口氣,中間不可以斷。如是,能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羅漢、菩薩,只可以稱為善人。只有補處佛位的等覺菩薩方堪稱為上善人。我們藉著願力生到淨土之後,能夠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一齊修行,是多麼的稱心如意。
問:我現在還年青,況且事情多,可否等到老年退休才念佛呢?
答: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朝朝暮暮營生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應該趁未老未病之時,於工作之餘,有一分鍾就念一分鍾佛;得一個小時空閑就念一個小時。何況念佛是最好的減壓方法。有小孩子的家庭,做父母的可以跟他們閒談的時候講下極樂世界的景像,讓他們想像一下極樂世界。每晚臨睡前與小孩子一齊念佛十分鐘,不但培養他們的善根,亦培植其福德,令他們終身受用無窮。這是你給他們最好的財富,他們將來一定很感激你。當他們長大後,遇到挫折時,知道有佛菩薩可以幫忙,就不會覺得絕望,不會動不動就自殺。
善導大師說得好:「假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常念阿彌陀佛。」及時修行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才是有智慧。因為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人命很脆弱。我們應該時刻記著「無常」兩個字。古德言:「一朝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無常到來,你一切的錢財、事業,所有的恩恩愛愛都帶不走。只有你念佛的功德、持戒的功德,與及你平時所修的種種福德可以帶得走。如果你未有發願生淨土,你那只可以隨業受報,輪迴生死。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發了生淨土之願後,就要依願起行。有願無行等於未發願。如何實行呢?下文講得很清楚。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何謂善根?菩提心就是善根;是成佛的親因。菩提心只能夠從三寶中培植。布施、持戒、禪定名為福德,是成佛的助緣。
淨土法門屬於大乘,所以非常重視發菩提心。九品往生的眾生中,上三品屬於已發菩提心的大乘根機。中三品屬於回小向大的二乘人。若二乘人不發菩提心,善根小,不能生淨土。就算是下下品五逆十惡的眾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都會教他們發菩提心。
不貪、不瞋、不痴,亦是善根。現在很流行講環保,不貪、不瞋、不痴是屬於心靈的環保。社會上如果少了貪的風氣,一定減少傷天害理的事;少了瞋就會減少仇恨;少了痴就一定少怨氣,心靈就得到環保。
布施、持戒、禪定屬於修福。布施有多種:有贈醫施藥、有跑去戰亂的地方救人。我們香港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幾個月前的沙士疫症。前線的醫護人員,甚至清潔工人,都以一種忘我的精神照顧病人,他們其實在布施無畏予全香港人。這種布施的福很大。香港亦有人幫貧病交迫的老人修理輪椅及電器,亦有人在節日出錢出力買玩具送到孤兒院;有人損錢到各種慈善機構,亦有人損血。簡單的說一句,見到善事而自己有能力的就去參予,就是修布施。我們布施的時候不應該分種族、宗教。如果有所分別,就失去慈悲心。至於持戒和禪定,各位可以參考我以前講的六波羅密。
除了修福,我們亦要懂得惜福。惜福比修福更重要。成年人要惜福,小朋友更加要惜福。每個人一生的福報是有限量的。如果自小就奢侈浪費,即是自小就開始損自己的福。當自己的福損到盡就變成無福。無福就真是苦。看現在的人多麼浪費,如果我們稍為節儉,然後把有剩餘的金錢捐給貧病的人,這樣,我們不但惜福,還增福。我們的口舌更加要修福。說話不要講到太盡,不要咄咄逼人,應要留有餘地,為人敦厚,福亦得。
此一段文中,釋迦佛明確的指示予發了願的人,以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為正行。又在下文指示出命終時心不顛倒,才能夠成功往生淨土。可以說是本經的心要。
但是,這一段文又帶出另外一個問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謂「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否女人與有殘疾的人不能夠生淨土呢?如果是,為何文中有「善女人」一語呢?
所有生到極樂的眾生都是具有三十二相的男子身。所以女人生到極樂立即轉化為男身。身有殘缺的人亦立即轉為圓滿具足三十二相。往生論所指的,乃極樂無女人和身有殘疾的人,並不是說女人及有殘疾的人不能發願生淨土。
金剛經以善男子表定,以善女人表慧。彌陀經就以無論一切出家在家、貴賤、老少、甚至是五逆十惡的人,只要一聽聞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立即生起信心,必定是多劫善根成熟,所以名叫善男子善女人。若無善根,根本就不會聽聞有阿彌陀佛,更遑論信受念佛,求生淨土。
「執」即堅固不移,專一不變。此處不是解作執著。「持」是憶念不忘。若是今日念阿彌陀佛,明日念藥師如來,雖然都屬持名,惟是不名「執持名號」。因其非堅固不移的受持一尊名號。
「執持名號」的目的為何?是希望達至一心不亂。一心即功用純熟,打成一片。不亂即不被妄想所亂;亦即是正定,亦名念佛三昧。
「執持名號」分事相上持名及理相上持名。
有能有所名叫事持。以心為能念,佛號為所念。心念口亦念,心口相應,一心一意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字字念得清楚分明。如果念到糊糊塗塗,即是打妄想,不是心口相應。怎樣可以心口相應呢?佛號從心起,由口念出,再由耳朵收回入心。所以我們念佛時要攝耳細聽口中的佛號,心就自自然然起相應。念到念念無間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並無他念。心不離佛,佛亦不離心。此時,內不被煩惱所亂,外不被五欲六塵的境所亂,名事一心不亂。
因事而達理。了知能念的是自己的心,所念的佛亦不離自己的心。心即佛、佛即心。無能念無所念,能所雙亡,此即無念。但若住於無念亦屬有念,不是真無念。不住於有、亦不落於空,有無俱遣,才是真無念,透過有無二關就是中道實相,就是菩提。故名實相念佛,又稱為理持。
問:甚麼是「無念而念,念即無念?」
答:所謂「無念」,即無一切有念無念。「而念」,即無念的時候就是念菩提。所謂「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念時恰恰無。」此乃由事持而達理持,是念佛的最高境界。念佛到了這個階段,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証,屬理一心不亂。是故念佛亦能開悟。古人說得好:「一句阿彌陀,無上甚深禪。」
許多修淨土的人,不願在執持名號上老老實實的念佛,但是就對人說自己是「無念而念。」他若不是對「無念而念」無知,就是懶惰。不願意老老實實念佛,等到無常到來時,就手忙腳亂。
理持猶如禪宗的參禪。參禪至能所雙亡,就如淨土的念實相佛。虛雲老和尚云:「禪,即淨中的禪。淨,即禪中的淨。禪與淨本來相輔而行。」又言:「念佛要如細水長流,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心境一如,就是參禪。」所以我們學佛,不應分宗派。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佛親口所說,只是對機不同。大家應該各自根據自己的根性而修,不應互相排斥,造譭謗佛法的罪。
我們初念佛時是從有念而念入手。這個有念,不但有佛念,亦有妄念。妄念與佛念整天在交戰。越念越多妄想。有人因此而退心,不再念佛,那就很可惜。
我們多生多世以來已經習慣了打妄想,習慣成自然,所以不覺得自己有妄想。到了開始念佛時才發覺妄想的存在。若是你不念佛,不會覺得自己有妄想。這個覺得自己有妄想的「覺」是一種進步。所以不要因為覺得自己有很多妄想就驚。無始劫以來我們那有一秒不打妄想?日間打妄想,晚上睡著了亦有夢的妄想。相對於念佛而言,我們打妄想的功夫的確是非常純熟,念佛就非常之生硬。我們一定要將「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念到轉生為熟,以淨念代替妄念。轉生為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多念。
妄想起的時候要怎樣對付它呢?
首先要明白甚麼是妄。妄即虛假不實。妄想本來無,因境而有。例如你讀了一些詩情畫意的文章,就生起詩情畫意的妄想。你讀了邪惡的文章,就生起邪惡的妄想。所以妄想本來空,它不是實在有,只是因境而有。既然妄想不真實,妄想起時不需要害怕。這個「害怕」亦是妄想。亦不需要想辦法對付妄想,以免無端端又多了個妄想。
妄想起時莫理它,隨它去。自己提起一句佛號,綿綿密密的一直念落去。妄想見你不理它,覺得沒有意思,就會自動離開。聽到某些不如意的事,心內當然難過。難過亦是妄想。隨它去。自己繼續念佛。不一會,這個難過的妄想就消失,人亦振作起來。別人罵我、譏諷我,隨它去。別人讚我亦是隨它去。
最初念佛之時,要時時自己提起佛號才記得念。稍為分心,佛號即時忘失,妄想立即又起。一覺得有妄想立即又再提起佛號。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意思謂不怕妄念起,只怕發覺得遲,自己就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妄想走,越走越遠,終於走到三惡道去。若妄想起時發覺得早,立即用佛號掃走它,這樣就不會被妄想牽著你走。久而久之,佛號念得純熟,不需要提,心內都會自自然然的念,叫做不念而自念。這時是有了一點進步。雖然是不念而自念,但是仍然有「我」念佛,未到無我念佛。有我就有我貪、我瞋、我痴。所以仍然會被貪瞋痴的妄想所亂,只不過多了一點點的定力,用功時覺得比較順,貪瞋痴起的時候,亦容易用佛號把它們壓下去。這情況就好像用石頭把草壓著,草雖然暫時不能夠生長,但草的根仍然埋在泥土裡。如果把大石移開,草又會立即生長起來。所以用功到了這階段,千萬不要起憍慢,以為念少一兩天不打緊。我們要緊記,自己煩惱未斷,只要稍為鬆懈,就會退到原來的地方。
我們從不念而自念繼續精進用功,念念無間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無其他念。念到內不被貪瞋痴煩惱所亂,外不被五欲六塵之境所亂,得事一心不亂。
再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迴光返照,照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了不可得。心佛一體,能所雙亡,念即無念,無念而念,親見自性法身佛,得理一心不亂。
是以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下根及中根從有念而念開始。上根如文殊普賢,當然念實相佛。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亦是念實相佛。所以不應言念佛法門是無知識的人才去修。其實念佛法門最能夠利益上中下三根。所以十方佛出廣長舌,稱讚此一部「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乃釋迦佛教導我們刻期求証一心不亂。七日七夜的念佛不斷,必定能夠証得一心不亂,在生死大事上就有把握,若不刻期求証,就一定不會有一個勇猛心。念佛堂的打佛七就是刻期求証。如果有佛七,大家最好能夠參加。不過不要與人交談及攀緣。這都是打閒岔,失去了參加佛七的意義。
一九三三年春天,福建功德林的居士發起佛七。第三日,虛雲老和尚途經功德林時,剛好佛七止靜。大家一聽到老和尚駕臨,大半人都離座頂禮迎接。老和尚大喝一聲說:「你們學佛那麼多年,今日這個嚴肅的佛七道場都給你們倒插法幢了。佛法門中,無論是禪是淨,貴在六根門頭用功。彌陀經說一日甚至七日都一心不亂,那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來迎接往生。現在你們能不能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怎樣會聽到老僧到來。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險,真是可憐。」
大眾給老和尚教訓了一頓,不知怎樣是好。到佛七開靜時,老和尚與大眾入佛殿禮佛,接著向大眾開示說:「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念佛,就算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世間法尚且要專心,更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今次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居士算是見著佛。你們叩頭迎接我的,又究竟接到甚麼呢?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光陰,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豈不是我成為你們的魔?佛法無上,貴在用心。」說完,老和尚頭也不回的揖別而去。
這個佛七經過虛雲老和尚開示之後,所剩下的四日的確很如法。其中一位陳大蓮居士在第六日念佛時,看見地上現出黃金色,很是高興。結七後立即跑去請老和尚開示。老和尚言:「這是心達清境的表現。切戒生貪念,應該繼續一心精進念佛,自然就會到家,不能夠有其他的希求。」
澫益大師認為,上根的眾生若一日的精進勇猛念佛,已經可以得到一心不亂。下根若七日才得一心不亂。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才得一心不亂者,屬於中根的眾生。
問:七日得一心不亂是指平時或是臨終之時?答案是平時。
問:七日得一心不亂之後,如果再造業,還可往生否?
答:其實得事一心不亂,已經不會被煩惱和六塵之境所亂,所以不會再造業。
問:我已經參加了多次的佛七,但還未念到一心不亂,究竟我出了甚麼問題呢?
答:求生極樂最重要是發願。促成我們發願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了生死的決心。如果我們不想再有生老病死苦,不想再有愛別離苦,那麼我們一定要出離三界的生死,才可以解脫一切世間的苦。但是多生多世以來的業力牽纏著我們,不讓我們出三界的生死輪迴。唯一辦法就是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極樂。往生極樂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發願命終之後生淨土。能夠推動我們至誠發願的,就是懇切的了生死的心。如果你了生死的心不夠懇切,你雖然參加打佛七,但亦同時打閒岔。所念的不是阿彌陀佛,而是五欲六塵,人我是非。佛七對於你,只不過是社交活動的一種。若是你想今生了生死,自然會分秒必爭的念佛,無暇跟人打閒岔,無暇講是講非。只要你精進,一個七不成功,打第二個七。第二個七不成功,打第三個七。終有一日得到一心不亂。
念佛的時候最重要是順其自然的念。口念時耳朵要聽得清清潔楚,佛號自然流入心裡。即是佛號由心而起,從口出,再由耳入心。所以初學念佛的人最好出聲念。若果環境不許可,可以金剛念。即只見咀唇動而不發出聲音。因為初發心念佛的人心力弱,必須藉口的動作帶動念佛,或藉聲音幫助攝心。所以初發心念佛的人最好出聲念。多參加念佛法會亦是一種出聲念佛的好辦法。等到念佛的心力強時才開始學習靜坐默念。如果默念時發覺仍然很散亂,就應該立即出聲念,以幫助攝心。若果妄想多到令你心浮氣燥,可以先行拜佛或拜梁皇懺。因為妄想跟我們過去的罪業有很大關連。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裡教我們懺悔業障。懺罪最好是拜佛。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佛後,心境會寧靜得多。這個時候再繼續念佛,會比較容易攝心。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一定要在不騷擾家人的情況下念佛。若果因為自己念佛而引致家人起瞋心,甚至對佛教起反感,即是無意中將家內人引到三惡道去。所以在家修行要小心留意。
念佛是最吉祥的。任何時間,只要你有空就可以念。任何有人念佛的地方都是吉祥地。所以不但在佛殿可以念,在家內的客廳、廚房都可以念。主婦可以一邊打掃一邊念;或者一邊燒飯一邊念。在車上可以念、行路亦可以念。但是在廁間或是睡眠時只可以默念,出聲念則不恭敬。但是不可以不念。因為念佛要念念無間斷,若有一念不念佛就會打妄想,所以惟有默念。惟一例外是產婦生孩子時,因為痛苦及危急,可以出聲念。最好旁邊的人與她一起念,可以減輕其痛苦。
印光大師云:「念佛無秘訣,只在至誠恭敬。有一分誠敬就有一分感應,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感應。」
念佛會遇到甚麼境界呢?雖然修行人不應著任何境界,但可以藉境驗心。第一,念佛人最初的境界是在夢中可以念佛。第二,一覺醒來,將醒與未醒之間的第一個念就是佛號。表示念佛的善根增長,但還未得力。第三,在病中可以念佛,忘記了自己的病苦。第四,當煩惱起時,能夠以佛號克服煩惱。
為何克服病苦不及克服煩惱呢?因為病是身的苦,煩惱乃心的苦。萬病皆由煩惱起。所以克服煩惱比克服病苦更難。若能克服煩惱,就算有病亦不覺得苦。到臨命終時,因為不起煩惱,自然就能夠正念往生極樂。
無論你念佛亦好,不念佛亦好,甚至風花雪月亦好,日子都是一天一天的過。若是念佛求生淨土,就可以橫出三界,不再於五濁惡世受苦。否則輪迴有你份,生死有你份。無量壽經云:「在娑婆五濁惡世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修行一日,等於在極樂淨土修行一百年。」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念佛,增長自己的善根和福德呢?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何謂臨命終時?將要去世與未去世之間,壽命將要盡,就是臨命終時。
人臨命終時,一生所作的善惡,俱時頓現。作善現人天善境界,作惡現三惡道的惡境界。念佛至一心不亂的人,於清淨心中,見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迎接往生。旁邊的人未必見到,但可能見到光,聞到花香味,甚至可能聽到悅耳的音樂。
念佛至一心不亂的人,不但在清淨心中見到佛菩薩,甚至預知時至。甚麼叫預知時至?知道自己就快往生,於是沐浴更衣,念佛而逝。但是我要強調一點,能否預知時至,絕到不重要。最重要是心不顛倒。大家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我曾經聽過一個好大的笑話:有一位病得很重的居士,醫生斷定他還有兩三日壽命。其他人聽到就到處對人說這位居士預知時至。在清淨心中預知時至屬於智慧。在重病之中被醫生斷定只有兩三日壽命屬於業。兩者絕不可以混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所謂「是人終時」指此人已經去世。今世的念一盡即是死亡。但死亡之後不是甚麼也沒有。今世念一盡,來世第一念立即起。如果是善念就生天或人之中,如果是惡念就生三惡道。心不顛倒就是指來世第一念仍然是念佛,仍然是求生淨土的願。例如一個善根厚的人,早上醒來的時候,雖然還未完全清醒,但是第一念就已經是念佛。所以一心不亂是指今生。今世念盡就死亡。來世第一念是佛、是願生淨土就是心不顛倒,就立即蒙佛接引往生。所以一心不亂在前,心不顛倒在後。心不顛倒,實實在在是指來世第一念仍然是正念。即是說,願生極樂的念在命終之時都能夠保持不變,就叫心不顛倒,就叫正念,當然就能夠往生淨土。如果命終之時忘失正念,不願意生淨土,就是心顛倒,當然就不能夠生淨土。所以心不顛倒完全是願力的問題。願力夠堅定,內心一定不會顛倒。所以我們每次念佛、誦經或是拜佛之後,都要回向發願生淨土,以加強自己的願力。如果你無求生淨土的願,任你念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都不能夠生淨土。一個人如果命終時心不顛倒,當他於這個娑婆捨壽的一刻,亦正正就是生到極樂之時,不會經過中陰身的。甚麼是中陰身呢?
中陰又名中有。「有」即是有生死果報。陰即是五陰,又叫五蘊。人死之後未投生以前所受的身名中陰身。形狀好像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子,在黑暗中非常之徬徨憂慮,希望早日投生。中陰身每七日就有一番生死。在第一個七日,若過去善業成熟就立即生善處,若惡業成熟便立即生惡道。若是善惡業還未成熟,中陰身七日即死而再生,再續第二個七日。如是七日一期,在第七期之後一定會投生於一個地方。如果我們在七七日之內為其念佛,回向他們早日發願生極樂,亦有助於他們。但是極惡或是極善的人,死後亦是不經中陰身而立即入地獄或立即生天上。
是否過了七七日就不需念佛回向給先人呢?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佛或誦經回向予先人。若是已經往生淨土,你為他念佛可以令其品位增高。若是已經生天上或人間,念佛的功德可以增加其福報。若他在三惡道,念佛的功德可以令其早日脫離惡道。
有些人命終之時聽到妻子兒女的哭泣聲,起了一念不捨的心。因為此一念的不捨得,使其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不願意生到極樂,就叫心顛倒。因為這一念的顛倒,使他在這個世界上繼續流轉生死,六道輪迴無有了期。所以心不顛倒並不是甚麼高難度的修為,只不過是求生極樂世界的願不退。
是故千萬別對臨命終的人哭哭啼啼。甚至他死後八小時之內亦不可以對著他放聲大哭。雖然醫學上謂其已經死亡,但八小時之內,其阿賴耶識可能還未離開身體。若阿賴耶識還在,他仍然會聽到哭聲而生起不捨得的心。不但八小時之內別對他哭,亦不要移動其身體。因為人死時猶如風刀解體,很痛苦。就算你用手指輕輕按他一下,他都痛到不得了。只不過有口不能言。移動他的身體,即加痛苦於其身上,會引起他的瞋心。一念瞋心起,立即引了他去三惡道。
若是平時念佛得一心不亂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手執蓮花台親來安慰接引。若是他命終時心不顛倒,就立即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花之中,身相光明,有三十二相,壽命無量,無有老病死。有神足通,可以往來十萬億佛國土,供養十萬億佛,修福修慧。所以念佛人不應該害怕死亡。死亡只不過是捨棄這個臭皮囊而換上一個清淨光明的身體。猶如我們捨棄又舊又污穢的衣服,換上一件名貴的衣裳一樣。
唐朝有一位道昂法師,出家後為了弘法利生,一心研究大乘經典,但自己則立志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貞觀七年,他六十九歲時預知時至,知道自己在八月就會往生。於是廣邀有緣之人,於八月初來寺院跟他們告別。到了八月初,大眾齊集。道昂法師先為大眾傳授菩薩戒。後,大眾聽到天樂,道昂法師言:「有天人來迎接我。但天仍在六道輪迴之內,仍未離生死,非我所願意去的地方。我只願往生極樂淨土。」言訖,天樂及天人即時滅去。卻見香花及天樂由西方飛湧過來。道昂法師說:「大家保重,現在佛菩薩來迎接我往生。」
道昂法師見到天人來迎生天都不為所動,就是心不顛倒的好例子。
唐朝懷玉大師,一生嚴持戒律,每日念佛號五萬句。天寶元年六月九日,見西方聖眾手執銀台來迎接往生。懷玉大師言:「我一生念佛,誓要上品金台才往生。」言訖,西方聖眾立即隱去。
如果我們有讀「觀無量壽佛經」,便知道阿彌陀佛是用金台來迎接上品往生的人。
自此以後,懷玉大師更加精進念佛。過了一段日子,阿彌陀佛手執金剛台來迎接他。當時虛空放大光明,懷玉大師含笑往生。
明朝時代,杭州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十七歲少年。他的鄰居是一位老婆婆。她每日必定念佛幾千句。少年好奇,問老婆婆為何每日要念佛幾千句。老婆婆謂她的丈夫生前每日都念佛,臨終時無病無痛,向大家一拱手就命終。所以她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於是決定每日念幾千句佛號為功課。功課未完不休息。少年聽後亦決心念佛求生淨土,並且於書桌上貼著「生死事大」四個字來警惕自己。到了三十二歲,因緣成就的時候即出家。他就是蓮宗的第八位祖師,蓮池大師。
有一年,地方發生旱災,居民請蓮池大師祈雨。蓮池大師說:「我只懂念佛,其他甚麼都不懂。」居民不相信,懇請他祈雨。蓮池大師拿著小木魚,繞著田基,邊行邊念佛。頃間落下大雨。居民高興萬分。大家出錢建了一座寺院供養大師。蓮池大師又建一放生池,寫了一篇「戒殺放生文」。萬曆四十年六月,他向各人告別,說自己將要往另一地方。七月初一,他告知各人:「明日我要走了。」到了第二日,其弟兄趕來送行。見他於方丈室內,面向西方,閉目打坐。大家不敢出聲。忽然間,蓮池大師張開眼睛,對他們說:「大眾老實念佛,切莫整古弄怪,壞我規矩。」言畢,大聲念佛往生。
由以上的幾則公案,可知心不顛倒乃往生淨土的關鍵。既然心不顛倒是往生的關鍵,我們最好能夠組織助念團,為臨終的人助念,幫助他們正念往生極樂。助念團人數越多越好,因為可以輪流念佛,令佛號相續不斷。惟是我們先要知道病人平時是念佛或是念觀音菩薩。如果是念佛,他習慣念阿彌陀佛四字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都應該預先弄清楚。到助念的時候,病人雖然口不能言,但心裡起共嗚,可以跟著默念。這樣才叫助念──幫助臨終的人生起正念,幫助他往生。所以助念的人,功德無量。
若是不弄清楚病人平時念誦的習慣,到助念的時候,病人不但心裡起不到共嗚,反而生起煩惱,苦上加苦。
我們在健康的時候,應該預早告知親友或同修,自己是念佛還是念觀音菩薩,免至忽然病苦到來,口不能言,任人擺佈。但是,最實際都是靠自己平時用功。
助念的聲音不應帶有悲哀,以免影響臨終人的心情,使生起不捨得的心。最好不用引磬及小木魚。因為它們的聲音尖銳,刺激神經,反而令病人心神不寧。清唱助念已經非常足夠。命終之後八小時內莫移動他,仍然為其念佛。因為八小時之內,阿賴耶識可能還未離開身體,他還可以聽到念佛的聲音。
我們不但於命終時不可以心顛倒,就算平時亦要時時刻刻不讓自己的心顛倒。
有一位已經逝世的老修行,他年青的時候很精進,而且為佛教貢獻良多。可惜到了晚年,他迷上電視,不再念佛。由早到晚都要看電視。若勸他不要看,他就哭起來。這是生前已經心顛倒的一個例子。我講出這個例子,一則提醒我自己,二則亦提醒各位。莫以為臨終前的一口氣才是生死關頭,其實眼前的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是生死關頭。所以我們每一秒、每一剎那都要保持正念,有空就要念佛。若是臨命終才念佛,發願求生極樂,恐怕到時手忙腳亂,六神無主,佛號都忘記了。再加上親友哭哭啼啼,心就顛倒。
問:臨終所見的佛,會否是魔呢?
答:如果參禪的人不求見佛而佛現前,決定是魔。修淨土的人求佛接引而佛現前,因果相應,決定不是魔。何況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九個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所以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臨終見阿彌陀佛,乃阿彌陀佛自己許落的願,所以一定不是魔。
証得一心不亂的人,平時在清淨心中,亦會見到阿彌陀佛,不一定臨終才見到。蓮宗初祖,盧山慧遠大師,一生之中共見佛三次。不過,我們在未証得一心不亂之前,就算見到佛也莫太歡喜。因為這尊佛可能為魔所化成,因為魔亦可以化成三十二相的佛身,如果生歡喜心就會著魔。怎樣可以驗證是佛是魔呢?應該繼續念佛。如果越念這尊佛越現得清楚,甚至放光,向你說法,這一尊是佛。如果你繼續念佛時,他便顫動,並且漸漸變得模糊不清,最後甚至消失掉。這是魔。因為魔怕佛。你念佛他就驚恐起來走了去。如果我們真的見到佛,不要隨便對人說,只可以告知自己師父或是善知識。例如慧遠大師雖然三次見到佛,但直至臨命終時才說出來。
要達到命終時心不顛倒,平時就要加強自己的信願。要增強自己的信願就必定先要對極樂世界有深切的認識。故不可以不讀淨土三經。就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及「佛說阿彌陀經。」你明白了淨土法門,對求生淨土便不會存有疑惑,亦不會起邪見。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人臨命終時,一生所作善惡一時現前。八識田中的習氣俱時湧現。這時心亂徬徨,最難作主,名叫生死關頭。莫謂臨命終時難作主,就算平時我們在夢中亦難作主。釋迦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所以再次苦口婆心,勸我們發願,由願而起行。即念佛至一心不亂,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聖眾現前,安慰引導,沒有臨終心慌意亂之苦,可以心不顛倒的自在往生。無始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一時了脫,這是何等的大利益。釋迦佛親眼見到這個利益,「故說此言」,所以要講出以下幾句說話:「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整部彌陀經以信、願、行為三大綱要。信及行在前文已詳盡說出。彌陀經講到這裡,釋迦佛第二次勸眾生發願往生極樂。怎樣發願呢?
課誦本裡面有很多發願往生淨土的回向偈,其中一首我最喜歡的發願文就是: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洒吾頭 勢至金台按我足
一剎那間離五濁 屈伸臂頃到蓮池
蓮花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有一次,我在香港大嶼山遇到一位病的老比丘尼,教她背這首偈,她總是背不成。後來教她只背頭兩句:「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她很快便背熟,而且很歡喜。若我們教老人家發願回向,只教頭兩句亦可以。其實全個回向偈最重要的亦是頭兩句。
將一切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是為從願起行,由行得力,增長你的願力。不但念佛回向,誦經、拜佛、聽經、拜懺、受戒,與及任何利益眾生的善事亦可以回向發願生極樂。所謂回向,即是回自己的功德,歸向極樂。
既然有願就一定生到淨土,那麼為何念佛的人多,生淨土的人少呢?又為何仍然有那麼多人對往生淨土無信心呢?因為所發的願不夠懇切,不夠堅定。口講求生淨土,但心裡就不捨得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愛著五欲,猶如口渴的人愛飲水一樣。甚至到臨終的一刻,都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渴望能夠繼續生存於這個世界,享受五欲。就因為這一點愛,稱為渴愛煩惱。渴愛煩惱令我們希望繼續再生存下去,但是要換上另外一個身份。是何身份?臨終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因為他完全受業力的支配,不由你的主觀意志控制。由業力支配你以人身、或以天身、或阿修羅身、或地獄身、或餓鬼身、或以畜生身重新開始生存,是故有六道輪迴。只是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今世是人,下一生亦是人。今世享受五欲,下一生再繼續享受,甘於被五欲六塵牽著受輪迴,生死循環不息。其實當我們命終的時候,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一切的恩恩愛愛已經非我們所有,你就算不捨得都要捨。
如果我們念佛的心不夠懇切,求生極樂的願力微弱,就算我們念佛,只不過種下一些飄渺的善根。這些飄渺的善根,又焉能感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呢?只有智者才會相信淨土法門,只有智者才肯放下娑婆虛假的五欲六塵而求生淨土。在淨土修行,直至成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由這一段文開始,蕅益大師判為流通分。「流」即流傳萬世;「通」即通達十方。
本經既然是釋迦佛徹底悲心,無問而自說,那麼誰最適合流通此不可思議法門?令十方眾生都能橫截生死,帶業往生極樂,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言其易,乃因為人人容易念誦受持,故任何人都可流通本經。言其難,乃因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體就是法界,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是以十方佛出廣長舌流通本經。
梵文本的彌陀經原文有十方佛。玄奘法師所譯的彌陀經亦保留十方佛。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及下。鳩摩羅什法師去煩就簡,略去其中四方,以六方佛代表十方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甚麼叫做不可思議?不可以用第六識心去思惟分別,名為不可思。不可以用口去議論,名為不可議。不可思議功德就是無漏功德。
一如釋迦佛於彌陀法會上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利益,「東方亦有阿鞞佛」。東方是一切方位之首,所以先說東方。梵語阿鞞,中文譯曰不動。佛不為無明煩惱所動,故名阿鞞佛。
「須彌相佛」。梵語須彌,中文譯曰妙高。佛的相好不可思議是為妙。佛最尊最上是為高。故稱須彌相佛。
「大須彌佛」。須彌山是眾山之王,比喻佛為大法之王。
「須彌光佛」。光表智慧。佛的智慧最高最妙,故稱為須彌光佛。
「妙音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中國人聽到的是中文,英國人聽到的是英文。又,佛音不可思議,佛說法時,大乘眾生所聽到的是大乘法,小乘人所聽到的是小乘法,各有所証,自在成就,所以稱為妙音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印度有一條很長的河流叫恆河,沙粒很幼細。若以一粒沙代表一尊佛,東方有如恆河沙那麼多的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佛的應化身分劣應身及勝應身。劣應身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遮蓋整個面,勝應身佛的舌頭伸出來,則可以遮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稱為廣長舌相。凡夫若連續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到鼻尖。廣長舌相乃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表示佛多生多劫以來不打妄語。此乃依事相而言。若依理相來說,佛法音所到之處,就是其舌根所蓋覆的地方。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經的經題應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共十六個字。因為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為「佛說阿彌陀經」。不但適合中國人好略的根性,亦非常配合本經持名念佛的宗旨。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日月燈佛」。用日、月、和燈,比喻佛的光明無時無處不照。
「名聞光佛」。佛名聞遍十方。佛智慧光明亦照十方。
「大燄肩佛」。燄表智慧,肩表荷擔。佛以大智慧荷擔一切眾生出生死成佛道。故稱大燄肩佛。
「須彌燈佛」。解釋與須彌光佛同。
「無量精進佛」。佛在因位之中,精進無量而成就佛果,故稱無量精進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的意思與東方相同,所以不再解釋。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這一尊佛與阿彌陀佛雖然同一名號,亦同時在西方,但並不是同一尊佛。這尊佛壽命無量,所以稱為無量壽佛。
「無量相佛」。佛身相好無量,因此而得名。
「無量幢佛」。我們在寺院的大雄寶殿內,見到一支一支豎起如一塊布的叫幡;圓桶形的叫幢。幢即法幢,有摧邪顯正的意思。佛演說無量法門,摧破一切邪魔外道,建立正法,故名無量幢佛。
「大光佛」。佛証一切種智,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故名大光佛。
「大明佛」。佛以三明度眾生──天眼明、宿命明和漏盡明。
「寶相佛」。佛的相好由福德之寶而成。故稱寶相佛。
「淨光佛」。佛已斷盡一切煩惱,其智慧光明最極清淨,故得此名。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燄肩佛」。燄表智慧,肩表荷擔。佛有智慧,能荷擔度眾生的責任,故稱燄肩佛。
「最勝音佛」。佛音具足不可思議力用,九法界眾生所不能及。故稱最勝音佛。
「難沮佛」。沮即破壞的意思。佛所証的乃究竟堅固之理,法身常住不壞,故稱難沮佛。
「日生佛」。日照萬物,使萬物生長。佛是眾生的老師,能令眾生智慧增長。
「網明佛」。佛的智慧光明,縱橫交絡,映徹無量,猶如寶珠網一樣,所以稱為網明佛。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千多年前,釋迦佛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下方和上方都有無量的世界。但古時的人認為這個地球是不會轉動的。地下面和天空上面怎麼會另有世界,而且還是有恆河沙數的無量世界。現在科學越發達,越証明佛所說的都是真實。亦証明佛經所講宇宙的一切事物,正正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要追尋的答案。
「師子佛」。証道歌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心膽裂。」獅子為獸中之王,大吼一聲,所有野獸都心膽震裂。表示佛為法中之王,佛一說法,天魔外道都會驚恐,所以稱為師子佛。
「名聞佛」。表示佛的大名普聞於十方。
「名光佛」。佛的名號如光明一樣普遍十方。
「達磨佛」。梵語達磨,中文譯曰法。佛能善說一切法,所以稱為達磨佛。
「法幢佛」。佛說法猶如樹立法幢,令眾生有所歸依,故稱法幢佛。
「持法佛」。佛能攝持一切大小權實之法,隨眾生的根機而為演說,故得此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梵音佛」。梵即清淨之意。佛的音聲最清淨,眾生聞佛說法,能斷除無明煩惱,見自己清淨的本來面目。故稱梵音佛。
「宿王佛」宿即星宿。宿王即是月亮。「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月亮的光明超過一切星宿,所以稱為宿王。比喻佛乃法中之王,智慧超過一切三乘聖人。
「香上佛」。佛戒香清淨,得無上妙諦。
「香光佛」。戒香清淨,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智慧即光明,故稱香光佛。
「大燄肩佛」。與前面南方的大燄肩佛同一意思。
「雜色寶華嚴身佛」。佛在因位中修六度萬行,莊嚴法身,功德猶如寶花。故名。
「娑羅樹王佛」。娑羅即堅固之意。佛的法身堅固如娑羅樹。王即自在之意。佛乃法王,於法自在。故稱娑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同雜色寶華嚴身佛的意思一樣。
「見一切義佛」。佛是一切智人,世出世間一切義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如須彌山佛」。山之中以須彌山最高;聖人之中以佛最尊,故得此名。
上來六方佛出廣長舌相,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極樂淨土,可能會引起兩個疑問:
1. 十方都有淨土,為何不稱讚十方淨土而只稱讚西方極樂呢?
2. 為何不教眾生念十方佛而教眾生單念阿彌陀佛呢?
答案有三種理由:
1. 易攝心──若教眾生念十方佛,那所念的境實在太廣闊,能念的心一定散亂,不利於初心學人。初學佛的人若只念一尊佛就容易攝心。當由事持而達理持時,念一佛即念十方佛。
2. 願力殊勝──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大願,莊嚴極樂,接引念佛眾生。眾生生者都証得三不退,補處成佛,其他的佛國土並無這個階位。此乃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所以得到十方佛稱讚。
3. 與此土緣深──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若不是阿彌陀佛與我們的緣深厚,釋迦佛亦不會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迦佛於此處自問自答,自己解釋本經的題目,可見釋迦佛的苦心。
本經的題目一共有十六個字:「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為何此處略去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只餘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因為釋迦佛在前文已詳細的講出了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所以現在略去不再說,只解釋下半句「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甚麼是受持?領納於心是受,憶念不忘是持。假如有善根的男子女人,聽聞到阿彌陀經之後能夠受持,自然亦會聽聞到六方佛的名號,自然亦為六方佛所加護愛念。「加護」令我們不退墮於三惡道;「愛念」令我們增進菩提。故謂「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譯曰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譯為無上。表佛最無上,超過一切菩薩和二乘人。三藐譯為正等。二乘人只自利,不利他,自他不平等。所以不稱為正等。三菩提譯曰正覺。覺即覺世事無常、苦空無我。覺一切法不可得。覺我們本來是壽命無量,只因妄想和業報,令我們流轉生死。所以覺的人能夠出生死輪迴。凡夫未覺,就算他說:「我覺悟了」,只不過是覺悟了一點世間道理。對於出世間的道理,他完全未覺。外道的是邪覺,不是正覺。因為他們的所謂覺,跟實相完全不相符。二乘和菩薩才稱為正覺。但二乘人只自覺不覺他。惟有菩薩不但自覺,亦平等覺他,所以菩薩亦可稱為正等正覺。但菩薩無明未盡,還未究竟覺悟圓滿,只可以稱為有上士,不可以稱為無上士。只有佛才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俱備,超過菩薩以及二乘人。故只有佛才堪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凡夫雖然發心修行,但是容易退轉。現在因為受持此一部彌陀經而得到十方佛所護念,所以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釋迦世尊喚了一聲舍利弗的名字後,很明顯的再加上「汝等」兩字。就是指一切有緣聽聞到這部經的人,亦是指我們在座的大眾。勸導我們應該相信釋迦佛及十方佛所講的誠實言。相信甚麼呢?相信阿彌陀佛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莊嚴的極樂世界,接引念佛眾生。相信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及我們信願念佛的善根福德力,可以帶業橫出三界生死,永離苦海。我們每次誦彌陀經到此處,是否感覺到釋迦佛的語重心長呢?是否感覺到釋迦佛懇切的言詞背後,對我們的盼望呢?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此乃釋迦佛第三次勸導我們發願生淨土。可見求生淨土是以發願最重要。亦可見釋迦世尊的徹底悲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發願生淨土。等於一位慈祥的母親,三番四次勸導其兒子發奮讀書。因為母親知道發奮讀書對兒子有大利益。同樣道理,往生淨土可以永斷生死,一生成佛,實在有非常大的利益。但是如果不發願就一定不能成功往生。
求生淨土有信、願、行三種資糧。其中以發願最重要。有信而無願,等於不信。若有信亦有念佛,但亦無願,就等於失去了方向的船,不能夠到達淨土。相反,若果有願就一定包含深切的信心。就算念佛的功夫淺亦可以生淨土。例如張善和一生殺牛,臨命終才懂得念佛,但亦成功往生。再看一下「佛說無量壽經」所說的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幸好遇到善知識教他趕快念佛,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五逆十惡的人只念了十口氣佛號,亦能夠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呢?願力大之故。蕅益大師說得好:「得生與否,全憑願力之有無。」你有願就必定生淨土。所以我們要時時回向發願。即是回一切功德向極樂,發願生淨土。回一切功德向極樂就是實踐前文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只要我們有堅決的願力,再加上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願力,自力加他力,一定成功生到淨土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放棄自己。這亦是釋迦世尊再三勸勉我們發願的主要原因。若我們聽經到了這一段文,仍然不肯發願求生淨土,是否有點辜負佛恩呢?
問:既然生淨土貴在發願,又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答:發了願生淨土之後,心內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個願。但是我們仍是凡夫,容易被外境擾亂我們的心。例如見到天災人禍,就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苦,還是求生極樂世界好。若是自己一帆風順,兼且喜事重重,就覺得這世界也不錯。就放棄生極樂的願。如果我們發了願之後念佛,會增加我們的智慧和定力。有智慧就不會貪戀世間的五欲六塵。有定力,就不會隨外境轉變我們的願。無論見到天災人禍也好,抑或一帆風順、喜事重重也好,總之,我仍然保持求生淨土的願,永遠不會退失此願。命終的時候當然就會心不顛倒。而且上文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可以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成就我們往生淨土的因緣。所以發願當然重要,發了願而不念佛,猶如沒有燃料的船,不能出海,又焉能到達淨土呢?
有信有願,就一定會一心一意、堅固執持佛的名號。如果真的一心一意、堅固執持佛的名號,那有不得一心不亂之理。得到一心不亂,可以保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來安慰引導,當然就會心不顛倒,自在往生。
我們應該醒覺到人生無常,有生必有老病死。人生如夢,任汝功名富貴,無非大夢一場。「萬貫家財帶不去,兩手空空赴幽冥。」如果我們覺生老病死、覺無常、覺天災、橫禍、戰爭、仇恨、暴力,覺這世界越來越無安全感,覺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我們就會生起一個厭離的心,希望尋到一個解決的辦法。等於一個飢餓的人,希望尋到食物一樣。如果我們不覺人生的生老病死、不覺世事無常、不覺天災、橫禍、戰爭、仇恨、暴力,不覺這世界越來越無安全感,不覺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我們不會放下這個世界。「放下」,乃修淨土的基礎。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放下這個娑婆世界,下一生就不會再生在娑婆。如果你求生極樂這一個念保持不變,你一定生到極樂。如果你一時想生在極樂,一時又想生在這個世界,叫做念不一。念不一,願力一定弱。弱小的願力又焉能感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呢?講到此處,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的願究竟有多大?
如果你已發願生淨土,極樂七寶池中亦已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你的名字,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手執這個蓮花台來接引你。故謂「已發願者已生」。如果你現在發願,現在於極樂七寶池中立即生出一刻有你名字的蓮花,將來阿彌陀佛亦是以此蓮花台來迎接你,故謂「今發願者今生」。
「當發願」指現在因緣未成就,例如未曾聽聞阿彌陀佛,或未遇善知識教導,所以不懂得發願求生極樂。將來因緣到來,得聞彌陀經;或得遇到善知識,教他發願求生極樂。當他發願時,七寶池中亦有一朵刻上他名字的蓮花生起。故云「當發願者當生」。當,即將來之意。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諸佛功德智慧雖然相等,但在度眾生方面就有難易之分。在淨土說法度眾生易,在穢土說法度眾生難。尤其是說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更加難上加難。佛說無量壽經云:「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可知淨土法門不易為人所接受,尤其是驕傲自大的人,他們根本不相信有淨土法門,認為只有消極的人,或是無智慧者才念佛。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難得。
又,釋迦世尊不是在淨土成佛,是在穢土成佛,的確是稀有。例如水中出紅蓮並不稀有,火裡出紅蓮才是稀有。在淨土成佛猶如水中出紅蓮,在穢土成佛就如火裡出紅蓮。因此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稀有。
甚麼是五濁惡世呢?濁即渾濁不清;世即世界。五濁就是:
1. 劫濁──劫即時間。時間本來無濁惡,因為有以下所說的四種濁聚合於一時,所以成為劫濁。例如清水混了泥沙而成濁水。所以劫濁的相就是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四種濁合成。其結果就是感到娑婆世界安定的時間少,災禍的時間多。當人壽減至二萬歲時,眾生具有四種濁,就名劫濁。若減至人壽一百歲時就叫五濁惡世。釋迦世尊就是於此時乘願出世,成道說法。可見釋迦世尊的大慈悲心和堅強的願力,不怕在五濁惡世度眾生。我們想超出五濁惡世,若不憑藉持名念佛,帶業橫出三界,根本就不可能。
2. 見濁──即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為見惑,又稱為五利使。因為這五種妄見起的時候非常迅速,故名利。能使眾生造業入生死,故名使。又此五種知見渾濁不清,故名見濁。
1. 身見──妄執四大(地、水、火、風)假合的身體為我,名為身見,又名我見。有我就有我貪、我瞋、我痴。由此而造業。今生造業,來生必定受苦報。來生受苦的時候怨天尤人,又再造業。因此生死輪迴,受苦無有了期。
2. 邊見──有外道認為人死如燈滅,無來世。佛教稱這種見解為斷見。亦有外道認為人死之後來世必定再是人,牛死再為牛,馬死再為馬。不相信有六道因果。佛教稱這種見解為常見。斷、常,各在一邊,所以名為邊見。空見與有見亦屬邊見。若著了邊見,永不能見中道實相。
3. 邪見──不正謂之邪。其實所有見惑都屬於邪見,為什麼再另外立一項邪見呢?邪見是特別指不信因果的大邪見。
因果通三世。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些人不知道因果通三世。見到行善的人但是生活困苦;見到造惡的人又大富大貴,因此對因果產生懷疑,不相信有因果,甚至譏笑因果。我們應該知道行善而生活困苦的人,乃因為他們前世不修福,所以今生困苦。那些作惡反而大富大貴的人,乃因為前世修福,所以今生富貴。但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惡人今生作惡,死後必墮三惡道。善人今生行善,來世必定在人天享福。這就是今生作何因,來世得何果。
以凡夫來說,能夠相信因果通三世,可以算做深信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修菩薩行,果位成佛。能夠相信這一重因果才真正深信因果。有人說:「不需要戒酒色財氣都可以了生死。」這就是不乎因果的邪見。不戒酒色財氣,下一生想再生於人道也難,只會在三惡道受苦,又焉能了生死呢?
因果不但通三世,而且因果好微細。我們要注意不可以錯因果。例如,拿印經的錢去供齋或建寺廟是錯因果。拿供齋的錢去起齋堂又是錯因果。錯因果亦要受報。應該將印經的錢去印經,有剩餘就留待將來印其他的經。建寺廟的錢歸建寺廟,供齋的拿去供齋就不會錯因果。
4. 見取見──用功的時候無論見到甚麼境界都不應取著。若果取著,並且以此為真理,就叫見取見。
有一位喜歡靜坐的居士對我說,她靜坐的時候感覺自己從頭頂走出去,又從背部回入身體。她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我對她說:「這種感覺完全是妄想的一種。既不能替你消業障,更不能令你了生死。這是見取見。若果你執著這種妄覺以為真理,又以為自己証聖果,小則令你貢高我慢,甚至精神出毛病。大則令你墮落天魔外道,將來必定墮三惡道。」
楞嚴經所講的五十種陰魔境界亦是屬於見取見。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應該仔細的讀一下楞嚴經五十種陰魔的經文。
5. 戒禁取見──世間一切外道各自有其戒條,又各自認為自己的戒條最完善,因此取著不捨而生出一種知見,名戒禁取見。
3. 煩惱濁──有五種煩動惱亂的妄心,渾濁我們的自性,名煩惱濁,又名思惑。這五種妄心起的時候稍為遲鈍,卻又能使眾生造業入生死,故又名五鈍使。
1. 貪──於財色名食睡起貪愛,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幻。
2. 瞋──貪不到就起瞋恨。
3. 痴──完全不了解真理。
4. 慢──即驕傲自大,貢高我慢。
5. 疑──對於真理產生疑惑而不相信。
先有見惑然後才有思惑。例如先有我見然後才有貪瞋痴慢疑。無我,貪瞋痴慢疑就沒有了根基,起不到作用。所以,一定先要破見惑然後才可以破思惑。
古人言:「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妄心,妄心不得不佛。」將佛號投入妄心之中,以佛念代替妄念,以一念止萬念。到最後,所謂「兩隻泥牛鬥入海,直到如今無消息。」佛念與妄念都空,真妄兩亡,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內無我見亦無貪瞋痴煩惱。所以,若不憑藉持名念佛之力,相信在這濁惡世中,難斷見思煩惱。
4. 眾生濁──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名為眾生。色指色身,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受想行識指我們的心。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是由粗劣的五蘊和合而成。不但色身無相好莊嚴,而且是盛滿屎尿濃血的臭皮囊。內心就由於見濁和煩惱濁的主使而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在生死路上,眾生自己毫無主宰,真是可憐。所以由見濁及煩惱濁的因,就引致眾生濁的果。
5. 命濁──娑婆眾生的壽命很短促,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更有少年亡。雖然現在有些人超過七十歲,但都是帶病延年。長壽而健康的人百中無一。所以名為命濁。
在五濁惡世修行已是不容易,但是釋迦世尊竟然在五濁惡世成佛,而且還「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甚難稀有。
何謂「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句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一句阿彌陀佛,轉見濁為無量光。一句阿彌陀佛,轉煩惱濁為常寂光。一句阿彌陀佛,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一句阿彌陀佛,轉命濁為無量壽。一句阿彌陀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智力薄弱的凡夫所能信解,故云:「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在五濁惡世修行,成佛是第一難;講淨土念佛法門是第二難。在濁世成佛怎樣難呢?因為有五濁:眾生處於劫濁中必定為時間所困,眾苦所逼。眾生處於見濁中必定容易遇上邪師惡友而走錯路。眾生處於煩惱濁中,被貪瞋痴慢疑五毒所驅使而造罪。眾生處於眾生濁中,非常貪戀自己的臭皮囊而不自覺。安於穢惡的臭皮囊,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打扮,以不淨為淨。不知道自己有一個清淨的法身。眾生處於命濁中,不知此身此心,必定為無常所吞噬,壽命短促。就算有一百歲壽命,在宇宙的時空裡只不過如電光石火,一閃即過,無可挽留。我們不應該像其他愚痴的人,一聽到「無常」就立即提倡及時行樂。這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他們的所謂及時行樂,其實是在色聲犬馬裡造業,成為下一生受苦的因由。他們不知道每個人都在生死的漩渦裡,若不想辦法脫離這個漩渦,就會在無常的主宰下,生死、死生,頭出頭沒。一時為人、一時為畜生、一時為餓鬼、一時在天上享福、一時在地獄受苦、一時又成為阿修羅。惟有把握我們今生的時間,念佛求生淨土,才可以超越命濁,免受生死輪迴之苦,在極樂世界才可以真正的享樂。正如本經所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可惜五濁惡世的眾生不知道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念佛,等到無常到來時,只曉得驚慌。
希望今次法會之後,不會再有人謂自己無時間念佛。其實時間是任由你安排。就算你是大商人,你不是無時間,只是不肯抽一點時間出來。燈紅酒綠、言不及義、亙相吹捧的應酬只會令你更加迷失,以為人生就是如此。甚至有些人,他們有時間在電話講是講非,越講越精神。但是他們永遠都說自己沒空念佛。就算他們真的抽幾分鐘念佛,但未念到第十句就打呼。
講少幾句是非,口業會清淨點;念多幾句佛,福慧增長。若再加上發願求生淨土,那真的要恭喜你!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相反而言,如果你不明白「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輪迴路險。」這幾句話,相信也沒有甚麼事物可以推動你用多點時間念佛。
佛菩薩轉法輪都是應機而說法的。以我們現在的世間來說,最為合時應機的佛法莫過於淨土法門。想使到佛法普利眾生,一定要提倡淨土,才能夠真正拔苦與樂;又能夠令眾生一生成佛。這是個最殊勝、最簡單、最直捷的方便法門。但可惜得很,如果我們對人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密,這些漸次法門,眾生易接受及相信。若說只要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直至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可以斷煩惱,補處佛位。眾生不容易接受,亦不容易相信。所以釋迦世尊言:「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舍利弗是當機者。「諸比丘」指除了前面所講的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之外,還包括其他比丘、比丘尼。「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指六道眾生中只有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的眾生能夠到來聽法。三惡道的眾生,因為被惡業所纏,不能前來聽法。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身心怡悅就是歡喜。毫無疑異就是信。領納不忘名之為受。感佛深恩,而投身歸命就是作禮。
淨土法門,難聞能聞。所以人人歡喜受持。大眾感激佛的恩德,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講經已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到。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佛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處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往生淨土神咒或往生咒)
南摩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伽蘭帝。阿彌利哆。毗伽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伽利。娑婆訶。
誦這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命終之後任運往生
佛說阿彌陀經
日期 : 二零零三年八月十六、十七及十八日
地點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
人生飄忽,世事無常;相信各位的體驗一定很深刻。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猶如一著了火的大宅,無論你避往那一個角落,都是火,不會安樂。惟除出了三界,就等於出離了火宅,就能解脫憂悲苦惱。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範圍包括地獄、人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其中的六重天稱為六欲天。欲界的眾生因為有男女、飲食及睡眠的渴求,故名欲界。
欲界以上是色界。色指一切物質。共有十八重天。因為修清淨的梵行,無男女之欲,故天人都是純男無女。身是白銀色,衣服黃金色。因為色身和國土都非常殊妙,所以名為色界。
色界以上是無色界,共有四重天。因為修空觀,空了色身亦空了國土,以阿賴耶識住於禪定之中,故名無色界。
三界內的眾生都有生死輪迴。俄而為人、俄而為畜生、俄而在天上享福、俄而在地獄受苦、俄而為餓鬼、俄而為好勇鬥狠的阿修羅。乃因三界內的眾生有見惑及思惑煩惱。見煩惱指身見、邪見等;思惑煩惱指貪瞋痴慢疑。見惑及思惑使眾生造業,所以有生死的果報。若斷除見思煩惱,就能超出三界,永不再受輪迴之苦。
要出三界,必須向上一步一步的爬升。先出欲界、再出色界、最後出無色界,這樣才離三界的生死。出欲界要先斷見惑煩惱。在娑婆斷見惑就好像要截斷四十里長的瀑布。四十里長的瀑布,水力是多麼大,不容易截斷。若斷盡見惑即証初果。跟著要斷思惑。欲界思惑有九品,斷了前六品証二果,再斷餘下三品証三果。此時才可以超出欲界。然後再一步一步的斷色界及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這樣才可以出三界,証阿羅漢果。
凡夫從開始修行,若是有進無退,單想超出欲界,也不知要經多少千萬次的生死,不知要在那一生那一世才成功。若是中間造了惡業,要在地獄、餓鬼、或畜生道受苦,所經歷的時間更長。欲界尚且難以超出,何況要超出色界及無色界。
小乘阿羅漢果等於大乘七住位的菩薩。即是說菩薩要修到七住位才可以破盡見思煩惱,斷三界的生死。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根據大乘起信論所說,凡夫從發心修菩薩行,若是有進無退,尚且需要一萬大劫才可以証得十信位圓滿,破見惑而進入初住位,至第七住才斷盡思惑。從此脫離三界,不再是凡夫,名為位不退菩薩。可知於娑婆修行,需經無數劫的時間才能斷盡見思煩惱,所以稱為難行道。何況菩薩亦有隔胎之迷,意即今生雖然修行,但下一生可能迷失前世修行的志願,更遑論我們無修無証的凡夫。
既有難行道,當然亦有易行道。例如一枝九節長的竹竿,最下一節有一條蟲。牠必需向上咬破九個節才能走出竹竿之外。若向橫咬破竹竿,一樣可以出離。向上一節一節咬破竹節而出,等於豎出三界;向橫咬破竹竿而出,等於橫出三界。豎出則費力而難,橫出卻直捷而易。
要橫出三界,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惟是只可帶舊業,不可以帶新業。發了願求生淨土後,不可以再造殺、盜、邪淫、大妄語此四重罪。若有再犯小的過失,應立即於佛前懺悔。所以發了願求生淨土,一定要持戒。
何謂帶業往生?譬如一塊石,無論大小,下水即沈。若把石放在大船上,不但一塊石不會沈,甚至無數的石都不會沈。
石,表我們的罪業;船,表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大願。阿彌陀佛於過去無數劫以前是國王,後來捨棄王位出家,名法藏比丘。他在世自在王如來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要成就一莊嚴的淨土,攝受信願念佛的眾生。四十八大願詳述於「佛說無量壽經」中。
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等於一艘巨輪。眾生罪業雖然極多極重,只要搭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必定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
古德云:「諸經所讚,盡在彌陀。」。大乘經雖然廣說十方淨土,惟是特別著重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除了因為阿彌陀佛與娑婆的眾生特別有緣外,亦因為阿彌陀佛以慈悲哀愍心成就一淨土,攝受十方一切在生死輪迴內苦不可言的眾生到來修行。故感到不但釋迦佛,甚至十方佛都出廣長舌,稱揚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今日要講的,就是十方佛都稱揚讚歎的「佛說阿彌陀經」。
在未開始解釋經文之前,先介紹淨土宗的三經一論。
(一)「佛說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及往生的眾生都必須發菩提心,對於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樂有詳細解釋。本經有十二種中文譯本,其中七種已經失傳,只餘下五種。以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的譯本最完備。後來有夏蓮居居士,將五種譯本會集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因為不是直接從梵文譯出,只依五種中文譯本會輯而成,完全不乎譯經的通例,故不能作為譯本。
釋迦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乃佛滅後三千餘年,即末法已開始了一千年。末法時代,楞嚴經首先滅,然後其他經典續滅。當經法滅盡後,佛以大慈,特留此「佛說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若有遇本經的人,隨願往生極樂。可知此經的重要。我們應該於此經還住世時,多讀幾遍。此經滅後,只留「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証明念佛法門乃末法時代業重眾生,離生老病死苦的唯一方法。
(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十六觀經。講觀想念佛,兼談持名念佛。淨土宗所講的九品往生,在此經中有詳細描述。
(三)「佛說阿彌陀經」純講持名念佛,以信願持名為本經的宗要。
天親菩薩(又名世親菩薩),根據上述三經造了一部往生論,成為淨土宗最具影響力的一部論著;同上述三經成為淨土宗著名的三經一論。後人又把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行願品」加入,稱為淨土五經。我們修淨土,應該多看淨土的經論,尤其是淨土三經。看過以後,對極樂淨土自然有深刻而清楚的認識。別人的批評,不容易動搖你的信願行。此一點對每一位修淨土的人,絕對很重要。
世尊說了此一部阿彌陀經後,三千多年來,各家各派造了不同的註解,其中以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最著名。蕅益大師乃明末高僧,又名智旭。因住在靈峰,所以又名靈峰。大師為淨土宗的第九位祖師。蕅益大師造了這部「阿彌陀經要解」後,到了近代,圓瑛老法師鑑於「要解」仍然深奧,所以又造了一部講義去解釋,名「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我今次講經,是參考自圓瑛老法師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老法師為近代著名的講經法師。他老人家遺留了很多法寶給後世。例如「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圓覺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楞嚴經講義」,還有很多其他的講義。其中「楞嚴經講義」更是他老人家四十年研究的心血。不論是單單想明白「楞嚴經」的佛弟子,或是研究經教的法師,若果肯用心研讀他老人家的遺著,再加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必定得大利益。現在先依天台宗的「五重玄義」,略釋本經的名、體、宗、用、教。
先釋名:
所有佛經題目的取材不出三種:人、法、喻。喻即譬喻,其組成方式亦不出七種:
1. 單以人立題。如「佛說阿彌陀經」,單以人立題。
2. 單以法立題。如「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所以「涅槃經」是單以法立題。
3. 單以譬喻立題。如「大寶積經」,譬喻大寶積聚。
4. 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
5. 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譬喻。
6. 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花經」。妙法是法,蓮花乃譬喻。
7. 人法喻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人;華嚴乃譬喻。
本經「佛說阿彌陀經」單以人立題。佛指釋迦佛,是人;阿彌陀亦是人。
佛經的經題又分通題及別題。例如本經「佛說阿彌陀」此五個字乃別題。別即辨別,表示與其他經的題目不同。「經」是通題。凡屬經藏的都名為經。
「佛」是印度文。本應音譯為佛陀。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單用佛一字。我們是佛教徒,應該要知道「佛」是甚麼意思。佛即究竟大覺悟的人。菩薩還未究竟大覺悟,羅漢更未悟佛性。
覺分自覺、覺他、覺滿。自己覺悟本有的佛性是為自覺。以自覺之理輾轉化他,令他人亦得覺悟,名為覺他。自覺屬智慧,覺他屬福德。自覺及覺他的功行圓滿就是覺滿。亦即福慧具足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
現在能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釋迦譯曰能仁。意即「能以仁惠,度脫眾生。」屬悲德。牟尼譯曰寂默。「寂照分明,默契至理。」屬於智德。
「說」即悅之意。釋迦佛有此一念佛法門,惟是無一人能請問於佛。佛觀因緣時至,無問而自說,講出此念佛法門,悅佛本懷,故謂「佛說」。
「阿彌陀」乃極樂教主的萬德洪名。佛有通號及別號。通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通通都有上來十號,故謂通號。別號即每一尊佛各別以其德而立名,故名別號。「阿彌陀」是別號,意即無量。例如光明無量、智慧無量、壽命無量、福德無量。想求智慧,最好念阿彌陀佛;想求長壽亦最好念阿彌陀佛;想求福德,更加要念阿彌陀佛。
很多人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是消極等死的,他們不知道今生念阿彌陀佛,今生已經得大智慧和福德。有智慧可以斷煩惱。有福德可以福惠眾生,利己利人。怎可以說念佛是消極等死的呢?
「經」即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凡是諸佛菩薩及聖人所說的都稱為經。「經」又解曰路徑。念佛法門是路徑中的捷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此六字及發願生淨土,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此乃淨土宗的特點,亦是阿彌陀佛的願。
問:如果平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有病的時候應否改念藥師如來?
答:念佛求生極樂的人,病時更應念阿彌陀佛。若是業障病,念佛的功德可以消業障,障去病除。若是壽緣已盡,更可藉念佛的心感到阿彌陀佛臨終接引,所以修淨土的人,病的時候不應改念其他佛號。
本經以何為體?一句阿彌陀佛,能念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所念的佛號亦是從我們的心而出。此一念心性,本無形相,無相即是實相。所以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
此經修行的宗要是信、願、行。而且以往生極樂,圓証三不退為力用。能夠圓証三不退,必定成佛。因此本經屬於大乘圓教。
以上是略說本經的名、體、宗、用、教。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指後秦時代。此經譯於後秦。三藏指經、律、論。經藏詮定學,律藏詮戒學,論藏詮慧學。古時的法師分得很嚴格清楚,通達經藏的稱為經師,通達律藏的稱為律師,通達論藏的稱為論師。經律論三藏均通達的才稱為三藏法師。即以三藏之法為我的老師,亦以三藏之法而為人的老師。
梵語鳩摩羅什,中文譯曰童壽。鳩摩羅什童年時已悟到萬法唯心的道理,後來通達三藏,辯才無礙,說法時就好像一位高壽的老法師。童年而有高壽之德,故名童壽。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師,他老人家嚴持戒律,所以感到天人送供。每日中午前有天人送飯供養。有一次,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中國譯經的法師很多,為何只有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最為後人所歡喜受持?」天人說:「羅什法師曾經替過去七佛翻譯經典,源遠流長。所翻譯的經典深達佛意,所以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人人歡喜受持。」
羅什法師臨終時發誓:「若我所譯經論不違佛旨,願我火化時,舌根不壞。」果然火化後舌根沒燒成灰。証明法師所譯經論深達佛意,我們應該歡喜信受。
現在開始解釋此經內容。
所有佛說的經,經文都分為三大分: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初發現將佛經分為三大分的是晉朝道安法師。但是當時的人批評他「割裂佛經,罪過無邊。」到了唐朝玄奘法師傳來親光菩薩的「佛地論」,才知道印度早已經將佛經分為三大分,於是後來的人又改讚道安法師為「彌天高判」。
道安法師不但提倡把每部佛經的經文分三大分,亦提倡所有出家人姓釋。從前的出家人跟師父姓。如果師父姓陳,徒弟就改姓陳。道安法師就認為:「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名釋種。」主張所有出家人應該姓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文稱為通序。一切佛經的開始通通都是一樣,具足六種成就,以六種成就証明為佛所說,故又稱証信序。為什麼一切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此六種成就為開始呢?
釋迦佛將入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四個問題:
(一):「佛住世時,佛弟子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云:「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下文三十七道品有解釋。
(二):「佛住世時,佛弟子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佛云:「以戒為師。」
(三):「一切佛經應如何開始?」佛云:「如是我聞,此六種成就。」
(四):「惡性比丘搗亂時,佛在世有佛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佛言:「默而擯之。」即是不要跟他們講話,讓他們自己離開。
是故所有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為開始。現在詳細解釋。
「如是」,是信成就。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若人信心清淨,就能入佛法。若人不信,不能入佛法。如何信呢?信佛是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信我如是念佛,如是一心不亂,如是心不顛倒,即得如是往生極樂淨土。是謂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佛法謂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怎麼佛經一開始就說「我」呢?這是隨順世俗的方便法。「我聞」即阿難尊者親從佛聞。
「一時」,是時成就。釋迦佛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法的。眾生甚麼根機成熟,佛就給他們說甚麼法。現在是眾生淨土根機成熟而說淨土法門的時候,故云「一時」。
「佛」,指釋迦佛。是說法主成就。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佛說法的地方,名為處所成就。舍衛國乃當時印度的大國。國王名波斯匿,太子名祇陀。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名須達多,他不但大富大貴,而且又是一位大慈善家,時常救濟孤獨窮苦之人,大家都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他想找一個理想的地方給佛僧居住。結果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他跟太子商量出讓他的花園。太子根本不想賣,所以半開玩笑的說:「如果你把花園布滿黃金,我才賣給你。」給孤獨長者立即將家內的黃金運來,把整個園地布滿黃金。但是樹及樹底就沒辦法鋪上黃金。所以樹仍然屬於祇陀太子。太子被長者的誠意感動,立即自願將所有樹送出,大家一起成就供佛的功德。佛知道後,就為這座花園立名為祇樹給孤獨園。意即: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花園。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男子出家稱為比丘,女子出家稱為比丘尼。比丘是印度文,具有三種意思:一.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二.破惡。比丘能破見思煩惱惡,所以稱為破惡。三.怖魔。比丘登壇受具足戒後,成為僧寶。地行夜叉即時向天上高聲讚美:「善哉善哉,此處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當使人天增勝,修羅減損。」在天空之中的空行夜叉聽到,又立即高聲向上讚美。在天上的天行夜叉聽到後又跟著讚美。聲音傳到第六天的魔宮,魔王聞已,心生恐怖。天魔認為所有欲界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孫,現在比丘出家即是出三界之家,那麼他的子孫就會減少,所以心生怖畏。因為含有以上三種意思,所以古人翻譯比丘的時候,只譯音而不譯意。
「僧」,梵語僧伽耶,譯作和合眾。分理和及事和。同証無為之理,稱為理和。嚴格來說,出家眾是修無為法,不是修有為法。修無為法才可以了生死。無為法不生不滅,是諸法的實相。有為法有生住異滅,稱為妄,是生死的根本。但是理由事顯,所以和合眾必定包括事和及理和。事和有六種: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所以出家眾又稱六和僧。
「千二百五十人」,乃佛的常隨眾。為什麼特別稱他們為大比丘呢?因為他們都受到天王及當時的國王所敬仰,而且亦是有大智慧之人,所以稱為大比丘。
佛成道後,先度阿若憍陳如五比丘,再度迦葉三兄弟。他們就是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三兄弟都是外道的首領,共有一千弟子。他們跟佛出家時,其一千弟子亦出家。佛後來度了舍利弗、目犍連兩位尊者。他們未出家前亦是外道首領,各有弟子一百。後來他們亦率領弟子隨佛出家。另外耶舍長者子亦帶領五十位同修從佛出家。前後合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略去零數,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很感激佛度脫生死之大恩,所以時常跟隨佛,稱為常隨眾。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阿羅漢是果位,比丘比丘尼是因位。阿羅漢亦含有三種意思:一.殺賊。殺盡心中煩惱賊。二.無生。因為見思煩惱已斷,不再流轉生死,故稱無生。三.應供。羅漢一切漏已盡,應受人天供養。何謂一切漏已盡?「漏」,即煩惱之意。煩惱令人漏落生死,稱為有漏業。亦引申為凡是令人再受生死輪迴的,無論善業惡業,都稱為有漏業。
例如著相布施,令你要再受生於人間或天上享布施之福。惟是有生必有死。所以著相布施雖然是善業,但是屬於有漏之福。不著相布施就令人超出三界生死。所以只有修無漏業,才不會漏落三界。
現在說阿羅漢一切漏已盡,指其斷盡三界生死。既然羅漢不漏落生死,他們就是出世的聖人,應受人天供養。而且供養他們的人亦得到福報,所以羅漢又稱為應供。
為何稱此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稱為大阿羅漢呢?因為他們都是回小向大,即捨棄小乘,回向大乘的羅漢。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所以稱為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代佛轉法輪,自利利他。當時的人不但知道他們的名字,亦認識他們的面貌,故云「眾所知識」。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樓陀,如是等諸大弟子。
彌陀經不簡單。不但包含有門,亦包含空有二俱非的不二法門。八年前我在香港第一次講彌陀經,之後亦於多倫多、澳洲的悉尼及墨爾砵重講。每次講都有所補充或刪減。於是立定決心,把彌陀經的講義從新編排。
本來十六位尊者就有十六個故事,從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些佛教的典故,及釋迦佛與弟子當時的生活情況。但因為時間問題,十六個故事留待將來有因緣才說。(請看十六尊者網頁)
並諸菩薩摩訶薩,
梵語菩提薩埵,簡稱菩薩。摩訶譯曰大。摩訶薩即大菩薩。菩提即佛道,薩埵即有情,指眾生。菩薩摩訶薩譯曰大道心成就眾生。「大道心」即上求佛道,「成就眾生」即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屬自利,自利最好修淨土。下化眾生屬利他,利他亦最好弘揚淨土。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於菩薩中智慧第一。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兩位菩薩的事蹟亦留待將來有機會才說。(請看網頁文殊師利菩薩及阿逸多菩薩)
「乾陀訶提」譯作不休息。「常精進」,常即不會間斷;精指純而不雜。因為恆常精於一門而修行,所以有進無退,故稱常精進。本經以不休息菩薩及常精進菩薩作我們的榜樣,亦是釋迦佛藉此兩位菩薩指出,若發願求生淨土,便需長時無間斷的精於念佛。千萬不要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又改為參禪。這樣雜而不純,不稱為精,亦難有進步,難可得一心不亂。其實一個人如果不願精於一門修行,只有兩個原因:一.因為沒有信心。二.因為太心急。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還有很多與上來四位一樣地位的大菩薩都來聽法。既然來參與法會的大菩薩很多,為什麼只列出上來四大菩薩呢?這裡傳遞了一個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信息:
很多人以為無知識的人才持名念佛,誰不知沒有知識的原來是他們本人。因為他們沒有佛學知識。看──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他自己亦有淨土在兜率天,但是彌勒菩薩仍然來隨喜這個法會,作影響眾。文殊與彌勒兩位大菩薩,他們都相信持名念佛這個至簡單、至直捷的離生老病死苦法門。我們智慧不及文殊,功德不及彌勒,更加應該要相信。信了之後就要發願往生,發了願後就要實行。行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老老實實,日夜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雜任何花巧。如是精進不息的修行,往生必定有把握。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亦是民間所說的玉皇大帝。忉利天在須彌山頂,是六欲天的第二層天。
「無量諸天」,指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禪天的天人,眾多無量。天上的人雖然有天的快樂,但仍在三界輪迴之內,所以亦未離苦。如果聽聞到阿彌陀經,亦會發願求生淨土。
「大眾」指四眾弟子及八部鬼神。淨土法門是三根普及,所以除了菩薩、聲聞之外,天、人、天龍八部、鬼神等都聚集一處,聽釋迦佛宣說此一部阿彌陀經。
問:「經中列舉聽法大眾有三類:第一,聲聞眾。第二,菩薩眾。第三,天眾。聲聞是小乘人,菩薩是大乘人,為何把小乘弟子排列於菩薩眾前呢?」
對於這個問題,藕益大師曾經加以解釋:
聲聞眾排列於前有三種理由:
1. 出世相。辭親割愛出家,剃髮著袈裟者稱為出世相。袈裟又名福田衣。因為所有出家眾都是人天的福田,供養恭敬出家眾,就等於種福於田裡。在家人受了五戒所搭的衣名叫縵衣,不可以稱為袈裟。釋迦佛示現的是丈六老比丘的出家相。為了表示尊重佛,亦為了表示僧寶的重要,所以將聲聞眾排列在先。
2. 常隨從。千二百五十位聲聞弟子非常感激佛教化的深恩,所以時常跟隨佛,稱為常隨眾。
3. 佛法賴僧傳。這一點很重要。釋迦佛最初成道時,有兩位商人經過,他們恭恭敬敬的拿出食物供養釋迦佛。佛用四大天王所奉上的石砵接受他們的供養,然後為他們說三皈五戒。那時釋迦佛還未有出家弟子,即是未有僧寶。但是釋迦佛仍然為他們說三皈依。佛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僧。」可知三寶不可缺一,如鼎三足。亦可知道,具足佛法僧三寶的才稱為佛教。三寶之中缺少任何一寶,佛教就立即滅亡。佛寶就是釋迦佛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寶就是佛菩薩所講的一切經典。僧寶就是於正信佛法中出家的弟子。法寶必須依賴僧寶才能流通十方,流傳後世。依法出家修行的才可以成為僧寶。十方每一尊佛都是以出家相成佛,絕不會以在家相成佛,亦絕不會有例外。在家居士若不出家,要想証阿羅漢果亦不可能,更遑論成佛。佛涅槃後,僧寶住持佛教。如果沒有僧寶,那麼佛寶和法寶就會斷絕,佛教亦跟著滅亡。因此出家二眾要負責任弘法利生,度人出家。在家二眾要負責任護持三寶。想護持三寶,首先就要護持僧寶。護持僧寶亦即是護持三寶。
講到此處,我想賣一下廣告:希望年青的居士發心出家。出家可以延續佛的法身慧命。釋迦佛制戒時規定,在家弟子不可以收徒弟,只有出家二眾才可以收徒弟,可以傳授三皈五戒。如果在家弟子都不發心出家,僧寶沒有承繼人,誰去講經說法?誰為我們傳授三皈五戒呢?佛教就會滅亡,所以佛的法身慧命都是依賴僧寶而延續的。
有以上三種理由,所以將聲聞弟子排列在先。
菩薩眾排於第二位亦有三種理由:
1. 相不定。菩薩是隨類現身的,有時現出家相,有時現在家相。若是現在家相則不能排在聲聞人前。
2. 不常隨從。菩薩遊化十方,不是時常跟隨佛。既不是常隨眾,所以不列在先。
3. 表中道。聲聞著空,凡夫著有。菩薩不著空亦不著有,行於中道,所以菩薩排列於中。
天人眾列第三亦有三種理由:
1. 世間相。天眾都是在家弟子,所以列在最後。
2. 凡聖品雜。天眾包括凡夫,亦有聖人,品類複雜。
3. 外護職責。天人眾聽佛說法時亦同時負責外面守衛的職責,故列於最後。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蕅益大師判此段文為別序。
上來六種成就與所有佛經相同,稱為通序。現在此一段文是引發一經的因由,名為發起序。又因為跟所有佛經有分別,故又名別序,表示別於此經。
釋迦佛所講的一切經典,若依文義則分為三藏。若依種類卻分為十二部份,名為十二部經,又名十二分教。就是: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本經在十二部經之中屬於無問而自說。
一般而言,佛說法的因由,多是因弟子發起請問而說的。例如楞嚴經因阿難尊者請問而說。金剛經因須菩提尊者請問而說。藥師經因文殊菩薩請問而說。本經乃釋迦佛以妙觀察智,觀到現前大眾,是時候應該聽淨土妙法,故云「爾時」。
惟是淨土法門不可思議,除了大菩薩之外,所有聲聞眾都不知有淨土法門,當然無人能請問於佛。所以釋迦佛大悲心起,無問而自說,講出了此一部阿彌陀經。希望現在及未來的眾生,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及自己信願行的功德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在淨土用功修行,一生成佛。雖然本經以舍利弗為當機眾,但是由始至終,舍利弗只是聽,並無發問一句。
何謂當機眾?佛每次說法時,在座的聽眾可分為四類:
1. 發起眾。例如法華經,因舍利弗三請而引發釋迦佛有所說,舍利弗就是發起眾。
2. 當機眾。佛所說的法,正正與當時一部份人的根機很契合,他們一聞即悟。名為當機眾。
3. 影響眾。例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他們都是來自他方國土,跑來娑婆助佛弘法,圍繞在法座之前,莊嚴佛的威德。在會的聽眾,見到他方菩薩也來聽法,更增加對佛的恭敬心、對法的堅定信心。觀音菩薩等則稱為影響眾。又例如本經中,文殊及彌勒菩薩,他們當然知道甚麼是淨土法門,但是兩位大菩薩仍然出席這個彌陀法會,恭恭敬敬的聽法,影響到在會的所有聽眾,對佛所說的法深信不疑。
4. 結緣眾。聞法後未能立即証悟,但卻結下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是為結緣眾。
我們今次這個法會亦有上來四眾。發起這個講經法會的是發起眾。喜歡念佛求生極樂的是當機眾。已經得到念佛三昧,但亦到來隨喜的是影響眾。還未決定念佛,或是初次聽彌陀經的是結緣眾。
本經以舍利弗為當機眾。為什麼以舍利弗為當機眾呢?因為淨土法門是甚深難信之法。很多人對於「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此一法存有疑惑。有疑則不信。惟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直下承當。釋迦佛在本經流通分云:「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可知於本經,若沒有智慧的人不會相信其中的道理。所以釋迦佛以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當機眾。表示持名念佛之法,非智者莫能信解。
佛度眾生,雖然有無量法門,但是歸納起來就只有兩種:一.空門。二.有門。空門指一切法空。即人空、法空、空亦空。有門則說:有佛、有淨土、有輪迴。
念佛稱為妙行,乃因為涵蓋空、有二門。中根及下根的人從有門而入。就是有佛可念,有淨土可以往生,只要有深切的信願行,一定可以生到淨土,脫離六道輪迴。上根利智的人從空門下手,念實相佛。例如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無生忍就是實相,亦即一切法的空相。「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念實相佛。所以淨土法門,三根普利,就是因為包括空有二門。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屬於有門。釋迦佛金口講出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現在說法,目的是要大家生起信心。因為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三種資糧,所以釋迦佛首先要我們相信,若然不信,則不會發願,無願亦不會修行。
在事相上來說,極樂離我們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在理相上來說,眾生有十萬億妄想煩惱,所以極樂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若是眾生心淨,無煩惱,當下就是淨土。維摩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可知極樂世界的遠近,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是濁還是淨。如果是濁,濁心與濁世最相應,所謂物與類聚。那麼我們永不能脫離這個五濁惡世。所以我們必須藉持戒和念佛來清淨自己的心。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個佛國土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在還未入滅,直到今天,仍然在極樂世界說法。
佛世難值,我們想在這個世界見佛聞法,但是釋迦佛已經入涅槃。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才出世。可惜彌勒佛只開三次法會,即龍華三會之後,又立即入涅槃。所以在娑婆世界想見佛,實在很困難。許多祖師大德開了悟之後,仍然求生淨土。例如馬嗚菩薩、龍樹菩薩。天台宗的歷代祖師亦都是回向生極樂。八十卷華嚴最後一品,講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教他以十大行願導歸極樂。
不但普賢菩薩教我們求生極樂,還有文殊菩薩,甚至東方的藥師琉璃光如來,雖然有自己的淨土,但是藥師如來仍然很樂意成就我們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願。藥師經云:「有能受持八分齋戒......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著。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有那麼多位佛菩薩教導我們發願求生極樂,可知淨土法門最契眾生的機,我們為何不早日念佛求生極樂呢?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由這一段文開始,蕅益大師判為正宗分。正正是本經所要說的。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我們這個世界名為娑婆。梵語娑婆,中文譯曰能忍或堪忍。即是說這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各種苦痛,但就不肯出離,不願意求解脫。又表示菩薩在這個世界度眾生的時候,堪能忍受種種的苦惱。例如:被人罵、被人譏笑,甚至被人驅趕。只有發了慈悲大願的大乘菩薩,才堪能忍受種種的苦惱。我們今日有幸得聞佛法,就應該好好的修行,不要辜負各大菩薩的一片慈悲。
對佛教無甚認識的人,時常批評佛教一味講人生是苦。其實他們一知半解。佛教云「此是苦,汝應知」。你應該知道甚麼是苦。然後再分析苦的成因。知道了成因後就教我們如何脫離苦。離苦就得樂。未離苦無可能有快樂。所以佛教是積極的,絕不是消極。
此世界的眾生念念生滅,所以有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我們這個由業報而生的身體本來就是苦果,再加上外來種種苦痛的逼迫,故名苦苦。雖然有人說:「我現在不覺得苦,覺得很快樂。」其實娑婆無真正的快樂,就算有小小的快樂都不會長久。快樂的時光消失名壞苦。就算不苦不樂,亦難免受到無常侵蝕之苦,名為行苦。
行即行蘊遷流不息的意思,世間人所講的時間巨輪,就是佛教所說的行蘊。極樂眾生,念念正念,所以無有上來三苦。
娑婆還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冤親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若是要詳說,更有無量諸苦。極樂眾生,蓮花化生,所以無生老病苦。壽命無量,故無死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冤親會苦。有神足通,可以往來其他佛國土,無愛別離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無求不得苦。身心清淨,常住不遷,無五陰熾盛苦,但有五蘊皆空之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此一段文開始描述極樂殊勝莊嚴之境。
先講極樂眾生所住的樓閣。外面有七重欄杆,每一重欄杆與一重排列整齊的樹相間。每一行樹上又覆上七重羅網。如是七重欄杆、七重行樹、七重羅網,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重重無盡的寶樹、寶網、寶欄杆圍繞極樂眾生所住的地方,莊嚴極樂國土。
為何是七重欄杆、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呢?七重代表七科道品,下文有解釋。四寶代表常、樂、我、淨四德。常即是與佛一樣壽命無量;樂即但受諸樂;我即自在無礙,淨是清淨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的。現在這一段文是描述出生之處。
極樂世界有大小不一的七寶池,最細的有十由旬(一由旬有四十里)。都是由七寶所合成,而且池底純是金沙,不是泥沙。
池水名「八功德水」。八功德即:
一.澄清。娑婆的水多是渾濁不清。七寶池的水底根本沒有沙泥,只有金沙,所以水特別清。二.清冷。三.甘美。娑婆的水,或鹹或淡,味道不好。極樂世界的水,甘甜而香美,味道很好。四.輕軟。此世界的水有重量,一擔水有八十斤重。就是因為有重量,所以大水的力,可以造成破壞。極樂的水無重量,既輕且軟。五.潤澤。娑婆的水很污染。一杯水過了幾日會變色,甚至發臭。極樂世界的水顏色潤澤,永不會變味。六.安和。娑婆的大海,波濤洶湧,有時更氾濫成災。極樂的水安祥平和。七.娑婆的水只能解渴,不能充飢。極樂的水既解渴亦可以充飢。八.娑婆的水是污染的,未經處理而飲用會損害健康。極樂的水不論直接飲用或沐浴,都能令身體健康,長養六根。因為以上八種功用,所以稱為八功德水。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七寶池四邊的梯級道路皆由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階道上有七寶而成的樓閣,乃極樂眾生所住,及佛菩薩說法之處。七寶就是金、銀、琉璃(即青色寶)、玻璃(即水晶)、硨磲(即白色的貝殼)、赤珠(即紅色的珍珠)、還有瑪瑙,共成七寶。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七寶池的八功德水中,生長了無數的蓮花,體積最細的,都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大小。「車輪」指轉輪聖王的輪寶,直徑一由旬。
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量很高大,而且是蓮花化生,不經胞胎,以蓮花為父母。所以最細小的蓮花體積都有一由旬。若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及寶積經所言,池中蓮花大小不一。最小的一由旬,大的有十由旬,百由旬乃至千由旬。
為什麼蓮花的大小有那麼大的分別呢?由於十方念佛的眾生有勤有惰;智慧亦有分別。所以感到蓮花大小不一。若是你現在聽到淨土法門,發心信願念佛,七寶池中即時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你的名字。如果你精進念佛,蓮花就會一天一天的長大,而且一天比一天莊嚴和光明。若是你中途退心,不再發願生淨土,蓮花就會枯萎。但是如果你懺悔後再發願念佛生淨土,蓮花又再生長起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是用這個蓮花台來接引你往生。
蓮花化生,究竟有甚麼含意呢?蓮花代表一佛乘的圓頓教。表示念佛求生淨土屬於一乘妙法。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都有光明,所以蓮花亦有光。極樂世界蓮花的顏色無量,經中只略說四種。
「微妙香潔。」是讚嘆極樂蓮花的四種德:
1. 微。即精細的意思。精細到有蓮花的形而無蓮花的實質。
2. 妙。即是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蓮花不是從蓮藕生出的,若有一位眾生念佛,發願生淨土,七寶池中立即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其名字。假如十方眾生都念佛,七寶池中就分別長出刻有所屬眾生名字的蓮花。此一蓮花會根據這位眾生念佛的勤惰,功德的深淺,而光明和莊嚴的程度不同,亦不會弄錯,所以叫做妙。
3. 香。極樂世界的蓮花,發出殊勝的香氣。
4. 潔。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從金沙佈地,充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裡生出的,而且蓮花無體質,所以是最潔淨。
極樂世界的蓮花,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從蓮花化生的眾生,身相更加莊嚴殊勝,有三十二相,一出生就是一個少年。因為是從蓮花化生,所以無生、老、病苦,壽命更是無量。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問:為何極樂世界要那麼華麗美觀?平實一點不好嗎?
答: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成就種種的莊嚴,不經人工造作。相反,娑婆則由眾生的業力而成。娑婆眾生諂曲嫉忌,所以有高山險谷,有荊棘。娑婆眾生難以教化,所以有岩石。如果人類再繼續自私自利,相信不久的將來,要從這個世界找一杯天然的淨水也不可能。如果極樂有任何事物不及娑婆,就不應稱為極樂。
問:那麼極樂世界純是黃金七寶,會否引起眾生的貪念呢?
答:當然不會。娑婆的黃金七寶是稀有之物,在極樂就普通得很,所以不會引起貪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上一段文描畫極樂世界的靜態莊嚴,此文則描畫動態莊嚴。
「晝夜六時」即日間分六個時段,夜間又分六個時段。惟是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都有光明,不需要日月的照明,根本就不會有日夜之分,只不過隨順娑婆而說有日夜,實在是指恆常不輟的意思。
娑婆世界的地由大小粗細不一的沙石而成,而且有高山險谷,乃因為眾生心險詐所感。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而且地勢平坦。除了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之外,亦因為淨土眾生的心清淨平和及多福德所致。
娑婆的天空所下的若不是雨就是雪,甚至是雹。極樂世界的天空常有天樂飄揚,亦有天花繽紛而下,恆常不輟的莊嚴天空及黃金地。
曼陀羅譯曰適意。色香美妙,適悅人意,故名適意。又因為清白潔淨,故又名白花。本經只提及曼陀羅花一種,若是根據妙法蓮華經就應該有四種:一.曼陀羅花,即小白花。二.摩訶曼陀羅花,即大白花。三.曼殊沙花,即小赤花。四.摩訶曼殊沙花,即大赤花。四種花代表菩薩四因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下文以花供佛,表示菩薩四因位回向佛果菩提。
極樂眾生的生活情況又如何呢?生到極樂的眾生絕不是為了享樂,而是在美好的環境下成就他們修福修慧。修福修慧有很多種方式,此文講出其中兩種──以花供佛是修福,經行是修慧。
每天早上,極樂的眾生,各人以「衣祴」,即布袋之類,盛滿各種美妙的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不只是供養阿彌陀佛,亦供養其他十萬億國土的佛。
前文言極樂距離娑婆十萬億佛土,現在又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表示我們生到極樂之後,可以隨時回來親近釋迦佛或當來下生彌勒佛。亦表示生到極樂的眾生,每一位都有神足通。極樂眾生的神足通不但可以往來於十萬億佛國土,更可以往還於百千億諸佛國土。因為有如是的神足通,所以於一個早上就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食時即午時。極樂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並無塵緣障道之苦。
「飯食經行」,飽飯之後不應立即坐禪,應該經行用功。經行即來來回回的走動。一邊行一邊用功,或念佛或參禪。現在的寺院裡面跟經行相似的,只有禪堂內的跑香和念佛堂裡的繞佛。
極樂世界常有佛菩薩說法,在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時,亦同時會聽到佛說法。現在正好在經行的時候思惟佛法的要義。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來天樂、天花、神足往還十萬億佛土、飯食經行黃金地,一一都是阿彌陀佛多劫所修功德而成。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極樂世界亦以音聲作佛事。惟是一切音聲之中,以雀鳥的音聲最為人所喜愛。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種種表示種類很多。雜色即羽毛有形形色色的光彩。「奇」即奇特。「妙」表雀鳥能說法。
這些奇妙雜色的鳥雖有很多種類,但普遍為我們熟識的有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白鶴的聲音嘹亮,所謂白鶴鳴空。孔雀開屏,華彩奪目,見者觀喜。鸚鵡學語,鳥之中以牠的語言能力最強。白鶴、孔雀、鸚鵡我們中國亦有。另外三種: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則只存在於印度。
舍利中文譯曰春鶯,是一種很美麗的雀鳥,尤其是眼睛最漂亮。迦陵頻伽譯作妙音鳥。牠尚未出生,還在殼裡就已經能夠發出動聽的聲音,故稱妙音鳥。共命鳥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隻鳥身。一個身兩個頭。如果死了一個,另一個亦同時死,所以名共命鳥。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極樂的眾生,蓮花化生,不需要睡眠。雀鳥亦如是,故晝夜六時都出和諧幽雅的聲音,演說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甚麼是三十七道品呢?「道」即菩提道,「品」即種類。眾生修這三十七種行法,能夠從凡夫的生死地直達涅槃,所以稱為道品。
許多人以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既然極樂是大乘,為何會演說不對機的法呢?其實三藏之中未曾說過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反之,很多大乘經都談三十七道品。例如維摩經說:「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涅槃經又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可知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二乘。
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有七科,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四念處──「念」即是以智慧去觀察,「處」是所觀之境。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即仔細的觀察一下。凡夫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無常為常,無我之中執有我,名為四顛倒。若果執著四顛倒,任你如何修行,只會落在天魔外道。
1. 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老死,九孔常流不淨。九孔就是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大便道、小便道。從這九孔所流出來的不淨物,便知道我們的身體實實在在是一個臭皮囊。無論吃了甚麼最香味的食物,消化了後,就會變成最臭的排出來。淋浴後,穿上最華麗的衣服、洒上最名貴的香水,不久毛孔又會出汗。我們這個身體本來就是不淨,任我們點樣打扮,都是不淨。大智度論形容我們的身體好像一個會行走的廁所,真是非常之貼切。只有我們的法身才是清淨。所以世尊教我們觀身不淨,而尋求清淨的法身。
2. 觀受是苦──受即感受。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固然苦。樂受何嘗不是苦?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當快樂過去之後又是苦。所以樂受又名壞苦。不苦不樂受名為行苦。行指行蘊。行蘊遷流不息,一秒鍾都不會停留。凡夫不知道一切受都是苦,時常追求享樂,其實是苦中求樂。而且在一剎那間就過去。在整個生命裡就好像把一匙蜜糖倒進大海,始終都是苦。所以在熱鬧過後特別覺得失落。世尊教我們觀受是苦,而尋求永恆的快樂。
3. 觀心無常──凡夫的行為時刻在變,就是因為心念剎那剎那的生,亦剎那剎那的因外境而變。第一個心念生起,起了之後立即滅,滅了之後又立即生起第二個心念。第二念起了後又立即滅,滅了之後立即又生起第三個念。心念即生即滅,沒有一個心念是不滅的。
試觀一下愛:第一念愛、第二念愛、第三念愛、念念都是愛。驟眼看好像是天長地久。但是念念之間有生有滅,每一念都不是永恆。第一念愛生起之後立即滅,滅去之後第二念愛立即生起,起了之後亦立即滅。愛的念即生即滅,是無常的,環境變心念亦跟著變。上一念愛變為下一念的不愛。又例如孝順父母,孝心應該是常,但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心隨境轉。所以心是無常。現在認為對的轉眼之間又覺不對。今日的朋友明日變為敵人;今日的敵人明日又轉為朋友。這個是甚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人的心念變滅不停,無一念常住。
凡夫容易知道身無常,不容易知道心無常。這個無常的心我們稱為妄想心。如果我們能夠觀到這個生滅無常的妄心,就不會隨這個心造業,亦不會認這個無常的妄心為「我的心」。
那個才是自己的真心呢?不變滅、常住不動的那個,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但是妄心不離真心,妄從真起。猶如波浪不離大海,波浪從大海而起。不是離開波浪而有大海,所以亦不是離開妄心而有真心。波浪平伏時,波浪空,便見到平靜的大海。如果我們能夠空了這個生滅無常的妄心,就見到自己永恆的常住真心。
4. 觀法無我──法指一切法。佛法中,能夠主宰一切的才稱為我。若不能夠主宰、不自在的不稱為我。我們在世間所見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從因緣而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一切法無我。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乃釋迦世尊四種遺囑之一。釋迦佛將要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佛在世時,佛弟子依佛而住。佛涅槃後,依誰而住?」佛言:「依四念處而住。」由此可知四念處的重要。四念處觀得純熟,就不容易被煩惱所轉。所以三十七道品以四念處為首。
由觀四念處就生起四正勤,斷惡修善。四正勤就是
1. 未生善令生起。
2. 已生的善令其增長。
3. 未生惡令不生。
4. 已生的惡令其消滅。
由四正勤得四種禪定,定中出生神通,名為四神足。有了神通則所求如意,故又名四如意足
1. 欲如意足──欲即喜歡、好樂的意思。修行最重要是好樂,如果勉強就不會長久,例如你喜歡坐禪,你會由早到晚坐香跑香。越坐越生歡喜心;越歡喜越坐,久坐必定有禪。又例如你喜歡念佛,從早念到晚。越念越法喜充滿;越法喜充滿越念,久念必得一心不亂。
2. 精進如意足──因為喜歡修行而精進無間斷的用功。所以欲如意足與精進如意足很有關連。
3. 念如意足──即念念都是道。
4. 慧如意足──就是時刻迴光返照。
上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為何極樂世界的雀鳥不演暢呢?因為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已經超越此十二道品。例如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眾生蓮花化生,清淨莊嚴,不需要觀身不淨。極樂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需要觀受是苦。極樂眾生,念念相應念念佛,不需要觀心無常。極樂眾生了知五蘊皆空,不需要觀法無我。
生到極樂國土皆是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修善,是故不需要修四正勤。人人都有神通,所求如意,故不需要修四如意足。因此,極樂的雀鳥都不演說此十二道品。但是極樂眾生還未証菩提,必需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想成佛,必先要有菩提根。等於樹要有根才可以生長。菩提根有五種:
1. 信根──信指正信。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信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佛所說的法能助我們解說生死苦惱,趣向佛果菩提。
2. 精進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謂精進。精進與勤力不同。純而不雜就是精,不退是為進。有些佛教徒很勤力,日日誦普門品、大悲咒、心經、彌陀經。上午念觀音菩薩,晚上念阿彌陀佛。雖然勤力,惟是雜而不精,難有進步,難達一心不亂。只可以稱為勤力,不是精進。當遇到外緣的時候就無力抵擋煩惱。要得到一心不被煩惱所亂,你只可以專持一部經、或專念一尊佛菩薩的名號、或專一參禪。例如智者大師,早晚專持法華經,得法華三昧,命終往生極樂。印光大師專一念佛,命終亦往生極樂。虛雲老和尚專一參禪而開悟。所以修行一定要純而不雜,名為一門深入,這樣才有進步。不過我要補充,專一並不表示你不需拜佛。尤其是初心學人,無論修何法門,都要多拜佛以消業障。
3. 念根──心內只專注於一念,更無其他的念。例如念佛,行住坐臥都念佛,若有其他的念,就是妄想。
4. 定根──因念根而能攝心於一境,叫做定根。例如念佛時,整個心止於一句佛號而不被妄想所亂。
5. 慧根──知一切法從因緣生,所以不執著於一切法,就是智慧。
具足信、進、念、定、慧,就有菩提根。根基增長就有力用。力能降服煩惱,就好像大樹能擋風雨。因五根而生的五力亦是信、進、念、定、慧。
由五力進而修七菩提分。梵語菩提,中文譯曰覺。所以七菩提分又稱為七覺支。
1. 擇法覺支──以智慧去分別何者與佛道相應,何者與佛道不相應。選擇相應的用功,名擇法覺支。在末法時代,最穩當而三根普利者莫如選擇念佛法門。
2. 精進覺支。
3. 喜覺支──因精進而得受用,因受用而得法喜充滿時,能清楚的知道這法喜是因正法而來,非因顛倒的世間法,名為喜覺支。
4. 除覺支──慧力能斷除見思惑,是為除覺支。
5. 捨覺支──智慧知一切法虛假,捨而不追憶。
6. 定覺支──功夫純熟而得禪定時,知道禪定亦是虛假而不貪著禪味。若是著了禪味就生在禪天,天福享盡後即會墮落。
7. 念覺支──以智慧調停定慧,使定慧均等。
定慧均等後,舉心動念都是正道。所以由七覺支進而修八正道。八正道又名八聖道。
1. 正見──無所得就是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若知見不正,其他七種法亦不正。
2. 正思惟──以智慧思惟,不是以心意識思惟;更不是感情用事。
3. 正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如法而說。
4. 正業──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5. 正命──順於正法而活命。
6. 正精進。
7. 正念──一心專念真如。
8. 正定──依戒而生定,名為正定。
「如是等法」。除了三十七道品外,還有六波羅密、十力、四無所畏、慈悲喜捨等無量法門。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極樂眾生聽聞到法音之後,都不離正念。怎樣不離正念呢?就是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雀鳥屬畜生道。畜生是由罪報所生的。極樂眾生都是念佛往生的,何解會有由罪報所生的雀鳥呢?其實是阿彌陀佛為了令法音宣揚流布,從法身變化出眾鳥說法。
娑婆的眾生大都喜歡花香鳥語,所以極樂世界亦有花香及能說法的鳥語。不過眾鳥都是隨機示現說法的。如果你要寂靜坐禪,雀鳥亦會自然隱退。在極樂世界,三惡道的名字尚且不存在,更何況實實在在有三惡道呢?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極樂國土常有輕微柔和的風,吹動路旁四寶所成的樹及樹上的羅網。四寶全屬因微風的吹動而互相撞擊,發出微妙而不可思議的音聲,好像百千種樂器同時在演奏莊嚴而悅耳的音樂。所謂「法樂奏無生之曲,梵音演最上之宗。」聽到這些莊嚴音樂的人,自然就生起對三寶的皈依心、恭敬心。所以說「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本經乃釋迦佛明確指示持名念佛的妙行。持名念佛而稱為妙行,有以下幾種原因:
1. 下手最易。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念「阿彌陀佛」四個字。
2. 普利三根。上根利智者念實相佛;中下根者持名念佛。甚至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懺悔,十念或一念,只要信願堅固,亦可往生。
3. 但持一句佛號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所以持名念佛稱為妙行,又稱為了生死的捷徑。
是故釋迦世尊要特別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令到念佛的人生起堅固的信心,深信阿彌陀佛的名字內含萬種功德。我們能夠帶業往生極樂,全因為這萬德洪名。
例如一張億萬元的支票,支票內含億萬個一元幣值。每一元都有它的功能。其實佛的功德何止萬種,只不過以萬代表無量數。如果我們誠心念佛的名號,即是念佛的無量功德。佛的功德便會進入我們的心內。若我們心內有煩惱,佛的功德便把我們的煩惱趕走。若我們心內有罪業,佛的功德便把我們的罪業滌除。若是愚痴心,佛的萬德洪名會帶給我們智慧。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就好像貧窮的人,獲得那張億萬元的支票一樣,立即解脫窮困。
現在釋迦世尊問舍利弗: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尊佛為何號稱為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譯曰無量。何者無量?一切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福無量、德無量、國土無量、人民無量、一切一切無量。有人曾問:若是人人都求生極樂,豈不是淨土有人滿之患?現在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的國土無量大,所以不會有人滿之患。現在先講光無量。
佛佛道同,實則每一尊佛的光明都遍照十方,所以每一尊佛都光明無量。但因願力的不同,所以應身佛的常光卻有分別。
常光即應身佛平常所發的光明,肉眼可以見到,亦稱身光,又名圓光。釋迦佛常光一丈,阿彌陀佛的常光卻遍照十方。
常光又不同放光。例如釋迦佛說法華經前,先放眉間白毫相光;正講楞嚴經之時,從胸卍字涌出寶光,普照十方微塵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中的第十二願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得如所願,所以阿彌陀佛的應身常光遍照十方國土。所以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
既然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為何我們見不到佛光呢?只怪我們業障重。業障遮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見不到佛光。譬如太陽普照萬物,盲眼的人見不到太陽光,不能謂太陽無光。只不過是其眼睛有障礙,所以見不到太陽光。如果我們念佛,念至業障消除,就能見佛光。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法身無形相,所以無生滅。報身經多劫修成,以智為身,已經永斷生死,所以有始無終。是以法身同報身都是無量壽。這亦是佛佛道同,本無分別。但應身佛是隨機應現,其壽命是隨佛的本願與隨所應的機緣而分有長短。如釋迦佛應現於人壽一百歲的時代,其應身壽命亦應有一百歲。但是世尊觀到末法之兒孫福薄,所以願減壽二十年,把這二十年的福留給末法時代出家之兒孫,而且還把一分白毫相光的福留給我們。所以若有人發心出家,不需要擔心衣食住行。我們出家人是食佛的飯、穿佛的衣、住佛的屋。在家居士供養出家眾亦即是供養佛。就能夠於佛處得福。
釋迦世尊減壽二十年是隨自己的願,所以世尊於八十歲即涅槃。而且世尊觀到當時可度的眾生已經度盡;應該受記的眾生亦已為他們授記;未得度的眾生又已經為他們種下得度之緣。世尊觀到化緣已盡,住世無益,所以於八十歲涅槃。此則根據所度眾生的機緣而示現壽命的長短。所以十方應身佛的壽命長短並無一定。
阿彌陀佛因中修行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又第十五願云:「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因此兩願,阿彌陀佛的應身同國中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所以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
但有一點要請大家注意。無量有兩種:一種是不能夠用數字表達,是真無量。另一種屬於有量的無量,可以用數字表達。阿彌陀佛及其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是屬於有量的無量。因為無量、無邊、阿僧祇都是印度的十大數字單位的其中三個。我們以億為大數,印度以無量、無邊、阿僧祇為大數。
「劫」譯曰長時分。分小劫、中劫、大劫。由人壽最短十歲起,每一百年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止;然後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止。如是一增一減,合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文中所說的是大劫。「阿僧祇」譯作無央數。即阿彌陀佛及其人民壽命無央數大劫。所以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一生成佛,不需要待第二生。
既然阿彌陀佛的應身壽命屬有量的無量,阿彌陀佛終有一日涅槃。阿彌陀佛涅槃之後只有正法住世,無像法及末法。阿彌陀佛的正法滅盡後,觀音菩薩立即補上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觀音菩薩涅槃後,大勢至菩薩又補上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如果我們專念觀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亦可以發願生淨土。
既然阿彌陀佛的名號內含無量功德,為什麼釋迦世尊只述光無量、壽無量兩種功德呢?
光無量表示橫遍十方;壽無量表示常住不變。能夠橫遍十方而常住不變的就是法身。法身含藏無量功德。例如:無量的慈悲喜捨。所以無慈悲的人念佛後漸漸變得慈悲。法身含藏無量的智慧。所以愚痴的人念佛後會得智慧。法身壽無量。若果想長壽,最好念佛。法身有無量辯材、無量神通、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所以,只講光無量、壽無量,已經可以總括一切無量。
是以,一句阿彌陀佛,具有無量功德、無量力用。持念阿彌陀佛即持無量智慧、無量辯材、無量神通、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慈悲喜捨。以此無量功德回向往生極樂,又怎麼不會成功呢?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於持名念佛,就會深信不疑。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但自從成佛到現在只不過十劫,即阿彌陀佛現在還在說法。我們的娑婆又如何?釋迦佛已經入滅,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才出世。但彌勒佛出世後只開三個法會,即龍華三會之後又入滅。所以在娑婆世界想見佛聞法的確很困難。現在既然有彌陀住世,壽命無量,希望大家發願生極樂,見佛聞法,同佛壽命,依佛修証,一生可以成佛。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阿彌陀佛有無量數已經証得阿羅漢果的聲聞弟子和菩薩弟子。其數之多,不是用算術可以數出來。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謂極樂世界無二乘人,是否與彌陀經互相矛盾呢?其實彌陀經所說的是回小向大的聲聞人,跟往生論所說的定性聲聞不同。例如法華會上退席的五千人就是定性聲聞。他們根本不發大乘心。是故「往生論」與彌陀經並無矛盾。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十劫就能夠教化那麼多菩薩及羅漢,只有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亦表示求生淨土的人很多,所修的法門亦很容易。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跋致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種:
1. 菩提位不退
2. 菩提行不退
3. 菩提念不退。
1. 從初住至七住,破見思惑,永不退隨凡夫地,名為菩提位不退。
2. 能以大悲心廣度眾生,永不退墮二乘地,名為菩提行不退。是八住至十回向位的菩薩。
3. 斷無明,行於中道,念念流入如來果海,名菩提念不退。是証入初地以上的菩薩。
証入初地後,還有十一品無明未破。破盡此十一品無明即可成佛。當要破最後一品的時候,名為做等覺菩薩,又稱為「一生補處」。
何謂「一生補處」呢?四十二品無明之中已經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若破了此一品生相無明,就可以到十方世界有佛涅槃的國土,補上成佛。所以稱為一生補處,即候補佛位之意。例如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待阿彌陀佛涅槃,正法滅盡後就補上成佛。
極樂每一位眾生都是不退轉菩薩。只要繼續進修,破剩最後一品無明就是補處菩薩。所以經文謂「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若是與娑婆比較,娑婆的一生補處,就只有彌勒菩薩一人,更無第二人。
極樂世界既有這麼多的補處菩薩,要到甚麼時候才能成佛呢?其實虛空無邊,世界無量,需要的佛亦無量。所以極樂的一生補處菩薩會分發到十方世界應機成佛。
娑婆眾生分三類(類又稱為聚。即聚集的意思。):
1. 邪定聚。即五逆十惡,不信因果的眾生。
2. 正定聚。即已証入初住的菩薩。
3. 不定聚。指遇善修善,遇惡修惡的凡夫,隨因緣而造惡業或善業。就算是十信未修圓滿的菩薩,修行亦是有時進有時退、有時勤力、有時懶惰,所以同樣稱為不定聚。直至十信圓滿,証入初住的「位不退」才能夠有進無退,才可以稱為正定聚的眾生。
我們凡夫由開始發心修行,到証入初信,再繼續修,直至十信圓滿,若是有進無退,尚且要經歷一萬大劫。若是時進時退,就不知要歷多少大劫、經多少次的生死,才可以修到十信圓滿而証入初住的「位不退」,更遑論「行不退」和「念不退」。
但是一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只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親來迎接往生。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上品上生或是下品下生,花開見佛聞法之後,就成為不退轉菩薩。所以經文謂:「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過蓮花開的時間不同,上品上生的眾生,一生到極樂,立即花開見佛,立即聞佛說法悟無生忍。下品下生的五逆十惡眾生,就要在蓮花中滿十二大劫才開花。才可以聽到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為其講說實相法,及教其實相懺悔,使其罪業消除。罪業消除後,就立即發菩提心,成為不退轉菩薩。
淨土法門超勝的地方就是可以橫出三界的生死,帶業往生。往生之後圓証三不退,一生決定成佛。大乘經所講的佛土之中,只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才有此方便法門。若不是阿彌陀佛的徹底悲心和願力,不可能有此種功德成就。古德言:「諸經所讚,盡在彌陀。」非常有道理。
問:行菩薩道應以大悲救度眾生。度眾生就應留在五濁惡世。為什麼要求生淨土,只顧自己安樂而捨棄苦惱的眾生呢?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已經久修菩薩道,証得無生忍的不退轉菩薩。他們當然應該留在五濁惡世度眾生。
另外一種是未得無生忍,未証不退轉的凡夫菩薩。凡夫菩薩必須時常親近佛,直至忍力成就,才可以在五濁惡世度眾生。如果自己亦是被煩惱所綁,雖然你有大悲心,願意留在五濁惡世度眾生,但恐怕你未度眾生以前,已經被其他眾生度了你去。五濁惡世煩惱強,若無忍力,就會心隨境轉,為色聲所綁。自己墮落三惡道,自救都尚且不可能,又何能救眾生呢?
凡夫菩薩未得無生忍力而開大口謂度眾生,就像未讀過醫科而行醫一樣。証得無生忍才眾度生,就恰似醫科畢業的醫生行醫。
凡夫無實力。只有專念阿彌陀佛至一心不亂,命終決定得生極樂,見佛聞法,証得無生忍後,再回到娑婆,划著無生忍船,救苦海中的眾生。若是你真的是大悲心切,希望早日度眾生。那麼就更應精進念佛及修一切福德,回向上品上生。如是很快就能夠回到娑婆,任意自在的度眾生。不是只會口講度眾生,但心內一點方法也沒有。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釋迦佛講這一部經的時候,鋪排得非常之妙。先講有莊嚴的極樂世界,引發我們的仰慕心。再講佛號的功德,引發我們念佛的信心。又再講述生到極樂的好處,引發我們欲想往生極樂的決心。然後在此段文開始教我們發願。
願的力量不可思議。若信願力堅固,臨終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可以往生。若無信願──不信有極樂世界,不願意往生──就算你把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亦不會生到極樂。修淨土法門的人不可不知。
澫益大師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極樂世界蓮分九品,是依念佛人功夫的深淺而定。
上品往生的都是大乘根性的眾生;中品是回小向大的二乘人。下品是極惡的人,臨終回心向善,稱念佛的名號,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由此我們可以見到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多麼大,度眾生的悲心多麼懇切。最罪大惡極的人莫如具足五逆十惡的眾生。五逆就是:出佛身血、弒阿羅漢、弒父、弒母、破和合僧。十惡就是:殺、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瞋、痴。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十念都可以帶業往生。
唐朝有一位張善和,一生以宰牛為業。臨終時業報現前,見到無數的牛隻走來要他填命。張善和非常驚恐,叫他妻子快去請和尚來救他。和尚來到就對他說:「你一生殺業太重,最好快點念佛求生極樂。」張善和聞後立即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口氣後說:「牛隻不見了。」立即叫妻子點香。他一手拿香,不停念佛。不久他說:「阿彌陀佛來迎我!」語畢,含笑而往生。
具足五逆十惡的人,臨終發願生淨土,只不過十念,亦可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而往生。我們看一看自己,罪不至於具足五逆十惡,念佛亦何只十念。為什麼時常有人表示對往生無信心呢?
求生淨土不外三個條件,亦稱為淨土三資糧。就是信、願、行。信有西方極樂淨土,信而後發願往生。發了願後就要立即實行。最簡單的實行方式莫如持名念佛。所謂持名念佛亦即是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將佛的無量功德轉化為我的功德,然後再將功德回向發願生淨土。命終時,就能夠成功往生。阿彌陀佛是永遠的垂手接引,只是我們肯不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呢?
再顯淺一點說,所謂信願行就等於一張船票。要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必須以信願行為船票。亦可以說,有了信願行這張船票,你一定可以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請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最重要就是要有堅定的願力。
既然臨終十念或一念都可以往生,可否等到臨命終才念佛?
若作如是思惟,一定大錯特錯。臨命終的時候,眾苦逼迫,神智不清,根本不能念佛。張善和雖然今生業重,但前生必定種下不少的善根,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而且神志清醒的念佛,亦必定是善根的力量。加上信願兩種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所以感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他,能夠帶業往生。我們不知自己臨命終的時候能否清醒念佛,最好都是老老實實及早念佛。
何謂臨終十念呢?十念者,口中不停念「南無阿彌陀佛」,念足一口氣是為一念。再換氣,再念足一口氣是為第二念。念夠十口氣就是十念。絕不是念十聲。是至誠懇切的一口氣接一口氣,念足十口氣,中間不可以斷。如是,能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羅漢、菩薩,只可以稱為善人。只有補處佛位的等覺菩薩方堪稱為上善人。我們藉著願力生到淨土之後,能夠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一齊修行,是多麼的稱心如意。
問:我現在還年青,況且事情多,可否等到老年退休才念佛呢?
答: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朝朝暮暮營生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應該趁未老未病之時,於工作之餘,有一分鍾就念一分鍾佛;得一個小時空閑就念一個小時。何況念佛是最好的減壓方法。有小孩子的家庭,做父母的可以跟他們閒談的時候講下極樂世界的景像,讓他們想像一下極樂世界。每晚臨睡前與小孩子一齊念佛十分鐘,不但培養他們的善根,亦培植其福德,令他們終身受用無窮。這是你給他們最好的財富,他們將來一定很感激你。當他們長大後,遇到挫折時,知道有佛菩薩可以幫忙,就不會覺得絕望,不會動不動就自殺。
善導大師說得好:「假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常念阿彌陀佛。」及時修行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才是有智慧。因為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人命很脆弱。我們應該時刻記著「無常」兩個字。古德言:「一朝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無常到來,你一切的錢財、事業,所有的恩恩愛愛都帶不走。只有你念佛的功德、持戒的功德,與及你平時所修的種種福德可以帶得走。如果你未有發願生淨土,你那只可以隨業受報,輪迴生死。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發了生淨土之願後,就要依願起行。有願無行等於未發願。如何實行呢?下文講得很清楚。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何謂善根?菩提心就是善根;是成佛的親因。菩提心只能夠從三寶中培植。布施、持戒、禪定名為福德,是成佛的助緣。
淨土法門屬於大乘,所以非常重視發菩提心。九品往生的眾生中,上三品屬於已發菩提心的大乘根機。中三品屬於回小向大的二乘人。若二乘人不發菩提心,善根小,不能生淨土。就算是下下品五逆十惡的眾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都會教他們發菩提心。
不貪、不瞋、不痴,亦是善根。現在很流行講環保,不貪、不瞋、不痴是屬於心靈的環保。社會上如果少了貪的風氣,一定減少傷天害理的事;少了瞋就會減少仇恨;少了痴就一定少怨氣,心靈就得到環保。
布施、持戒、禪定屬於修福。布施有多種:有贈醫施藥、有跑去戰亂的地方救人。我們香港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幾個月前的沙士疫症。前線的醫護人員,甚至清潔工人,都以一種忘我的精神照顧病人,他們其實在布施無畏予全香港人。這種布施的福很大。香港亦有人幫貧病交迫的老人修理輪椅及電器,亦有人在節日出錢出力買玩具送到孤兒院;有人損錢到各種慈善機構,亦有人損血。簡單的說一句,見到善事而自己有能力的就去參予,就是修布施。我們布施的時候不應該分種族、宗教。如果有所分別,就失去慈悲心。至於持戒和禪定,各位可以參考我以前講的六波羅密。
除了修福,我們亦要懂得惜福。惜福比修福更重要。成年人要惜福,小朋友更加要惜福。每個人一生的福報是有限量的。如果自小就奢侈浪費,即是自小就開始損自己的福。當自己的福損到盡就變成無福。無福就真是苦。看現在的人多麼浪費,如果我們稍為節儉,然後把有剩餘的金錢捐給貧病的人,這樣,我們不但惜福,還增福。我們的口舌更加要修福。說話不要講到太盡,不要咄咄逼人,應要留有餘地,為人敦厚,福亦得。
此一段文中,釋迦佛明確的指示予發了願的人,以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為正行。又在下文指示出命終時心不顛倒,才能夠成功往生淨土。可以說是本經的心要。
但是,這一段文又帶出另外一個問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謂「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否女人與有殘疾的人不能夠生淨土呢?如果是,為何文中有「善女人」一語呢?
所有生到極樂的眾生都是具有三十二相的男子身。所以女人生到極樂立即轉化為男身。身有殘缺的人亦立即轉為圓滿具足三十二相。往生論所指的,乃極樂無女人和身有殘疾的人,並不是說女人及有殘疾的人不能發願生淨土。
金剛經以善男子表定,以善女人表慧。彌陀經就以無論一切出家在家、貴賤、老少、甚至是五逆十惡的人,只要一聽聞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立即生起信心,必定是多劫善根成熟,所以名叫善男子善女人。若無善根,根本就不會聽聞有阿彌陀佛,更遑論信受念佛,求生淨土。
「執」即堅固不移,專一不變。此處不是解作執著。「持」是憶念不忘。若是今日念阿彌陀佛,明日念藥師如來,雖然都屬持名,惟是不名「執持名號」。因其非堅固不移的受持一尊名號。
「執持名號」的目的為何?是希望達至一心不亂。一心即功用純熟,打成一片。不亂即不被妄想所亂;亦即是正定,亦名念佛三昧。
「執持名號」分事相上持名及理相上持名。
有能有所名叫事持。以心為能念,佛號為所念。心念口亦念,心口相應,一心一意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字字念得清楚分明。如果念到糊糊塗塗,即是打妄想,不是心口相應。怎樣可以心口相應呢?佛號從心起,由口念出,再由耳朵收回入心。所以我們念佛時要攝耳細聽口中的佛號,心就自自然然起相應。念到念念無間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並無他念。心不離佛,佛亦不離心。此時,內不被煩惱所亂,外不被五欲六塵的境所亂,名事一心不亂。
因事而達理。了知能念的是自己的心,所念的佛亦不離自己的心。心即佛、佛即心。無能念無所念,能所雙亡,此即無念。但若住於無念亦屬有念,不是真無念。不住於有、亦不落於空,有無俱遣,才是真無念,透過有無二關就是中道實相,就是菩提。故名實相念佛,又稱為理持。
問:甚麼是「無念而念,念即無念?」
答:所謂「無念」,即無一切有念無念。「而念」,即無念的時候就是念菩提。所謂「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念時恰恰無。」此乃由事持而達理持,是念佛的最高境界。念佛到了這個階段,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証,屬理一心不亂。是故念佛亦能開悟。古人說得好:「一句阿彌陀,無上甚深禪。」
許多修淨土的人,不願在執持名號上老老實實的念佛,但是就對人說自己是「無念而念。」他若不是對「無念而念」無知,就是懶惰。不願意老老實實念佛,等到無常到來時,就手忙腳亂。
理持猶如禪宗的參禪。參禪至能所雙亡,就如淨土的念實相佛。虛雲老和尚云:「禪,即淨中的禪。淨,即禪中的淨。禪與淨本來相輔而行。」又言:「念佛要如細水長流,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心境一如,就是參禪。」所以我們學佛,不應分宗派。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佛親口所說,只是對機不同。大家應該各自根據自己的根性而修,不應互相排斥,造譭謗佛法的罪。
我們初念佛時是從有念而念入手。這個有念,不但有佛念,亦有妄念。妄念與佛念整天在交戰。越念越多妄想。有人因此而退心,不再念佛,那就很可惜。
我們多生多世以來已經習慣了打妄想,習慣成自然,所以不覺得自己有妄想。到了開始念佛時才發覺妄想的存在。若是你不念佛,不會覺得自己有妄想。這個覺得自己有妄想的「覺」是一種進步。所以不要因為覺得自己有很多妄想就驚。無始劫以來我們那有一秒不打妄想?日間打妄想,晚上睡著了亦有夢的妄想。相對於念佛而言,我們打妄想的功夫的確是非常純熟,念佛就非常之生硬。我們一定要將「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念到轉生為熟,以淨念代替妄念。轉生為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多念。
妄想起的時候要怎樣對付它呢?
首先要明白甚麼是妄。妄即虛假不實。妄想本來無,因境而有。例如你讀了一些詩情畫意的文章,就生起詩情畫意的妄想。你讀了邪惡的文章,就生起邪惡的妄想。所以妄想本來空,它不是實在有,只是因境而有。既然妄想不真實,妄想起時不需要害怕。這個「害怕」亦是妄想。亦不需要想辦法對付妄想,以免無端端又多了個妄想。
妄想起時莫理它,隨它去。自己提起一句佛號,綿綿密密的一直念落去。妄想見你不理它,覺得沒有意思,就會自動離開。聽到某些不如意的事,心內當然難過。難過亦是妄想。隨它去。自己繼續念佛。不一會,這個難過的妄想就消失,人亦振作起來。別人罵我、譏諷我,隨它去。別人讚我亦是隨它去。
最初念佛之時,要時時自己提起佛號才記得念。稍為分心,佛號即時忘失,妄想立即又起。一覺得有妄想立即又再提起佛號。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意思謂不怕妄念起,只怕發覺得遲,自己就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妄想走,越走越遠,終於走到三惡道去。若妄想起時發覺得早,立即用佛號掃走它,這樣就不會被妄想牽著你走。久而久之,佛號念得純熟,不需要提,心內都會自自然然的念,叫做不念而自念。這時是有了一點進步。雖然是不念而自念,但是仍然有「我」念佛,未到無我念佛。有我就有我貪、我瞋、我痴。所以仍然會被貪瞋痴的妄想所亂,只不過多了一點點的定力,用功時覺得比較順,貪瞋痴起的時候,亦容易用佛號把它們壓下去。這情況就好像用石頭把草壓著,草雖然暫時不能夠生長,但草的根仍然埋在泥土裡。如果把大石移開,草又會立即生長起來。所以用功到了這階段,千萬不要起憍慢,以為念少一兩天不打緊。我們要緊記,自己煩惱未斷,只要稍為鬆懈,就會退到原來的地方。
我們從不念而自念繼續精進用功,念念無間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無其他念。念到內不被貪瞋痴煩惱所亂,外不被五欲六塵之境所亂,得事一心不亂。
再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迴光返照,照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了不可得。心佛一體,能所雙亡,念即無念,無念而念,親見自性法身佛,得理一心不亂。
是以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下根及中根從有念而念開始。上根如文殊普賢,當然念實相佛。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亦是念實相佛。所以不應言念佛法門是無知識的人才去修。其實念佛法門最能夠利益上中下三根。所以十方佛出廣長舌,稱讚此一部「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乃釋迦佛教導我們刻期求証一心不亂。七日七夜的念佛不斷,必定能夠証得一心不亂,在生死大事上就有把握,若不刻期求証,就一定不會有一個勇猛心。念佛堂的打佛七就是刻期求証。如果有佛七,大家最好能夠參加。不過不要與人交談及攀緣。這都是打閒岔,失去了參加佛七的意義。
一九三三年春天,福建功德林的居士發起佛七。第三日,虛雲老和尚途經功德林時,剛好佛七止靜。大家一聽到老和尚駕臨,大半人都離座頂禮迎接。老和尚大喝一聲說:「你們學佛那麼多年,今日這個嚴肅的佛七道場都給你們倒插法幢了。佛法門中,無論是禪是淨,貴在六根門頭用功。彌陀經說一日甚至七日都一心不亂,那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來迎接往生。現在你們能不能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怎樣會聽到老僧到來。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險,真是可憐。」
大眾給老和尚教訓了一頓,不知怎樣是好。到佛七開靜時,老和尚與大眾入佛殿禮佛,接著向大眾開示說:「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念佛,就算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世間法尚且要專心,更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今次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居士算是見著佛。你們叩頭迎接我的,又究竟接到甚麼呢?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光陰,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豈不是我成為你們的魔?佛法無上,貴在用心。」說完,老和尚頭也不回的揖別而去。
這個佛七經過虛雲老和尚開示之後,所剩下的四日的確很如法。其中一位陳大蓮居士在第六日念佛時,看見地上現出黃金色,很是高興。結七後立即跑去請老和尚開示。老和尚言:「這是心達清境的表現。切戒生貪念,應該繼續一心精進念佛,自然就會到家,不能夠有其他的希求。」
澫益大師認為,上根的眾生若一日的精進勇猛念佛,已經可以得到一心不亂。下根若七日才得一心不亂。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才得一心不亂者,屬於中根的眾生。
問:七日得一心不亂是指平時或是臨終之時?答案是平時。
問:七日得一心不亂之後,如果再造業,還可往生否?
答:其實得事一心不亂,已經不會被煩惱和六塵之境所亂,所以不會再造業。
問:我已經參加了多次的佛七,但還未念到一心不亂,究竟我出了甚麼問題呢?
答:求生極樂最重要是發願。促成我們發願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了生死的決心。如果我們不想再有生老病死苦,不想再有愛別離苦,那麼我們一定要出離三界的生死,才可以解脫一切世間的苦。但是多生多世以來的業力牽纏著我們,不讓我們出三界的生死輪迴。唯一辦法就是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極樂。往生極樂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發願命終之後生淨土。能夠推動我們至誠發願的,就是懇切的了生死的心。如果你了生死的心不夠懇切,你雖然參加打佛七,但亦同時打閒岔。所念的不是阿彌陀佛,而是五欲六塵,人我是非。佛七對於你,只不過是社交活動的一種。若是你想今生了生死,自然會分秒必爭的念佛,無暇跟人打閒岔,無暇講是講非。只要你精進,一個七不成功,打第二個七。第二個七不成功,打第三個七。終有一日得到一心不亂。
念佛的時候最重要是順其自然的念。口念時耳朵要聽得清清潔楚,佛號自然流入心裡。即是佛號由心而起,從口出,再由耳入心。所以初學念佛的人最好出聲念。若果環境不許可,可以金剛念。即只見咀唇動而不發出聲音。因為初發心念佛的人心力弱,必須藉口的動作帶動念佛,或藉聲音幫助攝心。所以初發心念佛的人最好出聲念。多參加念佛法會亦是一種出聲念佛的好辦法。等到念佛的心力強時才開始學習靜坐默念。如果默念時發覺仍然很散亂,就應該立即出聲念,以幫助攝心。若果妄想多到令你心浮氣燥,可以先行拜佛或拜梁皇懺。因為妄想跟我們過去的罪業有很大關連。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裡教我們懺悔業障。懺罪最好是拜佛。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佛後,心境會寧靜得多。這個時候再繼續念佛,會比較容易攝心。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一定要在不騷擾家人的情況下念佛。若果因為自己念佛而引致家人起瞋心,甚至對佛教起反感,即是無意中將家內人引到三惡道去。所以在家修行要小心留意。
念佛是最吉祥的。任何時間,只要你有空就可以念。任何有人念佛的地方都是吉祥地。所以不但在佛殿可以念,在家內的客廳、廚房都可以念。主婦可以一邊打掃一邊念;或者一邊燒飯一邊念。在車上可以念、行路亦可以念。但是在廁間或是睡眠時只可以默念,出聲念則不恭敬。但是不可以不念。因為念佛要念念無間斷,若有一念不念佛就會打妄想,所以惟有默念。惟一例外是產婦生孩子時,因為痛苦及危急,可以出聲念。最好旁邊的人與她一起念,可以減輕其痛苦。
印光大師云:「念佛無秘訣,只在至誠恭敬。有一分誠敬就有一分感應,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感應。」
念佛會遇到甚麼境界呢?雖然修行人不應著任何境界,但可以藉境驗心。第一,念佛人最初的境界是在夢中可以念佛。第二,一覺醒來,將醒與未醒之間的第一個念就是佛號。表示念佛的善根增長,但還未得力。第三,在病中可以念佛,忘記了自己的病苦。第四,當煩惱起時,能夠以佛號克服煩惱。
為何克服病苦不及克服煩惱呢?因為病是身的苦,煩惱乃心的苦。萬病皆由煩惱起。所以克服煩惱比克服病苦更難。若能克服煩惱,就算有病亦不覺得苦。到臨命終時,因為不起煩惱,自然就能夠正念往生極樂。
無論你念佛亦好,不念佛亦好,甚至風花雪月亦好,日子都是一天一天的過。若是念佛求生淨土,就可以橫出三界,不再於五濁惡世受苦。否則輪迴有你份,生死有你份。無量壽經云:「在娑婆五濁惡世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修行一日,等於在極樂淨土修行一百年。」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念佛,增長自己的善根和福德呢?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何謂臨命終時?將要去世與未去世之間,壽命將要盡,就是臨命終時。
人臨命終時,一生所作的善惡,俱時頓現。作善現人天善境界,作惡現三惡道的惡境界。念佛至一心不亂的人,於清淨心中,見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迎接往生。旁邊的人未必見到,但可能見到光,聞到花香味,甚至可能聽到悅耳的音樂。
念佛至一心不亂的人,不但在清淨心中見到佛菩薩,甚至預知時至。甚麼叫預知時至?知道自己就快往生,於是沐浴更衣,念佛而逝。但是我要強調一點,能否預知時至,絕到不重要。最重要是心不顛倒。大家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我曾經聽過一個好大的笑話:有一位病得很重的居士,醫生斷定他還有兩三日壽命。其他人聽到就到處對人說這位居士預知時至。在清淨心中預知時至屬於智慧。在重病之中被醫生斷定只有兩三日壽命屬於業。兩者絕不可以混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所謂「是人終時」指此人已經去世。今世的念一盡即是死亡。但死亡之後不是甚麼也沒有。今世念一盡,來世第一念立即起。如果是善念就生天或人之中,如果是惡念就生三惡道。心不顛倒就是指來世第一念仍然是念佛,仍然是求生淨土的願。例如一個善根厚的人,早上醒來的時候,雖然還未完全清醒,但是第一念就已經是念佛。所以一心不亂是指今生。今世念盡就死亡。來世第一念是佛、是願生淨土就是心不顛倒,就立即蒙佛接引往生。所以一心不亂在前,心不顛倒在後。心不顛倒,實實在在是指來世第一念仍然是正念。即是說,願生極樂的念在命終之時都能夠保持不變,就叫心不顛倒,就叫正念,當然就能夠往生淨土。如果命終之時忘失正念,不願意生淨土,就是心顛倒,當然就不能夠生淨土。所以心不顛倒完全是願力的問題。願力夠堅定,內心一定不會顛倒。所以我們每次念佛、誦經或是拜佛之後,都要回向發願生淨土,以加強自己的願力。如果你無求生淨土的願,任你念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都不能夠生淨土。一個人如果命終時心不顛倒,當他於這個娑婆捨壽的一刻,亦正正就是生到極樂之時,不會經過中陰身的。甚麼是中陰身呢?
中陰又名中有。「有」即是有生死果報。陰即是五陰,又叫五蘊。人死之後未投生以前所受的身名中陰身。形狀好像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子,在黑暗中非常之徬徨憂慮,希望早日投生。中陰身每七日就有一番生死。在第一個七日,若過去善業成熟就立即生善處,若惡業成熟便立即生惡道。若是善惡業還未成熟,中陰身七日即死而再生,再續第二個七日。如是七日一期,在第七期之後一定會投生於一個地方。如果我們在七七日之內為其念佛,回向他們早日發願生極樂,亦有助於他們。但是極惡或是極善的人,死後亦是不經中陰身而立即入地獄或立即生天上。
是否過了七七日就不需念佛回向給先人呢?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佛或誦經回向予先人。若是已經往生淨土,你為他念佛可以令其品位增高。若是已經生天上或人間,念佛的功德可以增加其福報。若他在三惡道,念佛的功德可以令其早日脫離惡道。
有些人命終之時聽到妻子兒女的哭泣聲,起了一念不捨的心。因為此一念的不捨得,使其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不願意生到極樂,就叫心顛倒。因為這一念的顛倒,使他在這個世界上繼續流轉生死,六道輪迴無有了期。所以心不顛倒並不是甚麼高難度的修為,只不過是求生極樂世界的願不退。
是故千萬別對臨命終的人哭哭啼啼。甚至他死後八小時之內亦不可以對著他放聲大哭。雖然醫學上謂其已經死亡,但八小時之內,其阿賴耶識可能還未離開身體。若阿賴耶識還在,他仍然會聽到哭聲而生起不捨得的心。不但八小時之內別對他哭,亦不要移動其身體。因為人死時猶如風刀解體,很痛苦。就算你用手指輕輕按他一下,他都痛到不得了。只不過有口不能言。移動他的身體,即加痛苦於其身上,會引起他的瞋心。一念瞋心起,立即引了他去三惡道。
若是平時念佛得一心不亂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手執蓮花台親來安慰接引。若是他命終時心不顛倒,就立即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花之中,身相光明,有三十二相,壽命無量,無有老病死。有神足通,可以往來十萬億佛國土,供養十萬億佛,修福修慧。所以念佛人不應該害怕死亡。死亡只不過是捨棄這個臭皮囊而換上一個清淨光明的身體。猶如我們捨棄又舊又污穢的衣服,換上一件名貴的衣裳一樣。
唐朝有一位道昂法師,出家後為了弘法利生,一心研究大乘經典,但自己則立志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貞觀七年,他六十九歲時預知時至,知道自己在八月就會往生。於是廣邀有緣之人,於八月初來寺院跟他們告別。到了八月初,大眾齊集。道昂法師先為大眾傳授菩薩戒。後,大眾聽到天樂,道昂法師言:「有天人來迎接我。但天仍在六道輪迴之內,仍未離生死,非我所願意去的地方。我只願往生極樂淨土。」言訖,天樂及天人即時滅去。卻見香花及天樂由西方飛湧過來。道昂法師說:「大家保重,現在佛菩薩來迎接我往生。」
道昂法師見到天人來迎生天都不為所動,就是心不顛倒的好例子。
唐朝懷玉大師,一生嚴持戒律,每日念佛號五萬句。天寶元年六月九日,見西方聖眾手執銀台來迎接往生。懷玉大師言:「我一生念佛,誓要上品金台才往生。」言訖,西方聖眾立即隱去。
如果我們有讀「觀無量壽佛經」,便知道阿彌陀佛是用金台來迎接上品往生的人。
自此以後,懷玉大師更加精進念佛。過了一段日子,阿彌陀佛手執金剛台來迎接他。當時虛空放大光明,懷玉大師含笑往生。
明朝時代,杭州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十七歲少年。他的鄰居是一位老婆婆。她每日必定念佛幾千句。少年好奇,問老婆婆為何每日要念佛幾千句。老婆婆謂她的丈夫生前每日都念佛,臨終時無病無痛,向大家一拱手就命終。所以她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於是決定每日念幾千句佛號為功課。功課未完不休息。少年聽後亦決心念佛求生淨土,並且於書桌上貼著「生死事大」四個字來警惕自己。到了三十二歲,因緣成就的時候即出家。他就是蓮宗的第八位祖師,蓮池大師。
有一年,地方發生旱災,居民請蓮池大師祈雨。蓮池大師說:「我只懂念佛,其他甚麼都不懂。」居民不相信,懇請他祈雨。蓮池大師拿著小木魚,繞著田基,邊行邊念佛。頃間落下大雨。居民高興萬分。大家出錢建了一座寺院供養大師。蓮池大師又建一放生池,寫了一篇「戒殺放生文」。萬曆四十年六月,他向各人告別,說自己將要往另一地方。七月初一,他告知各人:「明日我要走了。」到了第二日,其弟兄趕來送行。見他於方丈室內,面向西方,閉目打坐。大家不敢出聲。忽然間,蓮池大師張開眼睛,對他們說:「大眾老實念佛,切莫整古弄怪,壞我規矩。」言畢,大聲念佛往生。
由以上的幾則公案,可知心不顛倒乃往生淨土的關鍵。既然心不顛倒是往生的關鍵,我們最好能夠組織助念團,為臨終的人助念,幫助他們正念往生極樂。助念團人數越多越好,因為可以輪流念佛,令佛號相續不斷。惟是我們先要知道病人平時是念佛或是念觀音菩薩。如果是念佛,他習慣念阿彌陀佛四字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都應該預先弄清楚。到助念的時候,病人雖然口不能言,但心裡起共嗚,可以跟著默念。這樣才叫助念──幫助臨終的人生起正念,幫助他往生。所以助念的人,功德無量。
若是不弄清楚病人平時念誦的習慣,到助念的時候,病人不但心裡起不到共嗚,反而生起煩惱,苦上加苦。
我們在健康的時候,應該預早告知親友或同修,自己是念佛還是念觀音菩薩,免至忽然病苦到來,口不能言,任人擺佈。但是,最實際都是靠自己平時用功。
助念的聲音不應帶有悲哀,以免影響臨終人的心情,使生起不捨得的心。最好不用引磬及小木魚。因為它們的聲音尖銳,刺激神經,反而令病人心神不寧。清唱助念已經非常足夠。命終之後八小時內莫移動他,仍然為其念佛。因為八小時之內,阿賴耶識可能還未離開身體,他還可以聽到念佛的聲音。
我們不但於命終時不可以心顛倒,就算平時亦要時時刻刻不讓自己的心顛倒。
有一位已經逝世的老修行,他年青的時候很精進,而且為佛教貢獻良多。可惜到了晚年,他迷上電視,不再念佛。由早到晚都要看電視。若勸他不要看,他就哭起來。這是生前已經心顛倒的一個例子。我講出這個例子,一則提醒我自己,二則亦提醒各位。莫以為臨終前的一口氣才是生死關頭,其實眼前的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是生死關頭。所以我們每一秒、每一剎那都要保持正念,有空就要念佛。若是臨命終才念佛,發願求生極樂,恐怕到時手忙腳亂,六神無主,佛號都忘記了。再加上親友哭哭啼啼,心就顛倒。
問:臨終所見的佛,會否是魔呢?
答:如果參禪的人不求見佛而佛現前,決定是魔。修淨土的人求佛接引而佛現前,因果相應,決定不是魔。何況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九個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所以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臨終見阿彌陀佛,乃阿彌陀佛自己許落的願,所以一定不是魔。
証得一心不亂的人,平時在清淨心中,亦會見到阿彌陀佛,不一定臨終才見到。蓮宗初祖,盧山慧遠大師,一生之中共見佛三次。不過,我們在未証得一心不亂之前,就算見到佛也莫太歡喜。因為這尊佛可能為魔所化成,因為魔亦可以化成三十二相的佛身,如果生歡喜心就會著魔。怎樣可以驗證是佛是魔呢?應該繼續念佛。如果越念這尊佛越現得清楚,甚至放光,向你說法,這一尊是佛。如果你繼續念佛時,他便顫動,並且漸漸變得模糊不清,最後甚至消失掉。這是魔。因為魔怕佛。你念佛他就驚恐起來走了去。如果我們真的見到佛,不要隨便對人說,只可以告知自己師父或是善知識。例如慧遠大師雖然三次見到佛,但直至臨命終時才說出來。
要達到命終時心不顛倒,平時就要加強自己的信願。要增強自己的信願就必定先要對極樂世界有深切的認識。故不可以不讀淨土三經。就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及「佛說阿彌陀經。」你明白了淨土法門,對求生淨土便不會存有疑惑,亦不會起邪見。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人臨命終時,一生所作善惡一時現前。八識田中的習氣俱時湧現。這時心亂徬徨,最難作主,名叫生死關頭。莫謂臨命終時難作主,就算平時我們在夢中亦難作主。釋迦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所以再次苦口婆心,勸我們發願,由願而起行。即念佛至一心不亂,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聖眾現前,安慰引導,沒有臨終心慌意亂之苦,可以心不顛倒的自在往生。無始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一時了脫,這是何等的大利益。釋迦佛親眼見到這個利益,「故說此言」,所以要講出以下幾句說話:「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整部彌陀經以信、願、行為三大綱要。信及行在前文已詳盡說出。彌陀經講到這裡,釋迦佛第二次勸眾生發願往生極樂。怎樣發願呢?
課誦本裡面有很多發願往生淨土的回向偈,其中一首我最喜歡的發願文就是: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洒吾頭 勢至金台按我足
一剎那間離五濁 屈伸臂頃到蓮池
蓮花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有一次,我在香港大嶼山遇到一位病的老比丘尼,教她背這首偈,她總是背不成。後來教她只背頭兩句:「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她很快便背熟,而且很歡喜。若我們教老人家發願回向,只教頭兩句亦可以。其實全個回向偈最重要的亦是頭兩句。
將一切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是為從願起行,由行得力,增長你的願力。不但念佛回向,誦經、拜佛、聽經、拜懺、受戒,與及任何利益眾生的善事亦可以回向發願生極樂。所謂回向,即是回自己的功德,歸向極樂。
既然有願就一定生到淨土,那麼為何念佛的人多,生淨土的人少呢?又為何仍然有那麼多人對往生淨土無信心呢?因為所發的願不夠懇切,不夠堅定。口講求生淨土,但心裡就不捨得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愛著五欲,猶如口渴的人愛飲水一樣。甚至到臨終的一刻,都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渴望能夠繼續生存於這個世界,享受五欲。就因為這一點愛,稱為渴愛煩惱。渴愛煩惱令我們希望繼續再生存下去,但是要換上另外一個身份。是何身份?臨終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因為他完全受業力的支配,不由你的主觀意志控制。由業力支配你以人身、或以天身、或阿修羅身、或地獄身、或餓鬼身、或以畜生身重新開始生存,是故有六道輪迴。只是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今世是人,下一生亦是人。今世享受五欲,下一生再繼續享受,甘於被五欲六塵牽著受輪迴,生死循環不息。其實當我們命終的時候,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一切的恩恩愛愛已經非我們所有,你就算不捨得都要捨。
如果我們念佛的心不夠懇切,求生極樂的願力微弱,就算我們念佛,只不過種下一些飄渺的善根。這些飄渺的善根,又焉能感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呢?只有智者才會相信淨土法門,只有智者才肯放下娑婆虛假的五欲六塵而求生淨土。在淨土修行,直至成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由這一段文開始,蕅益大師判為流通分。「流」即流傳萬世;「通」即通達十方。
本經既然是釋迦佛徹底悲心,無問而自說,那麼誰最適合流通此不可思議法門?令十方眾生都能橫截生死,帶業往生極樂,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言其易,乃因為人人容易念誦受持,故任何人都可流通本經。言其難,乃因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體就是法界,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是以十方佛出廣長舌流通本經。
梵文本的彌陀經原文有十方佛。玄奘法師所譯的彌陀經亦保留十方佛。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及下。鳩摩羅什法師去煩就簡,略去其中四方,以六方佛代表十方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甚麼叫做不可思議?不可以用第六識心去思惟分別,名為不可思。不可以用口去議論,名為不可議。不可思議功德就是無漏功德。
一如釋迦佛於彌陀法會上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利益,「東方亦有阿鞞佛」。東方是一切方位之首,所以先說東方。梵語阿鞞,中文譯曰不動。佛不為無明煩惱所動,故名阿鞞佛。
「須彌相佛」。梵語須彌,中文譯曰妙高。佛的相好不可思議是為妙。佛最尊最上是為高。故稱須彌相佛。
「大須彌佛」。須彌山是眾山之王,比喻佛為大法之王。
「須彌光佛」。光表智慧。佛的智慧最高最妙,故稱為須彌光佛。
「妙音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中國人聽到的是中文,英國人聽到的是英文。又,佛音不可思議,佛說法時,大乘眾生所聽到的是大乘法,小乘人所聽到的是小乘法,各有所証,自在成就,所以稱為妙音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印度有一條很長的河流叫恆河,沙粒很幼細。若以一粒沙代表一尊佛,東方有如恆河沙那麼多的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佛的應化身分劣應身及勝應身。劣應身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遮蓋整個面,勝應身佛的舌頭伸出來,則可以遮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稱為廣長舌相。凡夫若連續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到鼻尖。廣長舌相乃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表示佛多生多劫以來不打妄語。此乃依事相而言。若依理相來說,佛法音所到之處,就是其舌根所蓋覆的地方。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經的經題應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共十六個字。因為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為「佛說阿彌陀經」。不但適合中國人好略的根性,亦非常配合本經持名念佛的宗旨。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日月燈佛」。用日、月、和燈,比喻佛的光明無時無處不照。
「名聞光佛」。佛名聞遍十方。佛智慧光明亦照十方。
「大燄肩佛」。燄表智慧,肩表荷擔。佛以大智慧荷擔一切眾生出生死成佛道。故稱大燄肩佛。
「須彌燈佛」。解釋與須彌光佛同。
「無量精進佛」。佛在因位之中,精進無量而成就佛果,故稱無量精進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的意思與東方相同,所以不再解釋。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這一尊佛與阿彌陀佛雖然同一名號,亦同時在西方,但並不是同一尊佛。這尊佛壽命無量,所以稱為無量壽佛。
「無量相佛」。佛身相好無量,因此而得名。
「無量幢佛」。我們在寺院的大雄寶殿內,見到一支一支豎起如一塊布的叫幡;圓桶形的叫幢。幢即法幢,有摧邪顯正的意思。佛演說無量法門,摧破一切邪魔外道,建立正法,故名無量幢佛。
「大光佛」。佛証一切種智,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故名大光佛。
「大明佛」。佛以三明度眾生──天眼明、宿命明和漏盡明。
「寶相佛」。佛的相好由福德之寶而成。故稱寶相佛。
「淨光佛」。佛已斷盡一切煩惱,其智慧光明最極清淨,故得此名。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燄肩佛」。燄表智慧,肩表荷擔。佛有智慧,能荷擔度眾生的責任,故稱燄肩佛。
「最勝音佛」。佛音具足不可思議力用,九法界眾生所不能及。故稱最勝音佛。
「難沮佛」。沮即破壞的意思。佛所証的乃究竟堅固之理,法身常住不壞,故稱難沮佛。
「日生佛」。日照萬物,使萬物生長。佛是眾生的老師,能令眾生智慧增長。
「網明佛」。佛的智慧光明,縱橫交絡,映徹無量,猶如寶珠網一樣,所以稱為網明佛。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千多年前,釋迦佛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下方和上方都有無量的世界。但古時的人認為這個地球是不會轉動的。地下面和天空上面怎麼會另有世界,而且還是有恆河沙數的無量世界。現在科學越發達,越証明佛所說的都是真實。亦証明佛經所講宇宙的一切事物,正正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要追尋的答案。
「師子佛」。証道歌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心膽裂。」獅子為獸中之王,大吼一聲,所有野獸都心膽震裂。表示佛為法中之王,佛一說法,天魔外道都會驚恐,所以稱為師子佛。
「名聞佛」。表示佛的大名普聞於十方。
「名光佛」。佛的名號如光明一樣普遍十方。
「達磨佛」。梵語達磨,中文譯曰法。佛能善說一切法,所以稱為達磨佛。
「法幢佛」。佛說法猶如樹立法幢,令眾生有所歸依,故稱法幢佛。
「持法佛」。佛能攝持一切大小權實之法,隨眾生的根機而為演說,故得此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梵音佛」。梵即清淨之意。佛的音聲最清淨,眾生聞佛說法,能斷除無明煩惱,見自己清淨的本來面目。故稱梵音佛。
「宿王佛」宿即星宿。宿王即是月亮。「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月亮的光明超過一切星宿,所以稱為宿王。比喻佛乃法中之王,智慧超過一切三乘聖人。
「香上佛」。佛戒香清淨,得無上妙諦。
「香光佛」。戒香清淨,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智慧即光明,故稱香光佛。
「大燄肩佛」。與前面南方的大燄肩佛同一意思。
「雜色寶華嚴身佛」。佛在因位中修六度萬行,莊嚴法身,功德猶如寶花。故名。
「娑羅樹王佛」。娑羅即堅固之意。佛的法身堅固如娑羅樹。王即自在之意。佛乃法王,於法自在。故稱娑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同雜色寶華嚴身佛的意思一樣。
「見一切義佛」。佛是一切智人,世出世間一切義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如須彌山佛」。山之中以須彌山最高;聖人之中以佛最尊,故得此名。
上來六方佛出廣長舌相,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極樂淨土,可能會引起兩個疑問:
1. 十方都有淨土,為何不稱讚十方淨土而只稱讚西方極樂呢?
2. 為何不教眾生念十方佛而教眾生單念阿彌陀佛呢?
答案有三種理由:
1. 易攝心──若教眾生念十方佛,那所念的境實在太廣闊,能念的心一定散亂,不利於初心學人。初學佛的人若只念一尊佛就容易攝心。當由事持而達理持時,念一佛即念十方佛。
2. 願力殊勝──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大願,莊嚴極樂,接引念佛眾生。眾生生者都証得三不退,補處成佛,其他的佛國土並無這個階位。此乃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所以得到十方佛稱讚。
3. 與此土緣深──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若不是阿彌陀佛與我們的緣深厚,釋迦佛亦不會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迦佛於此處自問自答,自己解釋本經的題目,可見釋迦佛的苦心。
本經的題目一共有十六個字:「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為何此處略去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只餘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因為釋迦佛在前文已詳細的講出了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所以現在略去不再說,只解釋下半句「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甚麼是受持?領納於心是受,憶念不忘是持。假如有善根的男子女人,聽聞到阿彌陀經之後能夠受持,自然亦會聽聞到六方佛的名號,自然亦為六方佛所加護愛念。「加護」令我們不退墮於三惡道;「愛念」令我們增進菩提。故謂「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譯曰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譯為無上。表佛最無上,超過一切菩薩和二乘人。三藐譯為正等。二乘人只自利,不利他,自他不平等。所以不稱為正等。三菩提譯曰正覺。覺即覺世事無常、苦空無我。覺一切法不可得。覺我們本來是壽命無量,只因妄想和業報,令我們流轉生死。所以覺的人能夠出生死輪迴。凡夫未覺,就算他說:「我覺悟了」,只不過是覺悟了一點世間道理。對於出世間的道理,他完全未覺。外道的是邪覺,不是正覺。因為他們的所謂覺,跟實相完全不相符。二乘和菩薩才稱為正覺。但二乘人只自覺不覺他。惟有菩薩不但自覺,亦平等覺他,所以菩薩亦可稱為正等正覺。但菩薩無明未盡,還未究竟覺悟圓滿,只可以稱為有上士,不可以稱為無上士。只有佛才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俱備,超過菩薩以及二乘人。故只有佛才堪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凡夫雖然發心修行,但是容易退轉。現在因為受持此一部彌陀經而得到十方佛所護念,所以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釋迦世尊喚了一聲舍利弗的名字後,很明顯的再加上「汝等」兩字。就是指一切有緣聽聞到這部經的人,亦是指我們在座的大眾。勸導我們應該相信釋迦佛及十方佛所講的誠實言。相信甚麼呢?相信阿彌陀佛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莊嚴的極樂世界,接引念佛眾生。相信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及我們信願念佛的善根福德力,可以帶業橫出三界生死,永離苦海。我們每次誦彌陀經到此處,是否感覺到釋迦佛的語重心長呢?是否感覺到釋迦佛懇切的言詞背後,對我們的盼望呢?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此乃釋迦佛第三次勸導我們發願生淨土。可見求生淨土是以發願最重要。亦可見釋迦世尊的徹底悲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發願生淨土。等於一位慈祥的母親,三番四次勸導其兒子發奮讀書。因為母親知道發奮讀書對兒子有大利益。同樣道理,往生淨土可以永斷生死,一生成佛,實在有非常大的利益。但是如果不發願就一定不能成功往生。
求生淨土有信、願、行三種資糧。其中以發願最重要。有信而無願,等於不信。若有信亦有念佛,但亦無願,就等於失去了方向的船,不能夠到達淨土。相反,若果有願就一定包含深切的信心。就算念佛的功夫淺亦可以生淨土。例如張善和一生殺牛,臨命終才懂得念佛,但亦成功往生。再看一下「佛說無量壽經」所說的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幸好遇到善知識教他趕快念佛,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五逆十惡的人只念了十口氣佛號,亦能夠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呢?願力大之故。蕅益大師說得好:「得生與否,全憑願力之有無。」你有願就必定生淨土。所以我們要時時回向發願。即是回一切功德向極樂,發願生淨土。回一切功德向極樂就是實踐前文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只要我們有堅決的願力,再加上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願力,自力加他力,一定成功生到淨土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放棄自己。這亦是釋迦世尊再三勸勉我們發願的主要原因。若我們聽經到了這一段文,仍然不肯發願求生淨土,是否有點辜負佛恩呢?
問:既然生淨土貴在發願,又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答:發了願生淨土之後,心內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個願。但是我們仍是凡夫,容易被外境擾亂我們的心。例如見到天災人禍,就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苦,還是求生極樂世界好。若是自己一帆風順,兼且喜事重重,就覺得這世界也不錯。就放棄生極樂的願。如果我們發了願之後念佛,會增加我們的智慧和定力。有智慧就不會貪戀世間的五欲六塵。有定力,就不會隨外境轉變我們的願。無論見到天災人禍也好,抑或一帆風順、喜事重重也好,總之,我仍然保持求生淨土的願,永遠不會退失此願。命終的時候當然就會心不顛倒。而且上文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可以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成就我們往生淨土的因緣。所以發願當然重要,發了願而不念佛,猶如沒有燃料的船,不能出海,又焉能到達淨土呢?
有信有願,就一定會一心一意、堅固執持佛的名號。如果真的一心一意、堅固執持佛的名號,那有不得一心不亂之理。得到一心不亂,可以保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來安慰引導,當然就會心不顛倒,自在往生。
我們應該醒覺到人生無常,有生必有老病死。人生如夢,任汝功名富貴,無非大夢一場。「萬貫家財帶不去,兩手空空赴幽冥。」如果我們覺生老病死、覺無常、覺天災、橫禍、戰爭、仇恨、暴力,覺這世界越來越無安全感,覺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我們就會生起一個厭離的心,希望尋到一個解決的辦法。等於一個飢餓的人,希望尋到食物一樣。如果我們不覺人生的生老病死、不覺世事無常、不覺天災、橫禍、戰爭、仇恨、暴力,不覺這世界越來越無安全感,不覺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我們不會放下這個世界。「放下」,乃修淨土的基礎。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放下這個娑婆世界,下一生就不會再生在娑婆。如果你求生極樂這一個念保持不變,你一定生到極樂。如果你一時想生在極樂,一時又想生在這個世界,叫做念不一。念不一,願力一定弱。弱小的願力又焉能感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呢?講到此處,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的願究竟有多大?
如果你已發願生淨土,極樂七寶池中亦已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你的名字,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手執這個蓮花台來接引你。故謂「已發願者已生」。如果你現在發願,現在於極樂七寶池中立即生出一刻有你名字的蓮花,將來阿彌陀佛亦是以此蓮花台來迎接你,故謂「今發願者今生」。
「當發願」指現在因緣未成就,例如未曾聽聞阿彌陀佛,或未遇善知識教導,所以不懂得發願求生極樂。將來因緣到來,得聞彌陀經;或得遇到善知識,教他發願求生極樂。當他發願時,七寶池中亦有一朵刻上他名字的蓮花生起。故云「當發願者當生」。當,即將來之意。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諸佛功德智慧雖然相等,但在度眾生方面就有難易之分。在淨土說法度眾生易,在穢土說法度眾生難。尤其是說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更加難上加難。佛說無量壽經云:「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可知淨土法門不易為人所接受,尤其是驕傲自大的人,他們根本不相信有淨土法門,認為只有消極的人,或是無智慧者才念佛。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難得。
又,釋迦世尊不是在淨土成佛,是在穢土成佛,的確是稀有。例如水中出紅蓮並不稀有,火裡出紅蓮才是稀有。在淨土成佛猶如水中出紅蓮,在穢土成佛就如火裡出紅蓮。因此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稀有。
甚麼是五濁惡世呢?濁即渾濁不清;世即世界。五濁就是:
1. 劫濁──劫即時間。時間本來無濁惡,因為有以下所說的四種濁聚合於一時,所以成為劫濁。例如清水混了泥沙而成濁水。所以劫濁的相就是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四種濁合成。其結果就是感到娑婆世界安定的時間少,災禍的時間多。當人壽減至二萬歲時,眾生具有四種濁,就名劫濁。若減至人壽一百歲時就叫五濁惡世。釋迦世尊就是於此時乘願出世,成道說法。可見釋迦世尊的大慈悲心和堅強的願力,不怕在五濁惡世度眾生。我們想超出五濁惡世,若不憑藉持名念佛,帶業橫出三界,根本就不可能。
2. 見濁──即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為見惑,又稱為五利使。因為這五種妄見起的時候非常迅速,故名利。能使眾生造業入生死,故名使。又此五種知見渾濁不清,故名見濁。
1. 身見──妄執四大(地、水、火、風)假合的身體為我,名為身見,又名我見。有我就有我貪、我瞋、我痴。由此而造業。今生造業,來生必定受苦報。來生受苦的時候怨天尤人,又再造業。因此生死輪迴,受苦無有了期。
2. 邊見──有外道認為人死如燈滅,無來世。佛教稱這種見解為斷見。亦有外道認為人死之後來世必定再是人,牛死再為牛,馬死再為馬。不相信有六道因果。佛教稱這種見解為常見。斷、常,各在一邊,所以名為邊見。空見與有見亦屬邊見。若著了邊見,永不能見中道實相。
3. 邪見──不正謂之邪。其實所有見惑都屬於邪見,為什麼再另外立一項邪見呢?邪見是特別指不信因果的大邪見。
因果通三世。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些人不知道因果通三世。見到行善的人但是生活困苦;見到造惡的人又大富大貴,因此對因果產生懷疑,不相信有因果,甚至譏笑因果。我們應該知道行善而生活困苦的人,乃因為他們前世不修福,所以今生困苦。那些作惡反而大富大貴的人,乃因為前世修福,所以今生富貴。但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惡人今生作惡,死後必墮三惡道。善人今生行善,來世必定在人天享福。這就是今生作何因,來世得何果。
以凡夫來說,能夠相信因果通三世,可以算做深信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修菩薩行,果位成佛。能夠相信這一重因果才真正深信因果。有人說:「不需要戒酒色財氣都可以了生死。」這就是不乎因果的邪見。不戒酒色財氣,下一生想再生於人道也難,只會在三惡道受苦,又焉能了生死呢?
因果不但通三世,而且因果好微細。我們要注意不可以錯因果。例如,拿印經的錢去供齋或建寺廟是錯因果。拿供齋的錢去起齋堂又是錯因果。錯因果亦要受報。應該將印經的錢去印經,有剩餘就留待將來印其他的經。建寺廟的錢歸建寺廟,供齋的拿去供齋就不會錯因果。
4. 見取見──用功的時候無論見到甚麼境界都不應取著。若果取著,並且以此為真理,就叫見取見。
有一位喜歡靜坐的居士對我說,她靜坐的時候感覺自己從頭頂走出去,又從背部回入身體。她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我對她說:「這種感覺完全是妄想的一種。既不能替你消業障,更不能令你了生死。這是見取見。若果你執著這種妄覺以為真理,又以為自己証聖果,小則令你貢高我慢,甚至精神出毛病。大則令你墮落天魔外道,將來必定墮三惡道。」
楞嚴經所講的五十種陰魔境界亦是屬於見取見。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應該仔細的讀一下楞嚴經五十種陰魔的經文。
5. 戒禁取見──世間一切外道各自有其戒條,又各自認為自己的戒條最完善,因此取著不捨而生出一種知見,名戒禁取見。
3. 煩惱濁──有五種煩動惱亂的妄心,渾濁我們的自性,名煩惱濁,又名思惑。這五種妄心起的時候稍為遲鈍,卻又能使眾生造業入生死,故又名五鈍使。
1. 貪──於財色名食睡起貪愛,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幻。
2. 瞋──貪不到就起瞋恨。
3. 痴──完全不了解真理。
4. 慢──即驕傲自大,貢高我慢。
5. 疑──對於真理產生疑惑而不相信。
先有見惑然後才有思惑。例如先有我見然後才有貪瞋痴慢疑。無我,貪瞋痴慢疑就沒有了根基,起不到作用。所以,一定先要破見惑然後才可以破思惑。
古人言:「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妄心,妄心不得不佛。」將佛號投入妄心之中,以佛念代替妄念,以一念止萬念。到最後,所謂「兩隻泥牛鬥入海,直到如今無消息。」佛念與妄念都空,真妄兩亡,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內無我見亦無貪瞋痴煩惱。所以,若不憑藉持名念佛之力,相信在這濁惡世中,難斷見思煩惱。
4. 眾生濁──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名為眾生。色指色身,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受想行識指我們的心。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是由粗劣的五蘊和合而成。不但色身無相好莊嚴,而且是盛滿屎尿濃血的臭皮囊。內心就由於見濁和煩惱濁的主使而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在生死路上,眾生自己毫無主宰,真是可憐。所以由見濁及煩惱濁的因,就引致眾生濁的果。
5. 命濁──娑婆眾生的壽命很短促,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更有少年亡。雖然現在有些人超過七十歲,但都是帶病延年。長壽而健康的人百中無一。所以名為命濁。
在五濁惡世修行已是不容易,但是釋迦世尊竟然在五濁惡世成佛,而且還「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甚難稀有。
何謂「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句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一句阿彌陀佛,轉見濁為無量光。一句阿彌陀佛,轉煩惱濁為常寂光。一句阿彌陀佛,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一句阿彌陀佛,轉命濁為無量壽。一句阿彌陀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智力薄弱的凡夫所能信解,故云:「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在五濁惡世修行,成佛是第一難;講淨土念佛法門是第二難。在濁世成佛怎樣難呢?因為有五濁:眾生處於劫濁中必定為時間所困,眾苦所逼。眾生處於見濁中必定容易遇上邪師惡友而走錯路。眾生處於煩惱濁中,被貪瞋痴慢疑五毒所驅使而造罪。眾生處於眾生濁中,非常貪戀自己的臭皮囊而不自覺。安於穢惡的臭皮囊,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打扮,以不淨為淨。不知道自己有一個清淨的法身。眾生處於命濁中,不知此身此心,必定為無常所吞噬,壽命短促。就算有一百歲壽命,在宇宙的時空裡只不過如電光石火,一閃即過,無可挽留。我們不應該像其他愚痴的人,一聽到「無常」就立即提倡及時行樂。這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他們的所謂及時行樂,其實是在色聲犬馬裡造業,成為下一生受苦的因由。他們不知道每個人都在生死的漩渦裡,若不想辦法脫離這個漩渦,就會在無常的主宰下,生死、死生,頭出頭沒。一時為人、一時為畜生、一時為餓鬼、一時在天上享福、一時在地獄受苦、一時又成為阿修羅。惟有把握我們今生的時間,念佛求生淨土,才可以超越命濁,免受生死輪迴之苦,在極樂世界才可以真正的享樂。正如本經所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可惜五濁惡世的眾生不知道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念佛,等到無常到來時,只曉得驚慌。
希望今次法會之後,不會再有人謂自己無時間念佛。其實時間是任由你安排。就算你是大商人,你不是無時間,只是不肯抽一點時間出來。燈紅酒綠、言不及義、亙相吹捧的應酬只會令你更加迷失,以為人生就是如此。甚至有些人,他們有時間在電話講是講非,越講越精神。但是他們永遠都說自己沒空念佛。就算他們真的抽幾分鐘念佛,但未念到第十句就打呼。
講少幾句是非,口業會清淨點;念多幾句佛,福慧增長。若再加上發願求生淨土,那真的要恭喜你!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相反而言,如果你不明白「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輪迴路險。」這幾句話,相信也沒有甚麼事物可以推動你用多點時間念佛。
佛菩薩轉法輪都是應機而說法的。以我們現在的世間來說,最為合時應機的佛法莫過於淨土法門。想使到佛法普利眾生,一定要提倡淨土,才能夠真正拔苦與樂;又能夠令眾生一生成佛。這是個最殊勝、最簡單、最直捷的方便法門。但可惜得很,如果我們對人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密,這些漸次法門,眾生易接受及相信。若說只要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直至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可以斷煩惱,補處佛位。眾生不容易接受,亦不容易相信。所以釋迦世尊言:「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舍利弗是當機者。「諸比丘」指除了前面所講的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之外,還包括其他比丘、比丘尼。「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指六道眾生中只有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的眾生能夠到來聽法。三惡道的眾生,因為被惡業所纏,不能前來聽法。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身心怡悅就是歡喜。毫無疑異就是信。領納不忘名之為受。感佛深恩,而投身歸命就是作禮。
淨土法門,難聞能聞。所以人人歡喜受持。大眾感激佛的恩德,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講經已竟。
Amitabha Buddhism
The following describes what is Amitābha
Amitābha Buddhism
Amitābha Buddhism Web site
The followng is quoted from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 Malaysia
Speak less words of complaint
and more of forgiveness
as complaints bring about hatred
while forgiveness is wisdom.
Speak less words of sarcasm
and more of respectfulness
as sarcasm reveals disparagement
while respectfulness increases understanding.
Speak less words of harm
and more of thoughtfulness
as harm causes contradiction
while thoughtfulness develops friendship.
Speak less words of command
and more of discussion
as command forces acceptance
while discussion is true leadership.
Speak less words of criticism
and more of encouragement
as criticism creates barriers
while encouragement nurtures potential.
Amitābha Buddhism
Amitābha Buddhism Web site
The followng is quoted from Amitabha Buddhist Society Malaysia
Speak less words of complaint
and more of forgiveness
as complaints bring about hatred
while forgiveness is wisdom.
Speak less words of sarcasm
and more of respectfulness
as sarcasm reveals disparagement
while respectfulness increases understanding.
Speak less words of harm
and more of thoughtfulness
as harm causes contradiction
while thoughtfulness develops friendship.
Speak less words of command
and more of discussion
as command forces acceptance
while discussion is true leadership.
Speak less words of criticism
and more of encouragement
as criticism creates barriers
while encouragement nurtures potential.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