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候羅。橋梵波提。賓頭廬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到。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佛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處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往生淨土神咒或往生咒)
南摩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伽蘭帝。阿彌利哆。毗伽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伽利。娑婆訶。
誦這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命終之後任運往生
佛說阿彌陀經
日期 : 二零零三年八月十六、十七及十八日
地點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
人生飄忽,世事無常;相信各位的體驗一定很深刻。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猶如一著了火的大宅,無論你避往那一個角落,都是火,不會安樂。惟除出了三界,就等於出離了火宅,就能解脫憂悲苦惱。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範圍包括地獄、人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其中的六重天稱為六欲天。欲界的眾生因為有男女、飲食及睡眠的渴求,故名欲界。
欲界以上是色界。色指一切物質。共有十八重天。因為修清淨的梵行,無男女之欲,故天人都是純男無女。身是白銀色,衣服黃金色。因為色身和國土都非常殊妙,所以名為色界。
色界以上是無色界,共有四重天。因為修空觀,空了色身亦空了國土,以阿賴耶識住於禪定之中,故名無色界。
三界內的眾生都有生死輪迴。俄而為人、俄而為畜生、俄而在天上享福、俄而在地獄受苦、俄而為餓鬼、俄而為好勇鬥狠的阿修羅。乃因三界內的眾生有見惑及思惑煩惱。見煩惱指身見、邪見等;思惑煩惱指貪瞋痴慢疑。見惑及思惑使眾生造業,所以有生死的果報。若斷除見思煩惱,就能超出三界,永不再受輪迴之苦。
要出三界,必須向上一步一步的爬升。先出欲界、再出色界、最後出無色界,這樣才離三界的生死。出欲界要先斷見惑煩惱。在娑婆斷見惑就好像要截斷四十里長的瀑布。四十里長的瀑布,水力是多麼大,不容易截斷。若斷盡見惑即証初果。跟著要斷思惑。欲界思惑有九品,斷了前六品証二果,再斷餘下三品証三果。此時才可以超出欲界。然後再一步一步的斷色界及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這樣才可以出三界,証阿羅漢果。
凡夫從開始修行,若是有進無退,單想超出欲界,也不知要經多少千萬次的生死,不知要在那一生那一世才成功。若是中間造了惡業,要在地獄、餓鬼、或畜生道受苦,所經歷的時間更長。欲界尚且難以超出,何況要超出色界及無色界。
小乘阿羅漢果等於大乘七住位的菩薩。即是說菩薩要修到七住位才可以破盡見思煩惱,斷三界的生死。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根據大乘起信論所說,凡夫從發心修菩薩行,若是有進無退,尚且需要一萬大劫才可以証得十信位圓滿,破見惑而進入初住位,至第七住才斷盡思惑。從此脫離三界,不再是凡夫,名為位不退菩薩。可知於娑婆修行,需經無數劫的時間才能斷盡見思煩惱,所以稱為難行道。何況菩薩亦有隔胎之迷,意即今生雖然修行,但下一生可能迷失前世修行的志願,更遑論我們無修無証的凡夫。
既有難行道,當然亦有易行道。例如一枝九節長的竹竿,最下一節有一條蟲。牠必需向上咬破九個節才能走出竹竿之外。若向橫咬破竹竿,一樣可以出離。向上一節一節咬破竹節而出,等於豎出三界;向橫咬破竹竿而出,等於橫出三界。豎出則費力而難,橫出卻直捷而易。
要橫出三界,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惟是只可帶舊業,不可以帶新業。發了願求生淨土後,不可以再造殺、盜、邪淫、大妄語此四重罪。若有再犯小的過失,應立即於佛前懺悔。所以發了願求生淨土,一定要持戒。
何謂帶業往生?譬如一塊石,無論大小,下水即沈。若把石放在大船上,不但一塊石不會沈,甚至無數的石都不會沈。
石,表我們的罪業;船,表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大願。阿彌陀佛於過去無數劫以前是國王,後來捨棄王位出家,名法藏比丘。他在世自在王如來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要成就一莊嚴的淨土,攝受信願念佛的眾生。四十八大願詳述於「佛說無量壽經」中。
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等於一艘巨輪。眾生罪業雖然極多極重,只要搭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必定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
古德云:「諸經所讚,盡在彌陀。」。大乘經雖然廣說十方淨土,惟是特別著重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除了因為阿彌陀佛與娑婆的眾生特別有緣外,亦因為阿彌陀佛以慈悲哀愍心成就一淨土,攝受十方一切在生死輪迴內苦不可言的眾生到來修行。故感到不但釋迦佛,甚至十方佛都出廣長舌,稱揚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今日要講的,就是十方佛都稱揚讚歎的「佛說阿彌陀經」。
在未開始解釋經文之前,先介紹淨土宗的三經一論。
(一)「佛說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及往生的眾生都必須發菩提心,對於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樂有詳細解釋。本經有十二種中文譯本,其中七種已經失傳,只餘下五種。以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的譯本最完備。後來有夏蓮居居士,將五種譯本會集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因為不是直接從梵文譯出,只依五種中文譯本會輯而成,完全不乎譯經的通例,故不能作為譯本。
釋迦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乃佛滅後三千餘年,即末法已開始了一千年。末法時代,楞嚴經首先滅,然後其他經典續滅。當經法滅盡後,佛以大慈,特留此「佛說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若有遇本經的人,隨願往生極樂。可知此經的重要。我們應該於此經還住世時,多讀幾遍。此經滅後,只留「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証明念佛法門乃末法時代業重眾生,離生老病死苦的唯一方法。
(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十六觀經。講觀想念佛,兼談持名念佛。淨土宗所講的九品往生,在此經中有詳細描述。
(三)「佛說阿彌陀經」純講持名念佛,以信願持名為本經的宗要。
天親菩薩(又名世親菩薩),根據上述三經造了一部往生論,成為淨土宗最具影響力的一部論著;同上述三經成為淨土宗著名的三經一論。後人又把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行願品」加入,稱為淨土五經。我們修淨土,應該多看淨土的經論,尤其是淨土三經。看過以後,對極樂淨土自然有深刻而清楚的認識。別人的批評,不容易動搖你的信願行。此一點對每一位修淨土的人,絕對很重要。
世尊說了此一部阿彌陀經後,三千多年來,各家各派造了不同的註解,其中以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最著名。蕅益大師乃明末高僧,又名智旭。因住在靈峰,所以又名靈峰。大師為淨土宗的第九位祖師。蕅益大師造了這部「阿彌陀經要解」後,到了近代,圓瑛老法師鑑於「要解」仍然深奧,所以又造了一部講義去解釋,名「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我今次講經,是參考自圓瑛老法師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老法師為近代著名的講經法師。他老人家遺留了很多法寶給後世。例如「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圓覺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楞嚴經講義」,還有很多其他的講義。其中「楞嚴經講義」更是他老人家四十年研究的心血。不論是單單想明白「楞嚴經」的佛弟子,或是研究經教的法師,若果肯用心研讀他老人家的遺著,再加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必定得大利益。現在先依天台宗的「五重玄義」,略釋本經的名、體、宗、用、教。
先釋名:
所有佛經題目的取材不出三種:人、法、喻。喻即譬喻,其組成方式亦不出七種:
1. 單以人立題。如「佛說阿彌陀經」,單以人立題。
2. 單以法立題。如「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所以「涅槃經」是單以法立題。
3. 單以譬喻立題。如「大寶積經」,譬喻大寶積聚。
4. 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
5. 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譬喻。
6. 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花經」。妙法是法,蓮花乃譬喻。
7. 人法喻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人;華嚴乃譬喻。
本經「佛說阿彌陀經」單以人立題。佛指釋迦佛,是人;阿彌陀亦是人。
佛經的經題又分通題及別題。例如本經「佛說阿彌陀」此五個字乃別題。別即辨別,表示與其他經的題目不同。「經」是通題。凡屬經藏的都名為經。
「佛」是印度文。本應音譯為佛陀。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單用佛一字。我們是佛教徒,應該要知道「佛」是甚麼意思。佛即究竟大覺悟的人。菩薩還未究竟大覺悟,羅漢更未悟佛性。
覺分自覺、覺他、覺滿。自己覺悟本有的佛性是為自覺。以自覺之理輾轉化他,令他人亦得覺悟,名為覺他。自覺屬智慧,覺他屬福德。自覺及覺他的功行圓滿就是覺滿。亦即福慧具足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
現在能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釋迦譯曰能仁。意即「能以仁惠,度脫眾生。」屬悲德。牟尼譯曰寂默。「寂照分明,默契至理。」屬於智德。
「說」即悅之意。釋迦佛有此一念佛法門,惟是無一人能請問於佛。佛觀因緣時至,無問而自說,講出此念佛法門,悅佛本懷,故謂「佛說」。
「阿彌陀」乃極樂教主的萬德洪名。佛有通號及別號。通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通通都有上來十號,故謂通號。別號即每一尊佛各別以其德而立名,故名別號。「阿彌陀」是別號,意即無量。例如光明無量、智慧無量、壽命無量、福德無量。想求智慧,最好念阿彌陀佛;想求長壽亦最好念阿彌陀佛;想求福德,更加要念阿彌陀佛。
很多人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是消極等死的,他們不知道今生念阿彌陀佛,今生已經得大智慧和福德。有智慧可以斷煩惱。有福德可以福惠眾生,利己利人。怎可以說念佛是消極等死的呢?
「經」即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凡是諸佛菩薩及聖人所說的都稱為經。「經」又解曰路徑。念佛法門是路徑中的捷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此六字及發願生淨土,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此乃淨土宗的特點,亦是阿彌陀佛的願。
問:如果平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有病的時候應否改念藥師如來?
答:念佛求生極樂的人,病時更應念阿彌陀佛。若是業障病,念佛的功德可以消業障,障去病除。若是壽緣已盡,更可藉念佛的心感到阿彌陀佛臨終接引,所以修淨土的人,病的時候不應改念其他佛號。
本經以何為體?一句阿彌陀佛,能念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所念的佛號亦是從我們的心而出。此一念心性,本無形相,無相即是實相。所以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
此經修行的宗要是信、願、行。而且以往生極樂,圓証三不退為力用。能夠圓証三不退,必定成佛。因此本經屬於大乘圓教。
以上是略說本經的名、體、宗、用、教。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指後秦時代。此經譯於後秦。三藏指經、律、論。經藏詮定學,律藏詮戒學,論藏詮慧學。古時的法師分得很嚴格清楚,通達經藏的稱為經師,通達律藏的稱為律師,通達論藏的稱為論師。經律論三藏均通達的才稱為三藏法師。即以三藏之法為我的老師,亦以三藏之法而為人的老師。
梵語鳩摩羅什,中文譯曰童壽。鳩摩羅什童年時已悟到萬法唯心的道理,後來通達三藏,辯才無礙,說法時就好像一位高壽的老法師。童年而有高壽之德,故名童壽。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師,他老人家嚴持戒律,所以感到天人送供。每日中午前有天人送飯供養。有一次,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中國譯經的法師很多,為何只有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最為後人所歡喜受持?」天人說:「羅什法師曾經替過去七佛翻譯經典,源遠流長。所翻譯的經典深達佛意,所以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人人歡喜受持。」
羅什法師臨終時發誓:「若我所譯經論不違佛旨,願我火化時,舌根不壞。」果然火化後舌根沒燒成灰。証明法師所譯經論深達佛意,我們應該歡喜信受。
現在開始解釋此經內容。
所有佛說的經,經文都分為三大分: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初發現將佛經分為三大分的是晉朝道安法師。但是當時的人批評他「割裂佛經,罪過無邊。」到了唐朝玄奘法師傳來親光菩薩的「佛地論」,才知道印度早已經將佛經分為三大分,於是後來的人又改讚道安法師為「彌天高判」。
道安法師不但提倡把每部佛經的經文分三大分,亦提倡所有出家人姓釋。從前的出家人跟師父姓。如果師父姓陳,徒弟就改姓陳。道安法師就認為:「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名釋種。」主張所有出家人應該姓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文稱為通序。一切佛經的開始通通都是一樣,具足六種成就,以六種成就証明為佛所說,故又稱証信序。為什麼一切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此六種成就為開始呢?
釋迦佛將入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四個問題:
(一):「佛住世時,佛弟子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云:「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下文三十七道品有解釋。
(二):「佛住世時,佛弟子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佛云:「以戒為師。」
(三):「一切佛經應如何開始?」佛云:「如是我聞,此六種成就。」
(四):「惡性比丘搗亂時,佛在世有佛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佛言:「默而擯之。」即是不要跟他們講話,讓他們自己離開。
是故所有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為開始。現在詳細解釋。
「如是」,是信成就。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若人信心清淨,就能入佛法。若人不信,不能入佛法。如何信呢?信佛是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信我如是念佛,如是一心不亂,如是心不顛倒,即得如是往生極樂淨土。是謂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佛法謂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怎麼佛經一開始就說「我」呢?這是隨順世俗的方便法。「我聞」即阿難尊者親從佛聞。
「一時」,是時成就。釋迦佛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法的。眾生甚麼根機成熟,佛就給他們說甚麼法。現在是眾生淨土根機成熟而說淨土法門的時候,故云「一時」。
「佛」,指釋迦佛。是說法主成就。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佛說法的地方,名為處所成就。舍衛國乃當時印度的大國。國王名波斯匿,太子名祇陀。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名須達多,他不但大富大貴,而且又是一位大慈善家,時常救濟孤獨窮苦之人,大家都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他想找一個理想的地方給佛僧居住。結果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他跟太子商量出讓他的花園。太子根本不想賣,所以半開玩笑的說:「如果你把花園布滿黃金,我才賣給你。」給孤獨長者立即將家內的黃金運來,把整個園地布滿黃金。但是樹及樹底就沒辦法鋪上黃金。所以樹仍然屬於祇陀太子。太子被長者的誠意感動,立即自願將所有樹送出,大家一起成就供佛的功德。佛知道後,就為這座花園立名為祇樹給孤獨園。意即: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花園。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男子出家稱為比丘,女子出家稱為比丘尼。比丘是印度文,具有三種意思:一.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二.破惡。比丘能破見思煩惱惡,所以稱為破惡。三.怖魔。比丘登壇受具足戒後,成為僧寶。地行夜叉即時向天上高聲讚美:「善哉善哉,此處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當使人天增勝,修羅減損。」在天空之中的空行夜叉聽到,又立即高聲向上讚美。在天上的天行夜叉聽到後又跟著讚美。聲音傳到第六天的魔宮,魔王聞已,心生恐怖。天魔認為所有欲界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孫,現在比丘出家即是出三界之家,那麼他的子孫就會減少,所以心生怖畏。因為含有以上三種意思,所以古人翻譯比丘的時候,只譯音而不譯意。
「僧」,梵語僧伽耶,譯作和合眾。分理和及事和。同証無為之理,稱為理和。嚴格來說,出家眾是修無為法,不是修有為法。修無為法才可以了生死。無為法不生不滅,是諸法的實相。有為法有生住異滅,稱為妄,是生死的根本。但是理由事顯,所以和合眾必定包括事和及理和。事和有六種: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所以出家眾又稱六和僧。
「千二百五十人」,乃佛的常隨眾。為什麼特別稱他們為大比丘呢?因為他們都受到天王及當時的國王所敬仰,而且亦是有大智慧之人,所以稱為大比丘。
佛成道後,先度阿若憍陳如五比丘,再度迦葉三兄弟。他們就是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三兄弟都是外道的首領,共有一千弟子。他們跟佛出家時,其一千弟子亦出家。佛後來度了舍利弗、目犍連兩位尊者。他們未出家前亦是外道首領,各有弟子一百。後來他們亦率領弟子隨佛出家。另外耶舍長者子亦帶領五十位同修從佛出家。前後合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略去零數,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很感激佛度脫生死之大恩,所以時常跟隨佛,稱為常隨眾。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阿羅漢是果位,比丘比丘尼是因位。阿羅漢亦含有三種意思:一.殺賊。殺盡心中煩惱賊。二.無生。因為見思煩惱已斷,不再流轉生死,故稱無生。三.應供。羅漢一切漏已盡,應受人天供養。何謂一切漏已盡?「漏」,即煩惱之意。煩惱令人漏落生死,稱為有漏業。亦引申為凡是令人再受生死輪迴的,無論善業惡業,都稱為有漏業。
例如著相布施,令你要再受生於人間或天上享布施之福。惟是有生必有死。所以著相布施雖然是善業,但是屬於有漏之福。不著相布施就令人超出三界生死。所以只有修無漏業,才不會漏落三界。
現在說阿羅漢一切漏已盡,指其斷盡三界生死。既然羅漢不漏落生死,他們就是出世的聖人,應受人天供養。而且供養他們的人亦得到福報,所以羅漢又稱為應供。
為何稱此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稱為大阿羅漢呢?因為他們都是回小向大,即捨棄小乘,回向大乘的羅漢。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所以稱為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代佛轉法輪,自利利他。當時的人不但知道他們的名字,亦認識他們的面貌,故云「眾所知識」。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樓陀,如是等諸大弟子。
彌陀經不簡單。不但包含有門,亦包含空有二俱非的不二法門。八年前我在香港第一次講彌陀經,之後亦於多倫多、澳洲的悉尼及墨爾砵重講。每次講都有所補充或刪減。於是立定決心,把彌陀經的講義從新編排。
本來十六位尊者就有十六個故事,從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些佛教的典故,及釋迦佛與弟子當時的生活情況。但因為時間問題,十六個故事留待將來有因緣才說。(請看十六尊者網頁)
並諸菩薩摩訶薩,
梵語菩提薩埵,簡稱菩薩。摩訶譯曰大。摩訶薩即大菩薩。菩提即佛道,薩埵即有情,指眾生。菩薩摩訶薩譯曰大道心成就眾生。「大道心」即上求佛道,「成就眾生」即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屬自利,自利最好修淨土。下化眾生屬利他,利他亦最好弘揚淨土。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於菩薩中智慧第一。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兩位菩薩的事蹟亦留待將來有機會才說。(請看網頁文殊師利菩薩及阿逸多菩薩)
「乾陀訶提」譯作不休息。「常精進」,常即不會間斷;精指純而不雜。因為恆常精於一門而修行,所以有進無退,故稱常精進。本經以不休息菩薩及常精進菩薩作我們的榜樣,亦是釋迦佛藉此兩位菩薩指出,若發願求生淨土,便需長時無間斷的精於念佛。千萬不要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又改為參禪。這樣雜而不純,不稱為精,亦難有進步,難可得一心不亂。其實一個人如果不願精於一門修行,只有兩個原因:一.因為沒有信心。二.因為太心急。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還有很多與上來四位一樣地位的大菩薩都來聽法。既然來參與法會的大菩薩很多,為什麼只列出上來四大菩薩呢?這裡傳遞了一個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信息:
很多人以為無知識的人才持名念佛,誰不知沒有知識的原來是他們本人。因為他們沒有佛學知識。看──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他自己亦有淨土在兜率天,但是彌勒菩薩仍然來隨喜這個法會,作影響眾。文殊與彌勒兩位大菩薩,他們都相信持名念佛這個至簡單、至直捷的離生老病死苦法門。我們智慧不及文殊,功德不及彌勒,更加應該要相信。信了之後就要發願往生,發了願後就要實行。行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老老實實,日夜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雜任何花巧。如是精進不息的修行,往生必定有把握。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亦是民間所說的玉皇大帝。忉利天在須彌山頂,是六欲天的第二層天。
「無量諸天」,指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禪天的天人,眾多無量。天上的人雖然有天的快樂,但仍在三界輪迴之內,所以亦未離苦。如果聽聞到阿彌陀經,亦會發願求生淨土。
「大眾」指四眾弟子及八部鬼神。淨土法門是三根普及,所以除了菩薩、聲聞之外,天、人、天龍八部、鬼神等都聚集一處,聽釋迦佛宣說此一部阿彌陀經。
問:「經中列舉聽法大眾有三類:第一,聲聞眾。第二,菩薩眾。第三,天眾。聲聞是小乘人,菩薩是大乘人,為何把小乘弟子排列於菩薩眾前呢?」
對於這個問題,藕益大師曾經加以解釋:
聲聞眾排列於前有三種理由:
1. 出世相。辭親割愛出家,剃髮著袈裟者稱為出世相。袈裟又名福田衣。因為所有出家眾都是人天的福田,供養恭敬出家眾,就等於種福於田裡。在家人受了五戒所搭的衣名叫縵衣,不可以稱為袈裟。釋迦佛示現的是丈六老比丘的出家相。為了表示尊重佛,亦為了表示僧寶的重要,所以將聲聞眾排列在先。
2. 常隨從。千二百五十位聲聞弟子非常感激佛教化的深恩,所以時常跟隨佛,稱為常隨眾。
3. 佛法賴僧傳。這一點很重要。釋迦佛最初成道時,有兩位商人經過,他們恭恭敬敬的拿出食物供養釋迦佛。佛用四大天王所奉上的石砵接受他們的供養,然後為他們說三皈五戒。那時釋迦佛還未有出家弟子,即是未有僧寶。但是釋迦佛仍然為他們說三皈依。佛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僧。」可知三寶不可缺一,如鼎三足。亦可知道,具足佛法僧三寶的才稱為佛教。三寶之中缺少任何一寶,佛教就立即滅亡。佛寶就是釋迦佛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寶就是佛菩薩所講的一切經典。僧寶就是於正信佛法中出家的弟子。法寶必須依賴僧寶才能流通十方,流傳後世。依法出家修行的才可以成為僧寶。十方每一尊佛都是以出家相成佛,絕不會以在家相成佛,亦絕不會有例外。在家居士若不出家,要想証阿羅漢果亦不可能,更遑論成佛。佛涅槃後,僧寶住持佛教。如果沒有僧寶,那麼佛寶和法寶就會斷絕,佛教亦跟著滅亡。因此出家二眾要負責任弘法利生,度人出家。在家二眾要負責任護持三寶。想護持三寶,首先就要護持僧寶。護持僧寶亦即是護持三寶。
講到此處,我想賣一下廣告:希望年青的居士發心出家。出家可以延續佛的法身慧命。釋迦佛制戒時規定,在家弟子不可以收徒弟,只有出家二眾才可以收徒弟,可以傳授三皈五戒。如果在家弟子都不發心出家,僧寶沒有承繼人,誰去講經說法?誰為我們傳授三皈五戒呢?佛教就會滅亡,所以佛的法身慧命都是依賴僧寶而延續的。
有以上三種理由,所以將聲聞弟子排列在先。
菩薩眾排於第二位亦有三種理由:
1. 相不定。菩薩是隨類現身的,有時現出家相,有時現在家相。若是現在家相則不能排在聲聞人前。
2. 不常隨從。菩薩遊化十方,不是時常跟隨佛。既不是常隨眾,所以不列在先。
3. 表中道。聲聞著空,凡夫著有。菩薩不著空亦不著有,行於中道,所以菩薩排列於中。
天人眾列第三亦有三種理由:
1. 世間相。天眾都是在家弟子,所以列在最後。
2. 凡聖品雜。天眾包括凡夫,亦有聖人,品類複雜。
3. 外護職責。天人眾聽佛說法時亦同時負責外面守衛的職責,故列於最後。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蕅益大師判此段文為別序。
上來六種成就與所有佛經相同,稱為通序。現在此一段文是引發一經的因由,名為發起序。又因為跟所有佛經有分別,故又名別序,表示別於此經。
釋迦佛所講的一切經典,若依文義則分為三藏。若依種類卻分為十二部份,名為十二部經,又名十二分教。就是: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本經在十二部經之中屬於無問而自說。
一般而言,佛說法的因由,多是因弟子發起請問而說的。例如楞嚴經因阿難尊者請問而說。金剛經因須菩提尊者請問而說。藥師經因文殊菩薩請問而說。本經乃釋迦佛以妙觀察智,觀到現前大眾,是時候應該聽淨土妙法,故云「爾時」。
惟是淨土法門不可思議,除了大菩薩之外,所有聲聞眾都不知有淨土法門,當然無人能請問於佛。所以釋迦佛大悲心起,無問而自說,講出了此一部阿彌陀經。希望現在及未來的眾生,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及自己信願行的功德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在淨土用功修行,一生成佛。雖然本經以舍利弗為當機眾,但是由始至終,舍利弗只是聽,並無發問一句。
何謂當機眾?佛每次說法時,在座的聽眾可分為四類:
1. 發起眾。例如法華經,因舍利弗三請而引發釋迦佛有所說,舍利弗就是發起眾。
2. 當機眾。佛所說的法,正正與當時一部份人的根機很契合,他們一聞即悟。名為當機眾。
3. 影響眾。例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他們都是來自他方國土,跑來娑婆助佛弘法,圍繞在法座之前,莊嚴佛的威德。在會的聽眾,見到他方菩薩也來聽法,更增加對佛的恭敬心、對法的堅定信心。觀音菩薩等則稱為影響眾。又例如本經中,文殊及彌勒菩薩,他們當然知道甚麼是淨土法門,但是兩位大菩薩仍然出席這個彌陀法會,恭恭敬敬的聽法,影響到在會的所有聽眾,對佛所說的法深信不疑。
4. 結緣眾。聞法後未能立即証悟,但卻結下見佛聞法之因緣,作未來得道之因,是為結緣眾。
我們今次這個法會亦有上來四眾。發起這個講經法會的是發起眾。喜歡念佛求生極樂的是當機眾。已經得到念佛三昧,但亦到來隨喜的是影響眾。還未決定念佛,或是初次聽彌陀經的是結緣眾。
本經以舍利弗為當機眾。為什麼以舍利弗為當機眾呢?因為淨土法門是甚深難信之法。很多人對於「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此一法存有疑惑。有疑則不信。惟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直下承當。釋迦佛在本經流通分云:「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可知於本經,若沒有智慧的人不會相信其中的道理。所以釋迦佛以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當機眾。表示持名念佛之法,非智者莫能信解。
佛度眾生,雖然有無量法門,但是歸納起來就只有兩種:一.空門。二.有門。空門指一切法空。即人空、法空、空亦空。有門則說:有佛、有淨土、有輪迴。
念佛稱為妙行,乃因為涵蓋空、有二門。中根及下根的人從有門而入。就是有佛可念,有淨土可以往生,只要有深切的信願行,一定可以生到淨土,脫離六道輪迴。上根利智的人從空門下手,念實相佛。例如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無生忍就是實相,亦即一切法的空相。「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念實相佛。所以淨土法門,三根普利,就是因為包括空有二門。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屬於有門。釋迦佛金口講出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現在說法,目的是要大家生起信心。因為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三種資糧,所以釋迦佛首先要我們相信,若然不信,則不會發願,無願亦不會修行。
在事相上來說,極樂離我們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在理相上來說,眾生有十萬億妄想煩惱,所以極樂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若是眾生心淨,無煩惱,當下就是淨土。維摩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可知極樂世界的遠近,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是濁還是淨。如果是濁,濁心與濁世最相應,所謂物與類聚。那麼我們永不能脫離這個五濁惡世。所以我們必須藉持戒和念佛來清淨自己的心。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個佛國土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在還未入滅,直到今天,仍然在極樂世界說法。
佛世難值,我們想在這個世界見佛聞法,但是釋迦佛已經入涅槃。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才出世。可惜彌勒佛只開三次法會,即龍華三會之後,又立即入涅槃。所以在娑婆世界想見佛,實在很困難。許多祖師大德開了悟之後,仍然求生淨土。例如馬嗚菩薩、龍樹菩薩。天台宗的歷代祖師亦都是回向生極樂。八十卷華嚴最後一品,講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教他以十大行願導歸極樂。
不但普賢菩薩教我們求生極樂,還有文殊菩薩,甚至東方的藥師琉璃光如來,雖然有自己的淨土,但是藥師如來仍然很樂意成就我們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願。藥師經云:「有能受持八分齋戒......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著。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有那麼多位佛菩薩教導我們發願求生極樂,可知淨土法門最契眾生的機,我們為何不早日念佛求生極樂呢?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由這一段文開始,蕅益大師判為正宗分。正正是本經所要說的。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我們這個世界名為娑婆。梵語娑婆,中文譯曰能忍或堪忍。即是說這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各種苦痛,但就不肯出離,不願意求解脫。又表示菩薩在這個世界度眾生的時候,堪能忍受種種的苦惱。例如:被人罵、被人譏笑,甚至被人驅趕。只有發了慈悲大願的大乘菩薩,才堪能忍受種種的苦惱。我們今日有幸得聞佛法,就應該好好的修行,不要辜負各大菩薩的一片慈悲。
對佛教無甚認識的人,時常批評佛教一味講人生是苦。其實他們一知半解。佛教云「此是苦,汝應知」。你應該知道甚麼是苦。然後再分析苦的成因。知道了成因後就教我們如何脫離苦。離苦就得樂。未離苦無可能有快樂。所以佛教是積極的,絕不是消極。
此世界的眾生念念生滅,所以有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我們這個由業報而生的身體本來就是苦果,再加上外來種種苦痛的逼迫,故名苦苦。雖然有人說:「我現在不覺得苦,覺得很快樂。」其實娑婆無真正的快樂,就算有小小的快樂都不會長久。快樂的時光消失名壞苦。就算不苦不樂,亦難免受到無常侵蝕之苦,名為行苦。
行即行蘊遷流不息的意思,世間人所講的時間巨輪,就是佛教所說的行蘊。極樂眾生,念念正念,所以無有上來三苦。
娑婆還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冤親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若是要詳說,更有無量諸苦。極樂眾生,蓮花化生,所以無生老病苦。壽命無量,故無死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冤親會苦。有神足通,可以往來其他佛國土,無愛別離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無求不得苦。身心清淨,常住不遷,無五陰熾盛苦,但有五蘊皆空之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此一段文開始描述極樂殊勝莊嚴之境。
先講極樂眾生所住的樓閣。外面有七重欄杆,每一重欄杆與一重排列整齊的樹相間。每一行樹上又覆上七重羅網。如是七重欄杆、七重行樹、七重羅網,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重重無盡的寶樹、寶網、寶欄杆圍繞極樂眾生所住的地方,莊嚴極樂國土。
為何是七重欄杆、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呢?七重代表七科道品,下文有解釋。四寶代表常、樂、我、淨四德。常即是與佛一樣壽命無量;樂即但受諸樂;我即自在無礙,淨是清淨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的。現在這一段文是描述出生之處。
極樂世界有大小不一的七寶池,最細的有十由旬(一由旬有四十里)。都是由七寶所合成,而且池底純是金沙,不是泥沙。
池水名「八功德水」。八功德即:
一.澄清。娑婆的水多是渾濁不清。七寶池的水底根本沒有沙泥,只有金沙,所以水特別清。二.清冷。三.甘美。娑婆的水,或鹹或淡,味道不好。極樂世界的水,甘甜而香美,味道很好。四.輕軟。此世界的水有重量,一擔水有八十斤重。就是因為有重量,所以大水的力,可以造成破壞。極樂的水無重量,既輕且軟。五.潤澤。娑婆的水很污染。一杯水過了幾日會變色,甚至發臭。極樂世界的水顏色潤澤,永不會變味。六.安和。娑婆的大海,波濤洶湧,有時更氾濫成災。極樂的水安祥平和。七.娑婆的水只能解渴,不能充飢。極樂的水既解渴亦可以充飢。八.娑婆的水是污染的,未經處理而飲用會損害健康。極樂的水不論直接飲用或沐浴,都能令身體健康,長養六根。因為以上八種功用,所以稱為八功德水。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七寶池四邊的梯級道路皆由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階道上有七寶而成的樓閣,乃極樂眾生所住,及佛菩薩說法之處。七寶就是金、銀、琉璃(即青色寶)、玻璃(即水晶)、硨磲(即白色的貝殼)、赤珠(即紅色的珍珠)、還有瑪瑙,共成七寶。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七寶池的八功德水中,生長了無數的蓮花,體積最細的,都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大小。「車輪」指轉輪聖王的輪寶,直徑一由旬。
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量很高大,而且是蓮花化生,不經胞胎,以蓮花為父母。所以最細小的蓮花體積都有一由旬。若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及寶積經所言,池中蓮花大小不一。最小的一由旬,大的有十由旬,百由旬乃至千由旬。
為什麼蓮花的大小有那麼大的分別呢?由於十方念佛的眾生有勤有惰;智慧亦有分別。所以感到蓮花大小不一。若是你現在聽到淨土法門,發心信願念佛,七寶池中即時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你的名字。如果你精進念佛,蓮花就會一天一天的長大,而且一天比一天莊嚴和光明。若是你中途退心,不再發願生淨土,蓮花就會枯萎。但是如果你懺悔後再發願念佛生淨土,蓮花又再生長起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是用這個蓮花台來接引你往生。
蓮花化生,究竟有甚麼含意呢?蓮花代表一佛乘的圓頓教。表示念佛求生淨土屬於一乘妙法。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都有光明,所以蓮花亦有光。極樂世界蓮花的顏色無量,經中只略說四種。
「微妙香潔。」是讚嘆極樂蓮花的四種德:
1. 微。即精細的意思。精細到有蓮花的形而無蓮花的實質。
2. 妙。即是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蓮花不是從蓮藕生出的,若有一位眾生念佛,發願生淨土,七寶池中立即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其名字。假如十方眾生都念佛,七寶池中就分別長出刻有所屬眾生名字的蓮花。此一蓮花會根據這位眾生念佛的勤惰,功德的深淺,而光明和莊嚴的程度不同,亦不會弄錯,所以叫做妙。
3. 香。極樂世界的蓮花,發出殊勝的香氣。
4. 潔。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從金沙佈地,充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裡生出的,而且蓮花無體質,所以是最潔淨。
極樂世界的蓮花,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從蓮花化生的眾生,身相更加莊嚴殊勝,有三十二相,一出生就是一個少年。因為是從蓮花化生,所以無生、老、病苦,壽命更是無量。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問:為何極樂世界要那麼華麗美觀?平實一點不好嗎?
答: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成就種種的莊嚴,不經人工造作。相反,娑婆則由眾生的業力而成。娑婆眾生諂曲嫉忌,所以有高山險谷,有荊棘。娑婆眾生難以教化,所以有岩石。如果人類再繼續自私自利,相信不久的將來,要從這個世界找一杯天然的淨水也不可能。如果極樂有任何事物不及娑婆,就不應稱為極樂。
問:那麼極樂世界純是黃金七寶,會否引起眾生的貪念呢?
答:當然不會。娑婆的黃金七寶是稀有之物,在極樂就普通得很,所以不會引起貪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上一段文描畫極樂世界的靜態莊嚴,此文則描畫動態莊嚴。
「晝夜六時」即日間分六個時段,夜間又分六個時段。惟是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都有光明,不需要日月的照明,根本就不會有日夜之分,只不過隨順娑婆而說有日夜,實在是指恆常不輟的意思。
娑婆世界的地由大小粗細不一的沙石而成,而且有高山險谷,乃因為眾生心險詐所感。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而且地勢平坦。除了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之外,亦因為淨土眾生的心清淨平和及多福德所致。
娑婆的天空所下的若不是雨就是雪,甚至是雹。極樂世界的天空常有天樂飄揚,亦有天花繽紛而下,恆常不輟的莊嚴天空及黃金地。
曼陀羅譯曰適意。色香美妙,適悅人意,故名適意。又因為清白潔淨,故又名白花。本經只提及曼陀羅花一種,若是根據妙法蓮華經就應該有四種:一.曼陀羅花,即小白花。二.摩訶曼陀羅花,即大白花。三.曼殊沙花,即小赤花。四.摩訶曼殊沙花,即大赤花。四種花代表菩薩四因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下文以花供佛,表示菩薩四因位回向佛果菩提。
極樂眾生的生活情況又如何呢?生到極樂的眾生絕不是為了享樂,而是在美好的環境下成就他們修福修慧。修福修慧有很多種方式,此文講出其中兩種──以花供佛是修福,經行是修慧。
每天早上,極樂的眾生,各人以「衣祴」,即布袋之類,盛滿各種美妙的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不只是供養阿彌陀佛,亦供養其他十萬億國土的佛。
前文言極樂距離娑婆十萬億佛土,現在又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表示我們生到極樂之後,可以隨時回來親近釋迦佛或當來下生彌勒佛。亦表示生到極樂的眾生,每一位都有神足通。極樂眾生的神足通不但可以往來於十萬億佛國土,更可以往還於百千億諸佛國土。因為有如是的神足通,所以於一個早上就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食時即午時。極樂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並無塵緣障道之苦。
「飯食經行」,飽飯之後不應立即坐禪,應該經行用功。經行即來來回回的走動。一邊行一邊用功,或念佛或參禪。現在的寺院裡面跟經行相似的,只有禪堂內的跑香和念佛堂裡的繞佛。
極樂世界常有佛菩薩說法,在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時,亦同時會聽到佛說法。現在正好在經行的時候思惟佛法的要義。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來天樂、天花、神足往還十萬億佛土、飯食經行黃金地,一一都是阿彌陀佛多劫所修功德而成。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極樂世界亦以音聲作佛事。惟是一切音聲之中,以雀鳥的音聲最為人所喜愛。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種種表示種類很多。雜色即羽毛有形形色色的光彩。「奇」即奇特。「妙」表雀鳥能說法。
這些奇妙雜色的鳥雖有很多種類,但普遍為我們熟識的有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白鶴的聲音嘹亮,所謂白鶴鳴空。孔雀開屏,華彩奪目,見者觀喜。鸚鵡學語,鳥之中以牠的語言能力最強。白鶴、孔雀、鸚鵡我們中國亦有。另外三種: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則只存在於印度。
舍利中文譯曰春鶯,是一種很美麗的雀鳥,尤其是眼睛最漂亮。迦陵頻伽譯作妙音鳥。牠尚未出生,還在殼裡就已經能夠發出動聽的聲音,故稱妙音鳥。共命鳥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隻鳥身。一個身兩個頭。如果死了一個,另一個亦同時死,所以名共命鳥。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極樂的眾生,蓮花化生,不需要睡眠。雀鳥亦如是,故晝夜六時都出和諧幽雅的聲音,演說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甚麼是三十七道品呢?「道」即菩提道,「品」即種類。眾生修這三十七種行法,能夠從凡夫的生死地直達涅槃,所以稱為道品。
許多人以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既然極樂是大乘,為何會演說不對機的法呢?其實三藏之中未曾說過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反之,很多大乘經都談三十七道品。例如維摩經說:「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涅槃經又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可知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二乘。
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有七科,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四念處──「念」即是以智慧去觀察,「處」是所觀之境。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即仔細的觀察一下。凡夫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無常為常,無我之中執有我,名為四顛倒。若果執著四顛倒,任你如何修行,只會落在天魔外道。
1. 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老死,九孔常流不淨。九孔就是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大便道、小便道。從這九孔所流出來的不淨物,便知道我們的身體實實在在是一個臭皮囊。無論吃了甚麼最香味的食物,消化了後,就會變成最臭的排出來。淋浴後,穿上最華麗的衣服、洒上最名貴的香水,不久毛孔又會出汗。我們這個身體本來就是不淨,任我們點樣打扮,都是不淨。大智度論形容我們的身體好像一個會行走的廁所,真是非常之貼切。只有我們的法身才是清淨。所以世尊教我們觀身不淨,而尋求清淨的法身。
2. 觀受是苦──受即感受。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固然苦。樂受何嘗不是苦?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當快樂過去之後又是苦。所以樂受又名壞苦。不苦不樂受名為行苦。行指行蘊。行蘊遷流不息,一秒鍾都不會停留。凡夫不知道一切受都是苦,時常追求享樂,其實是苦中求樂。而且在一剎那間就過去。在整個生命裡就好像把一匙蜜糖倒進大海,始終都是苦。所以在熱鬧過後特別覺得失落。世尊教我們觀受是苦,而尋求永恆的快樂。
3. 觀心無常──凡夫的行為時刻在變,就是因為心念剎那剎那的生,亦剎那剎那的因外境而變。第一個心念生起,起了之後立即滅,滅了之後又立即生起第二個心念。第二念起了後又立即滅,滅了之後立即又生起第三個念。心念即生即滅,沒有一個心念是不滅的。
試觀一下愛:第一念愛、第二念愛、第三念愛、念念都是愛。驟眼看好像是天長地久。但是念念之間有生有滅,每一念都不是永恆。第一念愛生起之後立即滅,滅去之後第二念愛立即生起,起了之後亦立即滅。愛的念即生即滅,是無常的,環境變心念亦跟著變。上一念愛變為下一念的不愛。又例如孝順父母,孝心應該是常,但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心隨境轉。所以心是無常。現在認為對的轉眼之間又覺不對。今日的朋友明日變為敵人;今日的敵人明日又轉為朋友。這個是甚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人的心念變滅不停,無一念常住。
凡夫容易知道身無常,不容易知道心無常。這個無常的心我們稱為妄想心。如果我們能夠觀到這個生滅無常的妄心,就不會隨這個心造業,亦不會認這個無常的妄心為「我的心」。
那個才是自己的真心呢?不變滅、常住不動的那個,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但是妄心不離真心,妄從真起。猶如波浪不離大海,波浪從大海而起。不是離開波浪而有大海,所以亦不是離開妄心而有真心。波浪平伏時,波浪空,便見到平靜的大海。如果我們能夠空了這個生滅無常的妄心,就見到自己永恆的常住真心。
4. 觀法無我──法指一切法。佛法中,能夠主宰一切的才稱為我。若不能夠主宰、不自在的不稱為我。我們在世間所見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從因緣而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一切法無我。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乃釋迦世尊四種遺囑之一。釋迦佛將要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佛在世時,佛弟子依佛而住。佛涅槃後,依誰而住?」佛言:「依四念處而住。」由此可知四念處的重要。四念處觀得純熟,就不容易被煩惱所轉。所以三十七道品以四念處為首。
由觀四念處就生起四正勤,斷惡修善。四正勤就是
1. 未生善令生起。
2. 已生的善令其增長。
3. 未生惡令不生。
4. 已生的惡令其消滅。
由四正勤得四種禪定,定中出生神通,名為四神足。有了神通則所求如意,故又名四如意足
1. 欲如意足──欲即喜歡、好樂的意思。修行最重要是好樂,如果勉強就不會長久,例如你喜歡坐禪,你會由早到晚坐香跑香。越坐越生歡喜心;越歡喜越坐,久坐必定有禪。又例如你喜歡念佛,從早念到晚。越念越法喜充滿;越法喜充滿越念,久念必得一心不亂。
2. 精進如意足──因為喜歡修行而精進無間斷的用功。所以欲如意足與精進如意足很有關連。
3. 念如意足──即念念都是道。
4. 慧如意足──就是時刻迴光返照。
上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為何極樂世界的雀鳥不演暢呢?因為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已經超越此十二道品。例如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眾生蓮花化生,清淨莊嚴,不需要觀身不淨。極樂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需要觀受是苦。極樂眾生,念念相應念念佛,不需要觀心無常。極樂眾生了知五蘊皆空,不需要觀法無我。
生到極樂國土皆是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修善,是故不需要修四正勤。人人都有神通,所求如意,故不需要修四如意足。因此,極樂的雀鳥都不演說此十二道品。但是極樂眾生還未証菩提,必需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想成佛,必先要有菩提根。等於樹要有根才可以生長。菩提根有五種:
1. 信根──信指正信。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信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佛所說的法能助我們解說生死苦惱,趣向佛果菩提。
2. 精進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謂精進。精進與勤力不同。純而不雜就是精,不退是為進。有些佛教徒很勤力,日日誦普門品、大悲咒、心經、彌陀經。上午念觀音菩薩,晚上念阿彌陀佛。雖然勤力,惟是雜而不精,難有進步,難達一心不亂。只可以稱為勤力,不是精進。當遇到外緣的時候就無力抵擋煩惱。要得到一心不被煩惱所亂,你只可以專持一部經、或專念一尊佛菩薩的名號、或專一參禪。例如智者大師,早晚專持法華經,得法華三昧,命終往生極樂。印光大師專一念佛,命終亦往生極樂。虛雲老和尚專一參禪而開悟。所以修行一定要純而不雜,名為一門深入,這樣才有進步。不過我要補充,專一並不表示你不需拜佛。尤其是初心學人,無論修何法門,都要多拜佛以消業障。
3. 念根──心內只專注於一念,更無其他的念。例如念佛,行住坐臥都念佛,若有其他的念,就是妄想。
4. 定根──因念根而能攝心於一境,叫做定根。例如念佛時,整個心止於一句佛號而不被妄想所亂。
5. 慧根──知一切法從因緣生,所以不執著於一切法,就是智慧。
具足信、進、念、定、慧,就有菩提根。根基增長就有力用。力能降服煩惱,就好像大樹能擋風雨。因五根而生的五力亦是信、進、念、定、慧。
由五力進而修七菩提分。梵語菩提,中文譯曰覺。所以七菩提分又稱為七覺支。
1. 擇法覺支──以智慧去分別何者與佛道相應,何者與佛道不相應。選擇相應的用功,名擇法覺支。在末法時代,最穩當而三根普利者莫如選擇念佛法門。
2. 精進覺支。
3. 喜覺支──因精進而得受用,因受用而得法喜充滿時,能清楚的知道這法喜是因正法而來,非因顛倒的世間法,名為喜覺支。
4. 除覺支──慧力能斷除見思惑,是為除覺支。
5. 捨覺支──智慧知一切法虛假,捨而不追憶。
6. 定覺支──功夫純熟而得禪定時,知道禪定亦是虛假而不貪著禪味。若是著了禪味就生在禪天,天福享盡後即會墮落。
7. 念覺支──以智慧調停定慧,使定慧均等。
定慧均等後,舉心動念都是正道。所以由七覺支進而修八正道。八正道又名八聖道。
1. 正見──無所得就是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若知見不正,其他七種法亦不正。
2. 正思惟──以智慧思惟,不是以心意識思惟;更不是感情用事。
3. 正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如法而說。
4. 正業──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5. 正命──順於正法而活命。
6. 正精進。
7. 正念──一心專念真如。
8. 正定──依戒而生定,名為正定。
「如是等法」。除了三十七道品外,還有六波羅密、十力、四無所畏、慈悲喜捨等無量法門。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極樂眾生聽聞到法音之後,都不離正念。怎樣不離正念呢?就是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雀鳥屬畜生道。畜生是由罪報所生的。極樂眾生都是念佛往生的,何解會有由罪報所生的雀鳥呢?其實是阿彌陀佛為了令法音宣揚流布,從法身變化出眾鳥說法。
娑婆的眾生大都喜歡花香鳥語,所以極樂世界亦有花香及能說法的鳥語。不過眾鳥都是隨機示現說法的。如果你要寂靜坐禪,雀鳥亦會自然隱退。在極樂世界,三惡道的名字尚且不存在,更何況實實在在有三惡道呢?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極樂國土常有輕微柔和的風,吹動路旁四寶所成的樹及樹上的羅網。四寶全屬因微風的吹動而互相撞擊,發出微妙而不可思議的音聲,好像百千種樂器同時在演奏莊嚴而悅耳的音樂。所謂「法樂奏無生之曲,梵音演最上之宗。」聽到這些莊嚴音樂的人,自然就生起對三寶的皈依心、恭敬心。所以說「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本經乃釋迦佛明確指示持名念佛的妙行。持名念佛而稱為妙行,有以下幾種原因:
1. 下手最易。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念「阿彌陀佛」四個字。
2. 普利三根。上根利智者念實相佛;中下根者持名念佛。甚至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懺悔,十念或一念,只要信願堅固,亦可往生。
3. 但持一句佛號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所以持名念佛稱為妙行,又稱為了生死的捷徑。
是故釋迦世尊要特別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令到念佛的人生起堅固的信心,深信阿彌陀佛的名字內含萬種功德。我們能夠帶業往生極樂,全因為這萬德洪名。
例如一張億萬元的支票,支票內含億萬個一元幣值。每一元都有它的功能。其實佛的功德何止萬種,只不過以萬代表無量數。如果我們誠心念佛的名號,即是念佛的無量功德。佛的功德便會進入我們的心內。若我們心內有煩惱,佛的功德便把我們的煩惱趕走。若我們心內有罪業,佛的功德便把我們的罪業滌除。若是愚痴心,佛的萬德洪名會帶給我們智慧。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就好像貧窮的人,獲得那張億萬元的支票一樣,立即解脫窮困。
現在釋迦世尊問舍利弗: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尊佛為何號稱為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譯曰無量。何者無量?一切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福無量、德無量、國土無量、人民無量、一切一切無量。有人曾問:若是人人都求生極樂,豈不是淨土有人滿之患?現在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的國土無量大,所以不會有人滿之患。現在先講光無量。
佛佛道同,實則每一尊佛的光明都遍照十方,所以每一尊佛都光明無量。但因願力的不同,所以應身佛的常光卻有分別。
常光即應身佛平常所發的光明,肉眼可以見到,亦稱身光,又名圓光。釋迦佛常光一丈,阿彌陀佛的常光卻遍照十方。
常光又不同放光。例如釋迦佛說法華經前,先放眉間白毫相光;正講楞嚴經之時,從胸卍字涌出寶光,普照十方微塵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中的第十二願云:「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得如所願,所以阿彌陀佛的應身常光遍照十方國土。所以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
既然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為何我們見不到佛光呢?只怪我們業障重。業障遮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見不到佛光。譬如太陽普照萬物,盲眼的人見不到太陽光,不能謂太陽無光。只不過是其眼睛有障礙,所以見不到太陽光。如果我們念佛,念至業障消除,就能見佛光。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法身無形相,所以無生滅。報身經多劫修成,以智為身,已經永斷生死,所以有始無終。是以法身同報身都是無量壽。這亦是佛佛道同,本無分別。但應身佛是隨機應現,其壽命是隨佛的本願與隨所應的機緣而分有長短。如釋迦佛應現於人壽一百歲的時代,其應身壽命亦應有一百歲。但是世尊觀到末法之兒孫福薄,所以願減壽二十年,把這二十年的福留給末法時代出家之兒孫,而且還把一分白毫相光的福留給我們。所以若有人發心出家,不需要擔心衣食住行。我們出家人是食佛的飯、穿佛的衣、住佛的屋。在家居士供養出家眾亦即是供養佛。就能夠於佛處得福。
釋迦世尊減壽二十年是隨自己的願,所以世尊於八十歲即涅槃。而且世尊觀到當時可度的眾生已經度盡;應該受記的眾生亦已為他們授記;未得度的眾生又已經為他們種下得度之緣。世尊觀到化緣已盡,住世無益,所以於八十歲涅槃。此則根據所度眾生的機緣而示現壽命的長短。所以十方應身佛的壽命長短並無一定。
阿彌陀佛因中修行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又第十五願云:「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因此兩願,阿彌陀佛的應身同國中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所以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
但有一點要請大家注意。無量有兩種:一種是不能夠用數字表達,是真無量。另一種屬於有量的無量,可以用數字表達。阿彌陀佛及其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是屬於有量的無量。因為無量、無邊、阿僧祇都是印度的十大數字單位的其中三個。我們以億為大數,印度以無量、無邊、阿僧祇為大數。
「劫」譯曰長時分。分小劫、中劫、大劫。由人壽最短十歲起,每一百年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止;然後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止。如是一增一減,合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文中所說的是大劫。「阿僧祇」譯作無央數。即阿彌陀佛及其人民壽命無央數大劫。所以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一生成佛,不需要待第二生。
既然阿彌陀佛的應身壽命屬有量的無量,阿彌陀佛終有一日涅槃。阿彌陀佛涅槃之後只有正法住世,無像法及末法。阿彌陀佛的正法滅盡後,觀音菩薩立即補上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觀音菩薩涅槃後,大勢至菩薩又補上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如果我們專念觀音菩薩或大勢至菩薩,亦可以發願生淨土。
既然阿彌陀佛的名號內含無量功德,為什麼釋迦世尊只述光無量、壽無量兩種功德呢?
光無量表示橫遍十方;壽無量表示常住不變。能夠橫遍十方而常住不變的就是法身。法身含藏無量功德。例如:無量的慈悲喜捨。所以無慈悲的人念佛後漸漸變得慈悲。法身含藏無量的智慧。所以愚痴的人念佛後會得智慧。法身壽無量。若果想長壽,最好念佛。法身有無量辯材、無量神通、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所以,只講光無量、壽無量,已經可以總括一切無量。
是以,一句阿彌陀佛,具有無量功德、無量力用。持念阿彌陀佛即持無量智慧、無量辯材、無量神通、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慈悲喜捨。以此無量功德回向往生極樂,又怎麼不會成功呢?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於持名念佛,就會深信不疑。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但自從成佛到現在只不過十劫,即阿彌陀佛現在還在說法。我們的娑婆又如何?釋迦佛已經入滅,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才出世。但彌勒佛出世後只開三個法會,即龍華三會之後又入滅。所以在娑婆世界想見佛聞法的確很困難。現在既然有彌陀住世,壽命無量,希望大家發願生極樂,見佛聞法,同佛壽命,依佛修証,一生可以成佛。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阿彌陀佛有無量數已經証得阿羅漢果的聲聞弟子和菩薩弟子。其數之多,不是用算術可以數出來。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謂極樂世界無二乘人,是否與彌陀經互相矛盾呢?其實彌陀經所說的是回小向大的聲聞人,跟往生論所說的定性聲聞不同。例如法華會上退席的五千人就是定性聲聞。他們根本不發大乘心。是故「往生論」與彌陀經並無矛盾。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十劫就能夠教化那麼多菩薩及羅漢,只有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亦表示求生淨土的人很多,所修的法門亦很容易。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跋致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種:
1. 菩提位不退
2. 菩提行不退
3. 菩提念不退。
1. 從初住至七住,破見思惑,永不退隨凡夫地,名為菩提位不退。
2. 能以大悲心廣度眾生,永不退墮二乘地,名為菩提行不退。是八住至十回向位的菩薩。
3. 斷無明,行於中道,念念流入如來果海,名菩提念不退。是証入初地以上的菩薩。
証入初地後,還有十一品無明未破。破盡此十一品無明即可成佛。當要破最後一品的時候,名為做等覺菩薩,又稱為「一生補處」。
何謂「一生補處」呢?四十二品無明之中已經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若破了此一品生相無明,就可以到十方世界有佛涅槃的國土,補上成佛。所以稱為一生補處,即候補佛位之意。例如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待阿彌陀佛涅槃,正法滅盡後就補上成佛。
極樂每一位眾生都是不退轉菩薩。只要繼續進修,破剩最後一品無明就是補處菩薩。所以經文謂「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若是與娑婆比較,娑婆的一生補處,就只有彌勒菩薩一人,更無第二人。
極樂世界既有這麼多的補處菩薩,要到甚麼時候才能成佛呢?其實虛空無邊,世界無量,需要的佛亦無量。所以極樂的一生補處菩薩會分發到十方世界應機成佛。
娑婆眾生分三類(類又稱為聚。即聚集的意思。):
1. 邪定聚。即五逆十惡,不信因果的眾生。
2. 正定聚。即已証入初住的菩薩。
3. 不定聚。指遇善修善,遇惡修惡的凡夫,隨因緣而造惡業或善業。就算是十信未修圓滿的菩薩,修行亦是有時進有時退、有時勤力、有時懶惰,所以同樣稱為不定聚。直至十信圓滿,証入初住的「位不退」才能夠有進無退,才可以稱為正定聚的眾生。
我們凡夫由開始發心修行,到証入初信,再繼續修,直至十信圓滿,若是有進無退,尚且要經歷一萬大劫。若是時進時退,就不知要歷多少大劫、經多少次的生死,才可以修到十信圓滿而証入初住的「位不退」,更遑論「行不退」和「念不退」。
但是一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只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親來迎接往生。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上品上生或是下品下生,花開見佛聞法之後,就成為不退轉菩薩。所以經文謂:「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過蓮花開的時間不同,上品上生的眾生,一生到極樂,立即花開見佛,立即聞佛說法悟無生忍。下品下生的五逆十惡眾生,就要在蓮花中滿十二大劫才開花。才可以聽到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為其講說實相法,及教其實相懺悔,使其罪業消除。罪業消除後,就立即發菩提心,成為不退轉菩薩。
淨土法門超勝的地方就是可以橫出三界的生死,帶業往生。往生之後圓証三不退,一生決定成佛。大乘經所講的佛土之中,只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才有此方便法門。若不是阿彌陀佛的徹底悲心和願力,不可能有此種功德成就。古德言:「諸經所讚,盡在彌陀。」非常有道理。
問:行菩薩道應以大悲救度眾生。度眾生就應留在五濁惡世。為什麼要求生淨土,只顧自己安樂而捨棄苦惱的眾生呢?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已經久修菩薩道,証得無生忍的不退轉菩薩。他們當然應該留在五濁惡世度眾生。
另外一種是未得無生忍,未証不退轉的凡夫菩薩。凡夫菩薩必須時常親近佛,直至忍力成就,才可以在五濁惡世度眾生。如果自己亦是被煩惱所綁,雖然你有大悲心,願意留在五濁惡世度眾生,但恐怕你未度眾生以前,已經被其他眾生度了你去。五濁惡世煩惱強,若無忍力,就會心隨境轉,為色聲所綁。自己墮落三惡道,自救都尚且不可能,又何能救眾生呢?
凡夫菩薩未得無生忍力而開大口謂度眾生,就像未讀過醫科而行醫一樣。証得無生忍才眾度生,就恰似醫科畢業的醫生行醫。
凡夫無實力。只有專念阿彌陀佛至一心不亂,命終決定得生極樂,見佛聞法,証得無生忍後,再回到娑婆,划著無生忍船,救苦海中的眾生。若是你真的是大悲心切,希望早日度眾生。那麼就更應精進念佛及修一切福德,回向上品上生。如是很快就能夠回到娑婆,任意自在的度眾生。不是只會口講度眾生,但心內一點方法也沒有。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釋迦佛講這一部經的時候,鋪排得非常之妙。先講有莊嚴的極樂世界,引發我們的仰慕心。再講佛號的功德,引發我們念佛的信心。又再講述生到極樂的好處,引發我們欲想往生極樂的決心。然後在此段文開始教我們發願。
願的力量不可思議。若信願力堅固,臨終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可以往生。若無信願──不信有極樂世界,不願意往生──就算你把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亦不會生到極樂。修淨土法門的人不可不知。
澫益大師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極樂世界蓮分九品,是依念佛人功夫的深淺而定。
上品往生的都是大乘根性的眾生;中品是回小向大的二乘人。下品是極惡的人,臨終回心向善,稱念佛的名號,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由此我們可以見到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多麼大,度眾生的悲心多麼懇切。最罪大惡極的人莫如具足五逆十惡的眾生。五逆就是:出佛身血、弒阿羅漢、弒父、弒母、破和合僧。十惡就是:殺、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瞋、痴。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十念都可以帶業往生。
唐朝有一位張善和,一生以宰牛為業。臨終時業報現前,見到無數的牛隻走來要他填命。張善和非常驚恐,叫他妻子快去請和尚來救他。和尚來到就對他說:「你一生殺業太重,最好快點念佛求生極樂。」張善和聞後立即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口氣後說:「牛隻不見了。」立即叫妻子點香。他一手拿香,不停念佛。不久他說:「阿彌陀佛來迎我!」語畢,含笑而往生。
具足五逆十惡的人,臨終發願生淨土,只不過十念,亦可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而往生。我們看一看自己,罪不至於具足五逆十惡,念佛亦何只十念。為什麼時常有人表示對往生無信心呢?
求生淨土不外三個條件,亦稱為淨土三資糧。就是信、願、行。信有西方極樂淨土,信而後發願往生。發了願後就要立即實行。最簡單的實行方式莫如持名念佛。所謂持名念佛亦即是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將佛的無量功德轉化為我的功德,然後再將功德回向發願生淨土。命終時,就能夠成功往生。阿彌陀佛是永遠的垂手接引,只是我們肯不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呢?
再顯淺一點說,所謂信願行就等於一張船票。要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必須以信願行為船票。亦可以說,有了信願行這張船票,你一定可以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請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最重要就是要有堅定的願力。
既然臨終十念或一念都可以往生,可否等到臨命終才念佛?
若作如是思惟,一定大錯特錯。臨命終的時候,眾苦逼迫,神智不清,根本不能念佛。張善和雖然今生業重,但前生必定種下不少的善根,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而且神志清醒的念佛,亦必定是善根的力量。加上信願兩種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所以感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他,能夠帶業往生。我們不知自己臨命終的時候能否清醒念佛,最好都是老老實實及早念佛。
何謂臨終十念呢?十念者,口中不停念「南無阿彌陀佛」,念足一口氣是為一念。再換氣,再念足一口氣是為第二念。念夠十口氣就是十念。絕不是念十聲。是至誠懇切的一口氣接一口氣,念足十口氣,中間不可以斷。如是,能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羅漢、菩薩,只可以稱為善人。只有補處佛位的等覺菩薩方堪稱為上善人。我們藉著願力生到淨土之後,能夠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一齊修行,是多麼的稱心如意。
問:我現在還年青,況且事情多,可否等到老年退休才念佛呢?
答: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朝朝暮暮營生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應該趁未老未病之時,於工作之餘,有一分鍾就念一分鍾佛;得一個小時空閑就念一個小時。何況念佛是最好的減壓方法。有小孩子的家庭,做父母的可以跟他們閒談的時候講下極樂世界的景像,讓他們想像一下極樂世界。每晚臨睡前與小孩子一齊念佛十分鐘,不但培養他們的善根,亦培植其福德,令他們終身受用無窮。這是你給他們最好的財富,他們將來一定很感激你。當他們長大後,遇到挫折時,知道有佛菩薩可以幫忙,就不會覺得絕望,不會動不動就自殺。
善導大師說得好:「假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常念阿彌陀佛。」及時修行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才是有智慧。因為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人命很脆弱。我們應該時刻記著「無常」兩個字。古德言:「一朝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無常到來,你一切的錢財、事業,所有的恩恩愛愛都帶不走。只有你念佛的功德、持戒的功德,與及你平時所修的種種福德可以帶得走。如果你未有發願生淨土,你那只可以隨業受報,輪迴生死。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發了生淨土之願後,就要依願起行。有願無行等於未發願。如何實行呢?下文講得很清楚。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何謂善根?菩提心就是善根;是成佛的親因。菩提心只能夠從三寶中培植。布施、持戒、禪定名為福德,是成佛的助緣。
淨土法門屬於大乘,所以非常重視發菩提心。九品往生的眾生中,上三品屬於已發菩提心的大乘根機。中三品屬於回小向大的二乘人。若二乘人不發菩提心,善根小,不能生淨土。就算是下下品五逆十惡的眾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都會教他們發菩提心。
不貪、不瞋、不痴,亦是善根。現在很流行講環保,不貪、不瞋、不痴是屬於心靈的環保。社會上如果少了貪的風氣,一定減少傷天害理的事;少了瞋就會減少仇恨;少了痴就一定少怨氣,心靈就得到環保。
布施、持戒、禪定屬於修福。布施有多種:有贈醫施藥、有跑去戰亂的地方救人。我們香港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幾個月前的沙士疫症。前線的醫護人員,甚至清潔工人,都以一種忘我的精神照顧病人,他們其實在布施無畏予全香港人。這種布施的福很大。香港亦有人幫貧病交迫的老人修理輪椅及電器,亦有人在節日出錢出力買玩具送到孤兒院;有人損錢到各種慈善機構,亦有人損血。簡單的說一句,見到善事而自己有能力的就去參予,就是修布施。我們布施的時候不應該分種族、宗教。如果有所分別,就失去慈悲心。至於持戒和禪定,各位可以參考我以前講的六波羅密。
除了修福,我們亦要懂得惜福。惜福比修福更重要。成年人要惜福,小朋友更加要惜福。每個人一生的福報是有限量的。如果自小就奢侈浪費,即是自小就開始損自己的福。當自己的福損到盡就變成無福。無福就真是苦。看現在的人多麼浪費,如果我們稍為節儉,然後把有剩餘的金錢捐給貧病的人,這樣,我們不但惜福,還增福。我們的口舌更加要修福。說話不要講到太盡,不要咄咄逼人,應要留有餘地,為人敦厚,福亦得。
此一段文中,釋迦佛明確的指示予發了願的人,以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為正行。又在下文指示出命終時心不顛倒,才能夠成功往生淨土。可以說是本經的心要。
但是,這一段文又帶出另外一個問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謂「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否女人與有殘疾的人不能夠生淨土呢?如果是,為何文中有「善女人」一語呢?
所有生到極樂的眾生都是具有三十二相的男子身。所以女人生到極樂立即轉化為男身。身有殘缺的人亦立即轉為圓滿具足三十二相。往生論所指的,乃極樂無女人和身有殘疾的人,並不是說女人及有殘疾的人不能發願生淨土。
金剛經以善男子表定,以善女人表慧。彌陀經就以無論一切出家在家、貴賤、老少、甚至是五逆十惡的人,只要一聽聞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立即生起信心,必定是多劫善根成熟,所以名叫善男子善女人。若無善根,根本就不會聽聞有阿彌陀佛,更遑論信受念佛,求生淨土。
「執」即堅固不移,專一不變。此處不是解作執著。「持」是憶念不忘。若是今日念阿彌陀佛,明日念藥師如來,雖然都屬持名,惟是不名「執持名號」。因其非堅固不移的受持一尊名號。
「執持名號」的目的為何?是希望達至一心不亂。一心即功用純熟,打成一片。不亂即不被妄想所亂;亦即是正定,亦名念佛三昧。
「執持名號」分事相上持名及理相上持名。
有能有所名叫事持。以心為能念,佛號為所念。心念口亦念,心口相應,一心一意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字字念得清楚分明。如果念到糊糊塗塗,即是打妄想,不是心口相應。怎樣可以心口相應呢?佛號從心起,由口念出,再由耳朵收回入心。所以我們念佛時要攝耳細聽口中的佛號,心就自自然然起相應。念到念念無間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並無他念。心不離佛,佛亦不離心。此時,內不被煩惱所亂,外不被五欲六塵的境所亂,名事一心不亂。
因事而達理。了知能念的是自己的心,所念的佛亦不離自己的心。心即佛、佛即心。無能念無所念,能所雙亡,此即無念。但若住於無念亦屬有念,不是真無念。不住於有、亦不落於空,有無俱遣,才是真無念,透過有無二關就是中道實相,就是菩提。故名實相念佛,又稱為理持。
問:甚麼是「無念而念,念即無念?」
答:所謂「無念」,即無一切有念無念。「而念」,即無念的時候就是念菩提。所謂「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念時恰恰無。」此乃由事持而達理持,是念佛的最高境界。念佛到了這個階段,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証,屬理一心不亂。是故念佛亦能開悟。古人說得好:「一句阿彌陀,無上甚深禪。」
許多修淨土的人,不願在執持名號上老老實實的念佛,但是就對人說自己是「無念而念。」他若不是對「無念而念」無知,就是懶惰。不願意老老實實念佛,等到無常到來時,就手忙腳亂。
理持猶如禪宗的參禪。參禪至能所雙亡,就如淨土的念實相佛。虛雲老和尚云:「禪,即淨中的禪。淨,即禪中的淨。禪與淨本來相輔而行。」又言:「念佛要如細水長流,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心境一如,就是參禪。」所以我們學佛,不應分宗派。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佛親口所說,只是對機不同。大家應該各自根據自己的根性而修,不應互相排斥,造譭謗佛法的罪。
我們初念佛時是從有念而念入手。這個有念,不但有佛念,亦有妄念。妄念與佛念整天在交戰。越念越多妄想。有人因此而退心,不再念佛,那就很可惜。
我們多生多世以來已經習慣了打妄想,習慣成自然,所以不覺得自己有妄想。到了開始念佛時才發覺妄想的存在。若是你不念佛,不會覺得自己有妄想。這個覺得自己有妄想的「覺」是一種進步。所以不要因為覺得自己有很多妄想就驚。無始劫以來我們那有一秒不打妄想?日間打妄想,晚上睡著了亦有夢的妄想。相對於念佛而言,我們打妄想的功夫的確是非常純熟,念佛就非常之生硬。我們一定要將「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念到轉生為熟,以淨念代替妄念。轉生為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多念。
妄想起的時候要怎樣對付它呢?
首先要明白甚麼是妄。妄即虛假不實。妄想本來無,因境而有。例如你讀了一些詩情畫意的文章,就生起詩情畫意的妄想。你讀了邪惡的文章,就生起邪惡的妄想。所以妄想本來空,它不是實在有,只是因境而有。既然妄想不真實,妄想起時不需要害怕。這個「害怕」亦是妄想。亦不需要想辦法對付妄想,以免無端端又多了個妄想。
妄想起時莫理它,隨它去。自己提起一句佛號,綿綿密密的一直念落去。妄想見你不理它,覺得沒有意思,就會自動離開。聽到某些不如意的事,心內當然難過。難過亦是妄想。隨它去。自己繼續念佛。不一會,這個難過的妄想就消失,人亦振作起來。別人罵我、譏諷我,隨它去。別人讚我亦是隨它去。
最初念佛之時,要時時自己提起佛號才記得念。稍為分心,佛號即時忘失,妄想立即又起。一覺得有妄想立即又再提起佛號。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意思謂不怕妄念起,只怕發覺得遲,自己就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妄想走,越走越遠,終於走到三惡道去。若妄想起時發覺得早,立即用佛號掃走它,這樣就不會被妄想牽著你走。久而久之,佛號念得純熟,不需要提,心內都會自自然然的念,叫做不念而自念。這時是有了一點進步。雖然是不念而自念,但是仍然有「我」念佛,未到無我念佛。有我就有我貪、我瞋、我痴。所以仍然會被貪瞋痴的妄想所亂,只不過多了一點點的定力,用功時覺得比較順,貪瞋痴起的時候,亦容易用佛號把它們壓下去。這情況就好像用石頭把草壓著,草雖然暫時不能夠生長,但草的根仍然埋在泥土裡。如果把大石移開,草又會立即生長起來。所以用功到了這階段,千萬不要起憍慢,以為念少一兩天不打緊。我們要緊記,自己煩惱未斷,只要稍為鬆懈,就會退到原來的地方。
我們從不念而自念繼續精進用功,念念無間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無其他念。念到內不被貪瞋痴煩惱所亂,外不被五欲六塵之境所亂,得事一心不亂。
再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迴光返照,照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了不可得。心佛一體,能所雙亡,念即無念,無念而念,親見自性法身佛,得理一心不亂。
是以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下根及中根從有念而念開始。上根如文殊普賢,當然念實相佛。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亦是念實相佛。所以不應言念佛法門是無知識的人才去修。其實念佛法門最能夠利益上中下三根。所以十方佛出廣長舌,稱讚此一部「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乃釋迦佛教導我們刻期求証一心不亂。七日七夜的念佛不斷,必定能夠証得一心不亂,在生死大事上就有把握,若不刻期求証,就一定不會有一個勇猛心。念佛堂的打佛七就是刻期求証。如果有佛七,大家最好能夠參加。不過不要與人交談及攀緣。這都是打閒岔,失去了參加佛七的意義。
一九三三年春天,福建功德林的居士發起佛七。第三日,虛雲老和尚途經功德林時,剛好佛七止靜。大家一聽到老和尚駕臨,大半人都離座頂禮迎接。老和尚大喝一聲說:「你們學佛那麼多年,今日這個嚴肅的佛七道場都給你們倒插法幢了。佛法門中,無論是禪是淨,貴在六根門頭用功。彌陀經說一日甚至七日都一心不亂,那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來迎接往生。現在你們能不能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怎樣會聽到老僧到來。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險,真是可憐。」
大眾給老和尚教訓了一頓,不知怎樣是好。到佛七開靜時,老和尚與大眾入佛殿禮佛,接著向大眾開示說:「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念佛,就算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世間法尚且要專心,更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今次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居士算是見著佛。你們叩頭迎接我的,又究竟接到甚麼呢?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光陰,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豈不是我成為你們的魔?佛法無上,貴在用心。」說完,老和尚頭也不回的揖別而去。
這個佛七經過虛雲老和尚開示之後,所剩下的四日的確很如法。其中一位陳大蓮居士在第六日念佛時,看見地上現出黃金色,很是高興。結七後立即跑去請老和尚開示。老和尚言:「這是心達清境的表現。切戒生貪念,應該繼續一心精進念佛,自然就會到家,不能夠有其他的希求。」
澫益大師認為,上根的眾生若一日的精進勇猛念佛,已經可以得到一心不亂。下根若七日才得一心不亂。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才得一心不亂者,屬於中根的眾生。
問:七日得一心不亂是指平時或是臨終之時?答案是平時。
問:七日得一心不亂之後,如果再造業,還可往生否?
答:其實得事一心不亂,已經不會被煩惱和六塵之境所亂,所以不會再造業。
問:我已經參加了多次的佛七,但還未念到一心不亂,究竟我出了甚麼問題呢?
答:求生極樂最重要是發願。促成我們發願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了生死的決心。如果我們不想再有生老病死苦,不想再有愛別離苦,那麼我們一定要出離三界的生死,才可以解脫一切世間的苦。但是多生多世以來的業力牽纏著我們,不讓我們出三界的生死輪迴。唯一辦法就是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極樂。往生極樂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發願命終之後生淨土。能夠推動我們至誠發願的,就是懇切的了生死的心。如果你了生死的心不夠懇切,你雖然參加打佛七,但亦同時打閒岔。所念的不是阿彌陀佛,而是五欲六塵,人我是非。佛七對於你,只不過是社交活動的一種。若是你想今生了生死,自然會分秒必爭的念佛,無暇跟人打閒岔,無暇講是講非。只要你精進,一個七不成功,打第二個七。第二個七不成功,打第三個七。終有一日得到一心不亂。
念佛的時候最重要是順其自然的念。口念時耳朵要聽得清清潔楚,佛號自然流入心裡。即是佛號由心而起,從口出,再由耳入心。所以初學念佛的人最好出聲念。若果環境不許可,可以金剛念。即只見咀唇動而不發出聲音。因為初發心念佛的人心力弱,必須藉口的動作帶動念佛,或藉聲音幫助攝心。所以初發心念佛的人最好出聲念。多參加念佛法會亦是一種出聲念佛的好辦法。等到念佛的心力強時才開始學習靜坐默念。如果默念時發覺仍然很散亂,就應該立即出聲念,以幫助攝心。若果妄想多到令你心浮氣燥,可以先行拜佛或拜梁皇懺。因為妄想跟我們過去的罪業有很大關連。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裡教我們懺悔業障。懺罪最好是拜佛。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佛後,心境會寧靜得多。這個時候再繼續念佛,會比較容易攝心。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一定要在不騷擾家人的情況下念佛。若果因為自己念佛而引致家人起瞋心,甚至對佛教起反感,即是無意中將家內人引到三惡道去。所以在家修行要小心留意。
念佛是最吉祥的。任何時間,只要你有空就可以念。任何有人念佛的地方都是吉祥地。所以不但在佛殿可以念,在家內的客廳、廚房都可以念。主婦可以一邊打掃一邊念;或者一邊燒飯一邊念。在車上可以念、行路亦可以念。但是在廁間或是睡眠時只可以默念,出聲念則不恭敬。但是不可以不念。因為念佛要念念無間斷,若有一念不念佛就會打妄想,所以惟有默念。惟一例外是產婦生孩子時,因為痛苦及危急,可以出聲念。最好旁邊的人與她一起念,可以減輕其痛苦。
印光大師云:「念佛無秘訣,只在至誠恭敬。有一分誠敬就有一分感應,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感應。」
念佛會遇到甚麼境界呢?雖然修行人不應著任何境界,但可以藉境驗心。第一,念佛人最初的境界是在夢中可以念佛。第二,一覺醒來,將醒與未醒之間的第一個念就是佛號。表示念佛的善根增長,但還未得力。第三,在病中可以念佛,忘記了自己的病苦。第四,當煩惱起時,能夠以佛號克服煩惱。
為何克服病苦不及克服煩惱呢?因為病是身的苦,煩惱乃心的苦。萬病皆由煩惱起。所以克服煩惱比克服病苦更難。若能克服煩惱,就算有病亦不覺得苦。到臨命終時,因為不起煩惱,自然就能夠正念往生極樂。
無論你念佛亦好,不念佛亦好,甚至風花雪月亦好,日子都是一天一天的過。若是念佛求生淨土,就可以橫出三界,不再於五濁惡世受苦。否則輪迴有你份,生死有你份。無量壽經云:「在娑婆五濁惡世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修行一日,等於在極樂淨土修行一百年。」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念佛,增長自己的善根和福德呢?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何謂臨命終時?將要去世與未去世之間,壽命將要盡,就是臨命終時。
人臨命終時,一生所作的善惡,俱時頓現。作善現人天善境界,作惡現三惡道的惡境界。念佛至一心不亂的人,於清淨心中,見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迎接往生。旁邊的人未必見到,但可能見到光,聞到花香味,甚至可能聽到悅耳的音樂。
念佛至一心不亂的人,不但在清淨心中見到佛菩薩,甚至預知時至。甚麼叫預知時至?知道自己就快往生,於是沐浴更衣,念佛而逝。但是我要強調一點,能否預知時至,絕到不重要。最重要是心不顛倒。大家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我曾經聽過一個好大的笑話:有一位病得很重的居士,醫生斷定他還有兩三日壽命。其他人聽到就到處對人說這位居士預知時至。在清淨心中預知時至屬於智慧。在重病之中被醫生斷定只有兩三日壽命屬於業。兩者絕不可以混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所謂「是人終時」指此人已經去世。今世的念一盡即是死亡。但死亡之後不是甚麼也沒有。今世念一盡,來世第一念立即起。如果是善念就生天或人之中,如果是惡念就生三惡道。心不顛倒就是指來世第一念仍然是念佛,仍然是求生淨土的願。例如一個善根厚的人,早上醒來的時候,雖然還未完全清醒,但是第一念就已經是念佛。所以一心不亂是指今生。今世念盡就死亡。來世第一念是佛、是願生淨土就是心不顛倒,就立即蒙佛接引往生。所以一心不亂在前,心不顛倒在後。心不顛倒,實實在在是指來世第一念仍然是正念。即是說,願生極樂的念在命終之時都能夠保持不變,就叫心不顛倒,就叫正念,當然就能夠往生淨土。如果命終之時忘失正念,不願意生淨土,就是心顛倒,當然就不能夠生淨土。所以心不顛倒完全是願力的問題。願力夠堅定,內心一定不會顛倒。所以我們每次念佛、誦經或是拜佛之後,都要回向發願生淨土,以加強自己的願力。如果你無求生淨土的願,任你念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都不能夠生淨土。一個人如果命終時心不顛倒,當他於這個娑婆捨壽的一刻,亦正正就是生到極樂之時,不會經過中陰身的。甚麼是中陰身呢?
中陰又名中有。「有」即是有生死果報。陰即是五陰,又叫五蘊。人死之後未投生以前所受的身名中陰身。形狀好像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子,在黑暗中非常之徬徨憂慮,希望早日投生。中陰身每七日就有一番生死。在第一個七日,若過去善業成熟就立即生善處,若惡業成熟便立即生惡道。若是善惡業還未成熟,中陰身七日即死而再生,再續第二個七日。如是七日一期,在第七期之後一定會投生於一個地方。如果我們在七七日之內為其念佛,回向他們早日發願生極樂,亦有助於他們。但是極惡或是極善的人,死後亦是不經中陰身而立即入地獄或立即生天上。
是否過了七七日就不需念佛回向給先人呢?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佛或誦經回向予先人。若是已經往生淨土,你為他念佛可以令其品位增高。若是已經生天上或人間,念佛的功德可以增加其福報。若他在三惡道,念佛的功德可以令其早日脫離惡道。
有些人命終之時聽到妻子兒女的哭泣聲,起了一念不捨的心。因為此一念的不捨得,使其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不願意生到極樂,就叫心顛倒。因為這一念的顛倒,使他在這個世界上繼續流轉生死,六道輪迴無有了期。所以心不顛倒並不是甚麼高難度的修為,只不過是求生極樂世界的願不退。
是故千萬別對臨命終的人哭哭啼啼。甚至他死後八小時之內亦不可以對著他放聲大哭。雖然醫學上謂其已經死亡,但八小時之內,其阿賴耶識可能還未離開身體。若阿賴耶識還在,他仍然會聽到哭聲而生起不捨得的心。不但八小時之內別對他哭,亦不要移動其身體。因為人死時猶如風刀解體,很痛苦。就算你用手指輕輕按他一下,他都痛到不得了。只不過有口不能言。移動他的身體,即加痛苦於其身上,會引起他的瞋心。一念瞋心起,立即引了他去三惡道。
若是平時念佛得一心不亂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手執蓮花台親來安慰接引。若是他命終時心不顛倒,就立即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花之中,身相光明,有三十二相,壽命無量,無有老病死。有神足通,可以往來十萬億佛國土,供養十萬億佛,修福修慧。所以念佛人不應該害怕死亡。死亡只不過是捨棄這個臭皮囊而換上一個清淨光明的身體。猶如我們捨棄又舊又污穢的衣服,換上一件名貴的衣裳一樣。
唐朝有一位道昂法師,出家後為了弘法利生,一心研究大乘經典,但自己則立志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貞觀七年,他六十九歲時預知時至,知道自己在八月就會往生。於是廣邀有緣之人,於八月初來寺院跟他們告別。到了八月初,大眾齊集。道昂法師先為大眾傳授菩薩戒。後,大眾聽到天樂,道昂法師言:「有天人來迎接我。但天仍在六道輪迴之內,仍未離生死,非我所願意去的地方。我只願往生極樂淨土。」言訖,天樂及天人即時滅去。卻見香花及天樂由西方飛湧過來。道昂法師說:「大家保重,現在佛菩薩來迎接我往生。」
道昂法師見到天人來迎生天都不為所動,就是心不顛倒的好例子。
唐朝懷玉大師,一生嚴持戒律,每日念佛號五萬句。天寶元年六月九日,見西方聖眾手執銀台來迎接往生。懷玉大師言:「我一生念佛,誓要上品金台才往生。」言訖,西方聖眾立即隱去。
如果我們有讀「觀無量壽佛經」,便知道阿彌陀佛是用金台來迎接上品往生的人。
自此以後,懷玉大師更加精進念佛。過了一段日子,阿彌陀佛手執金剛台來迎接他。當時虛空放大光明,懷玉大師含笑往生。
明朝時代,杭州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十七歲少年。他的鄰居是一位老婆婆。她每日必定念佛幾千句。少年好奇,問老婆婆為何每日要念佛幾千句。老婆婆謂她的丈夫生前每日都念佛,臨終時無病無痛,向大家一拱手就命終。所以她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於是決定每日念幾千句佛號為功課。功課未完不休息。少年聽後亦決心念佛求生淨土,並且於書桌上貼著「生死事大」四個字來警惕自己。到了三十二歲,因緣成就的時候即出家。他就是蓮宗的第八位祖師,蓮池大師。
有一年,地方發生旱災,居民請蓮池大師祈雨。蓮池大師說:「我只懂念佛,其他甚麼都不懂。」居民不相信,懇請他祈雨。蓮池大師拿著小木魚,繞著田基,邊行邊念佛。頃間落下大雨。居民高興萬分。大家出錢建了一座寺院供養大師。蓮池大師又建一放生池,寫了一篇「戒殺放生文」。萬曆四十年六月,他向各人告別,說自己將要往另一地方。七月初一,他告知各人:「明日我要走了。」到了第二日,其弟兄趕來送行。見他於方丈室內,面向西方,閉目打坐。大家不敢出聲。忽然間,蓮池大師張開眼睛,對他們說:「大眾老實念佛,切莫整古弄怪,壞我規矩。」言畢,大聲念佛往生。
由以上的幾則公案,可知心不顛倒乃往生淨土的關鍵。既然心不顛倒是往生的關鍵,我們最好能夠組織助念團,為臨終的人助念,幫助他們正念往生極樂。助念團人數越多越好,因為可以輪流念佛,令佛號相續不斷。惟是我們先要知道病人平時是念佛或是念觀音菩薩。如果是念佛,他習慣念阿彌陀佛四字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都應該預先弄清楚。到助念的時候,病人雖然口不能言,但心裡起共嗚,可以跟著默念。這樣才叫助念──幫助臨終的人生起正念,幫助他往生。所以助念的人,功德無量。
若是不弄清楚病人平時念誦的習慣,到助念的時候,病人不但心裡起不到共嗚,反而生起煩惱,苦上加苦。
我們在健康的時候,應該預早告知親友或同修,自己是念佛還是念觀音菩薩,免至忽然病苦到來,口不能言,任人擺佈。但是,最實際都是靠自己平時用功。
助念的聲音不應帶有悲哀,以免影響臨終人的心情,使生起不捨得的心。最好不用引磬及小木魚。因為它們的聲音尖銳,刺激神經,反而令病人心神不寧。清唱助念已經非常足夠。命終之後八小時內莫移動他,仍然為其念佛。因為八小時之內,阿賴耶識可能還未離開身體,他還可以聽到念佛的聲音。
我們不但於命終時不可以心顛倒,就算平時亦要時時刻刻不讓自己的心顛倒。
有一位已經逝世的老修行,他年青的時候很精進,而且為佛教貢獻良多。可惜到了晚年,他迷上電視,不再念佛。由早到晚都要看電視。若勸他不要看,他就哭起來。這是生前已經心顛倒的一個例子。我講出這個例子,一則提醒我自己,二則亦提醒各位。莫以為臨終前的一口氣才是生死關頭,其實眼前的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是生死關頭。所以我們每一秒、每一剎那都要保持正念,有空就要念佛。若是臨命終才念佛,發願求生極樂,恐怕到時手忙腳亂,六神無主,佛號都忘記了。再加上親友哭哭啼啼,心就顛倒。
問:臨終所見的佛,會否是魔呢?
答:如果參禪的人不求見佛而佛現前,決定是魔。修淨土的人求佛接引而佛現前,因果相應,決定不是魔。何況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九個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所以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臨終見阿彌陀佛,乃阿彌陀佛自己許落的願,所以一定不是魔。
証得一心不亂的人,平時在清淨心中,亦會見到阿彌陀佛,不一定臨終才見到。蓮宗初祖,盧山慧遠大師,一生之中共見佛三次。不過,我們在未証得一心不亂之前,就算見到佛也莫太歡喜。因為這尊佛可能為魔所化成,因為魔亦可以化成三十二相的佛身,如果生歡喜心就會著魔。怎樣可以驗證是佛是魔呢?應該繼續念佛。如果越念這尊佛越現得清楚,甚至放光,向你說法,這一尊是佛。如果你繼續念佛時,他便顫動,並且漸漸變得模糊不清,最後甚至消失掉。這是魔。因為魔怕佛。你念佛他就驚恐起來走了去。如果我們真的見到佛,不要隨便對人說,只可以告知自己師父或是善知識。例如慧遠大師雖然三次見到佛,但直至臨命終時才說出來。
要達到命終時心不顛倒,平時就要加強自己的信願。要增強自己的信願就必定先要對極樂世界有深切的認識。故不可以不讀淨土三經。就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及「佛說阿彌陀經。」你明白了淨土法門,對求生淨土便不會存有疑惑,亦不會起邪見。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人臨命終時,一生所作善惡一時現前。八識田中的習氣俱時湧現。這時心亂徬徨,最難作主,名叫生死關頭。莫謂臨命終時難作主,就算平時我們在夢中亦難作主。釋迦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所以再次苦口婆心,勸我們發願,由願而起行。即念佛至一心不亂,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聖眾現前,安慰引導,沒有臨終心慌意亂之苦,可以心不顛倒的自在往生。無始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一時了脫,這是何等的大利益。釋迦佛親眼見到這個利益,「故說此言」,所以要講出以下幾句說話:「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整部彌陀經以信、願、行為三大綱要。信及行在前文已詳盡說出。彌陀經講到這裡,釋迦佛第二次勸眾生發願往生極樂。怎樣發願呢?
課誦本裡面有很多發願往生淨土的回向偈,其中一首我最喜歡的發願文就是: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洒吾頭 勢至金台按我足
一剎那間離五濁 屈伸臂頃到蓮池
蓮花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有一次,我在香港大嶼山遇到一位病的老比丘尼,教她背這首偈,她總是背不成。後來教她只背頭兩句:「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她很快便背熟,而且很歡喜。若我們教老人家發願回向,只教頭兩句亦可以。其實全個回向偈最重要的亦是頭兩句。
將一切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是為從願起行,由行得力,增長你的願力。不但念佛回向,誦經、拜佛、聽經、拜懺、受戒,與及任何利益眾生的善事亦可以回向發願生極樂。所謂回向,即是回自己的功德,歸向極樂。
既然有願就一定生到淨土,那麼為何念佛的人多,生淨土的人少呢?又為何仍然有那麼多人對往生淨土無信心呢?因為所發的願不夠懇切,不夠堅定。口講求生淨土,但心裡就不捨得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愛著五欲,猶如口渴的人愛飲水一樣。甚至到臨終的一刻,都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渴望能夠繼續生存於這個世界,享受五欲。就因為這一點愛,稱為渴愛煩惱。渴愛煩惱令我們希望繼續再生存下去,但是要換上另外一個身份。是何身份?臨終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因為他完全受業力的支配,不由你的主觀意志控制。由業力支配你以人身、或以天身、或阿修羅身、或地獄身、或餓鬼身、或以畜生身重新開始生存,是故有六道輪迴。只是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今世是人,下一生亦是人。今世享受五欲,下一生再繼續享受,甘於被五欲六塵牽著受輪迴,生死循環不息。其實當我們命終的時候,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一切的恩恩愛愛已經非我們所有,你就算不捨得都要捨。
如果我們念佛的心不夠懇切,求生極樂的願力微弱,就算我們念佛,只不過種下一些飄渺的善根。這些飄渺的善根,又焉能感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呢?只有智者才會相信淨土法門,只有智者才肯放下娑婆虛假的五欲六塵而求生淨土。在淨土修行,直至成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由這一段文開始,蕅益大師判為流通分。「流」即流傳萬世;「通」即通達十方。
本經既然是釋迦佛徹底悲心,無問而自說,那麼誰最適合流通此不可思議法門?令十方眾生都能橫截生死,帶業往生極樂,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言其易,乃因為人人容易念誦受持,故任何人都可流通本經。言其難,乃因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體就是法界,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是以十方佛出廣長舌流通本經。
梵文本的彌陀經原文有十方佛。玄奘法師所譯的彌陀經亦保留十方佛。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及下。鳩摩羅什法師去煩就簡,略去其中四方,以六方佛代表十方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甚麼叫做不可思議?不可以用第六識心去思惟分別,名為不可思。不可以用口去議論,名為不可議。不可思議功德就是無漏功德。
一如釋迦佛於彌陀法會上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利益,「東方亦有阿鞞佛」。東方是一切方位之首,所以先說東方。梵語阿鞞,中文譯曰不動。佛不為無明煩惱所動,故名阿鞞佛。
「須彌相佛」。梵語須彌,中文譯曰妙高。佛的相好不可思議是為妙。佛最尊最上是為高。故稱須彌相佛。
「大須彌佛」。須彌山是眾山之王,比喻佛為大法之王。
「須彌光佛」。光表智慧。佛的智慧最高最妙,故稱為須彌光佛。
「妙音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中國人聽到的是中文,英國人聽到的是英文。又,佛音不可思議,佛說法時,大乘眾生所聽到的是大乘法,小乘人所聽到的是小乘法,各有所証,自在成就,所以稱為妙音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印度有一條很長的河流叫恆河,沙粒很幼細。若以一粒沙代表一尊佛,東方有如恆河沙那麼多的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佛的應化身分劣應身及勝應身。劣應身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遮蓋整個面,勝應身佛的舌頭伸出來,則可以遮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稱為廣長舌相。凡夫若連續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到鼻尖。廣長舌相乃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表示佛多生多劫以來不打妄語。此乃依事相而言。若依理相來說,佛法音所到之處,就是其舌根所蓋覆的地方。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經的經題應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共十六個字。因為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為「佛說阿彌陀經」。不但適合中國人好略的根性,亦非常配合本經持名念佛的宗旨。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日月燈佛」。用日、月、和燈,比喻佛的光明無時無處不照。
「名聞光佛」。佛名聞遍十方。佛智慧光明亦照十方。
「大燄肩佛」。燄表智慧,肩表荷擔。佛以大智慧荷擔一切眾生出生死成佛道。故稱大燄肩佛。
「須彌燈佛」。解釋與須彌光佛同。
「無量精進佛」。佛在因位之中,精進無量而成就佛果,故稱無量精進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的意思與東方相同,所以不再解釋。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這一尊佛與阿彌陀佛雖然同一名號,亦同時在西方,但並不是同一尊佛。這尊佛壽命無量,所以稱為無量壽佛。
「無量相佛」。佛身相好無量,因此而得名。
「無量幢佛」。我們在寺院的大雄寶殿內,見到一支一支豎起如一塊布的叫幡;圓桶形的叫幢。幢即法幢,有摧邪顯正的意思。佛演說無量法門,摧破一切邪魔外道,建立正法,故名無量幢佛。
「大光佛」。佛証一切種智,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故名大光佛。
「大明佛」。佛以三明度眾生──天眼明、宿命明和漏盡明。
「寶相佛」。佛的相好由福德之寶而成。故稱寶相佛。
「淨光佛」。佛已斷盡一切煩惱,其智慧光明最極清淨,故得此名。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燄肩佛」。燄表智慧,肩表荷擔。佛有智慧,能荷擔度眾生的責任,故稱燄肩佛。
「最勝音佛」。佛音具足不可思議力用,九法界眾生所不能及。故稱最勝音佛。
「難沮佛」。沮即破壞的意思。佛所証的乃究竟堅固之理,法身常住不壞,故稱難沮佛。
「日生佛」。日照萬物,使萬物生長。佛是眾生的老師,能令眾生智慧增長。
「網明佛」。佛的智慧光明,縱橫交絡,映徹無量,猶如寶珠網一樣,所以稱為網明佛。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千多年前,釋迦佛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下方和上方都有無量的世界。但古時的人認為這個地球是不會轉動的。地下面和天空上面怎麼會另有世界,而且還是有恆河沙數的無量世界。現在科學越發達,越証明佛所說的都是真實。亦証明佛經所講宇宙的一切事物,正正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要追尋的答案。
「師子佛」。証道歌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心膽裂。」獅子為獸中之王,大吼一聲,所有野獸都心膽震裂。表示佛為法中之王,佛一說法,天魔外道都會驚恐,所以稱為師子佛。
「名聞佛」。表示佛的大名普聞於十方。
「名光佛」。佛的名號如光明一樣普遍十方。
「達磨佛」。梵語達磨,中文譯曰法。佛能善說一切法,所以稱為達磨佛。
「法幢佛」。佛說法猶如樹立法幢,令眾生有所歸依,故稱法幢佛。
「持法佛」。佛能攝持一切大小權實之法,隨眾生的根機而為演說,故得此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梵音佛」。梵即清淨之意。佛的音聲最清淨,眾生聞佛說法,能斷除無明煩惱,見自己清淨的本來面目。故稱梵音佛。
「宿王佛」宿即星宿。宿王即是月亮。「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月亮的光明超過一切星宿,所以稱為宿王。比喻佛乃法中之王,智慧超過一切三乘聖人。
「香上佛」。佛戒香清淨,得無上妙諦。
「香光佛」。戒香清淨,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智慧即光明,故稱香光佛。
「大燄肩佛」。與前面南方的大燄肩佛同一意思。
「雜色寶華嚴身佛」。佛在因位中修六度萬行,莊嚴法身,功德猶如寶花。故名。
「娑羅樹王佛」。娑羅即堅固之意。佛的法身堅固如娑羅樹。王即自在之意。佛乃法王,於法自在。故稱娑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同雜色寶華嚴身佛的意思一樣。
「見一切義佛」。佛是一切智人,世出世間一切義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如須彌山佛」。山之中以須彌山最高;聖人之中以佛最尊,故得此名。
上來六方佛出廣長舌相,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極樂淨土,可能會引起兩個疑問:
1. 十方都有淨土,為何不稱讚十方淨土而只稱讚西方極樂呢?
2. 為何不教眾生念十方佛而教眾生單念阿彌陀佛呢?
答案有三種理由:
1. 易攝心──若教眾生念十方佛,那所念的境實在太廣闊,能念的心一定散亂,不利於初心學人。初學佛的人若只念一尊佛就容易攝心。當由事持而達理持時,念一佛即念十方佛。
2. 願力殊勝──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大願,莊嚴極樂,接引念佛眾生。眾生生者都証得三不退,補處成佛,其他的佛國土並無這個階位。此乃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所以得到十方佛稱讚。
3. 與此土緣深──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若不是阿彌陀佛與我們的緣深厚,釋迦佛亦不會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迦佛於此處自問自答,自己解釋本經的題目,可見釋迦佛的苦心。
本經的題目一共有十六個字:「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為何此處略去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只餘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因為釋迦佛在前文已詳細的講出了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所以現在略去不再說,只解釋下半句「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甚麼是受持?領納於心是受,憶念不忘是持。假如有善根的男子女人,聽聞到阿彌陀經之後能夠受持,自然亦會聽聞到六方佛的名號,自然亦為六方佛所加護愛念。「加護」令我們不退墮於三惡道;「愛念」令我們增進菩提。故謂「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譯曰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譯為無上。表佛最無上,超過一切菩薩和二乘人。三藐譯為正等。二乘人只自利,不利他,自他不平等。所以不稱為正等。三菩提譯曰正覺。覺即覺世事無常、苦空無我。覺一切法不可得。覺我們本來是壽命無量,只因妄想和業報,令我們流轉生死。所以覺的人能夠出生死輪迴。凡夫未覺,就算他說:「我覺悟了」,只不過是覺悟了一點世間道理。對於出世間的道理,他完全未覺。外道的是邪覺,不是正覺。因為他們的所謂覺,跟實相完全不相符。二乘和菩薩才稱為正覺。但二乘人只自覺不覺他。惟有菩薩不但自覺,亦平等覺他,所以菩薩亦可稱為正等正覺。但菩薩無明未盡,還未究竟覺悟圓滿,只可以稱為有上士,不可以稱為無上士。只有佛才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俱備,超過菩薩以及二乘人。故只有佛才堪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凡夫雖然發心修行,但是容易退轉。現在因為受持此一部彌陀經而得到十方佛所護念,所以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釋迦世尊喚了一聲舍利弗的名字後,很明顯的再加上「汝等」兩字。就是指一切有緣聽聞到這部經的人,亦是指我們在座的大眾。勸導我們應該相信釋迦佛及十方佛所講的誠實言。相信甚麼呢?相信阿彌陀佛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莊嚴的極樂世界,接引念佛眾生。相信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及我們信願念佛的善根福德力,可以帶業橫出三界生死,永離苦海。我們每次誦彌陀經到此處,是否感覺到釋迦佛的語重心長呢?是否感覺到釋迦佛懇切的言詞背後,對我們的盼望呢?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此乃釋迦佛第三次勸導我們發願生淨土。可見求生淨土是以發願最重要。亦可見釋迦世尊的徹底悲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發願生淨土。等於一位慈祥的母親,三番四次勸導其兒子發奮讀書。因為母親知道發奮讀書對兒子有大利益。同樣道理,往生淨土可以永斷生死,一生成佛,實在有非常大的利益。但是如果不發願就一定不能成功往生。
求生淨土有信、願、行三種資糧。其中以發願最重要。有信而無願,等於不信。若有信亦有念佛,但亦無願,就等於失去了方向的船,不能夠到達淨土。相反,若果有願就一定包含深切的信心。就算念佛的功夫淺亦可以生淨土。例如張善和一生殺牛,臨命終才懂得念佛,但亦成功往生。再看一下「佛說無量壽經」所說的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幸好遇到善知識教他趕快念佛,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五逆十惡的人只念了十口氣佛號,亦能夠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呢?願力大之故。蕅益大師說得好:「得生與否,全憑願力之有無。」你有願就必定生淨土。所以我們要時時回向發願。即是回一切功德向極樂,發願生淨土。回一切功德向極樂就是實踐前文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只要我們有堅決的願力,再加上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願力,自力加他力,一定成功生到淨土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放棄自己。這亦是釋迦世尊再三勸勉我們發願的主要原因。若我們聽經到了這一段文,仍然不肯發願求生淨土,是否有點辜負佛恩呢?
問:既然生淨土貴在發願,又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答:發了願生淨土之後,心內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個願。但是我們仍是凡夫,容易被外境擾亂我們的心。例如見到天災人禍,就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苦,還是求生極樂世界好。若是自己一帆風順,兼且喜事重重,就覺得這世界也不錯。就放棄生極樂的願。如果我們發了願之後念佛,會增加我們的智慧和定力。有智慧就不會貪戀世間的五欲六塵。有定力,就不會隨外境轉變我們的願。無論見到天災人禍也好,抑或一帆風順、喜事重重也好,總之,我仍然保持求生淨土的願,永遠不會退失此願。命終的時候當然就會心不顛倒。而且上文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可以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成就我們往生淨土的因緣。所以發願當然重要,發了願而不念佛,猶如沒有燃料的船,不能出海,又焉能到達淨土呢?
有信有願,就一定會一心一意、堅固執持佛的名號。如果真的一心一意、堅固執持佛的名號,那有不得一心不亂之理。得到一心不亂,可以保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來安慰引導,當然就會心不顛倒,自在往生。
我們應該醒覺到人生無常,有生必有老病死。人生如夢,任汝功名富貴,無非大夢一場。「萬貫家財帶不去,兩手空空赴幽冥。」如果我們覺生老病死、覺無常、覺天災、橫禍、戰爭、仇恨、暴力,覺這世界越來越無安全感,覺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我們就會生起一個厭離的心,希望尋到一個解決的辦法。等於一個飢餓的人,希望尋到食物一樣。如果我們不覺人生的生老病死、不覺世事無常、不覺天災、橫禍、戰爭、仇恨、暴力,不覺這世界越來越無安全感,不覺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我們不會放下這個世界。「放下」,乃修淨土的基礎。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放下這個娑婆世界,下一生就不會再生在娑婆。如果你求生極樂這一個念保持不變,你一定生到極樂。如果你一時想生在極樂,一時又想生在這個世界,叫做念不一。念不一,願力一定弱。弱小的願力又焉能感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呢?講到此處,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的願究竟有多大?
如果你已發願生淨土,極樂七寶池中亦已有一朵蓮花生起,蓮花上刻有你的名字,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手執這個蓮花台來接引你。故謂「已發願者已生」。如果你現在發願,現在於極樂七寶池中立即生出一刻有你名字的蓮花,將來阿彌陀佛亦是以此蓮花台來迎接你,故謂「今發願者今生」。
「當發願」指現在因緣未成就,例如未曾聽聞阿彌陀佛,或未遇善知識教導,所以不懂得發願求生極樂。將來因緣到來,得聞彌陀經;或得遇到善知識,教他發願求生極樂。當他發願時,七寶池中亦有一朵刻上他名字的蓮花生起。故云「當發願者當生」。當,即將來之意。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諸佛功德智慧雖然相等,但在度眾生方面就有難易之分。在淨土說法度眾生易,在穢土說法度眾生難。尤其是說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更加難上加難。佛說無量壽經云:「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可知淨土法門不易為人所接受,尤其是驕傲自大的人,他們根本不相信有淨土法門,認為只有消極的人,或是無智慧者才念佛。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難得。
又,釋迦世尊不是在淨土成佛,是在穢土成佛,的確是稀有。例如水中出紅蓮並不稀有,火裡出紅蓮才是稀有。在淨土成佛猶如水中出紅蓮,在穢土成佛就如火裡出紅蓮。因此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稀有。
甚麼是五濁惡世呢?濁即渾濁不清;世即世界。五濁就是:
1. 劫濁──劫即時間。時間本來無濁惡,因為有以下所說的四種濁聚合於一時,所以成為劫濁。例如清水混了泥沙而成濁水。所以劫濁的相就是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四種濁合成。其結果就是感到娑婆世界安定的時間少,災禍的時間多。當人壽減至二萬歲時,眾生具有四種濁,就名劫濁。若減至人壽一百歲時就叫五濁惡世。釋迦世尊就是於此時乘願出世,成道說法。可見釋迦世尊的大慈悲心和堅強的願力,不怕在五濁惡世度眾生。我們想超出五濁惡世,若不憑藉持名念佛,帶業橫出三界,根本就不可能。
2. 見濁──即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為見惑,又稱為五利使。因為這五種妄見起的時候非常迅速,故名利。能使眾生造業入生死,故名使。又此五種知見渾濁不清,故名見濁。
1. 身見──妄執四大(地、水、火、風)假合的身體為我,名為身見,又名我見。有我就有我貪、我瞋、我痴。由此而造業。今生造業,來生必定受苦報。來生受苦的時候怨天尤人,又再造業。因此生死輪迴,受苦無有了期。
2. 邊見──有外道認為人死如燈滅,無來世。佛教稱這種見解為斷見。亦有外道認為人死之後來世必定再是人,牛死再為牛,馬死再為馬。不相信有六道因果。佛教稱這種見解為常見。斷、常,各在一邊,所以名為邊見。空見與有見亦屬邊見。若著了邊見,永不能見中道實相。
3. 邪見──不正謂之邪。其實所有見惑都屬於邪見,為什麼再另外立一項邪見呢?邪見是特別指不信因果的大邪見。
因果通三世。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些人不知道因果通三世。見到行善的人但是生活困苦;見到造惡的人又大富大貴,因此對因果產生懷疑,不相信有因果,甚至譏笑因果。我們應該知道行善而生活困苦的人,乃因為他們前世不修福,所以今生困苦。那些作惡反而大富大貴的人,乃因為前世修福,所以今生富貴。但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惡人今生作惡,死後必墮三惡道。善人今生行善,來世必定在人天享福。這就是今生作何因,來世得何果。
以凡夫來說,能夠相信因果通三世,可以算做深信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修菩薩行,果位成佛。能夠相信這一重因果才真正深信因果。有人說:「不需要戒酒色財氣都可以了生死。」這就是不乎因果的邪見。不戒酒色財氣,下一生想再生於人道也難,只會在三惡道受苦,又焉能了生死呢?
因果不但通三世,而且因果好微細。我們要注意不可以錯因果。例如,拿印經的錢去供齋或建寺廟是錯因果。拿供齋的錢去起齋堂又是錯因果。錯因果亦要受報。應該將印經的錢去印經,有剩餘就留待將來印其他的經。建寺廟的錢歸建寺廟,供齋的拿去供齋就不會錯因果。
4. 見取見──用功的時候無論見到甚麼境界都不應取著。若果取著,並且以此為真理,就叫見取見。
有一位喜歡靜坐的居士對我說,她靜坐的時候感覺自己從頭頂走出去,又從背部回入身體。她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我對她說:「這種感覺完全是妄想的一種。既不能替你消業障,更不能令你了生死。這是見取見。若果你執著這種妄覺以為真理,又以為自己証聖果,小則令你貢高我慢,甚至精神出毛病。大則令你墮落天魔外道,將來必定墮三惡道。」
楞嚴經所講的五十種陰魔境界亦是屬於見取見。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應該仔細的讀一下楞嚴經五十種陰魔的經文。
5. 戒禁取見──世間一切外道各自有其戒條,又各自認為自己的戒條最完善,因此取著不捨而生出一種知見,名戒禁取見。
3. 煩惱濁──有五種煩動惱亂的妄心,渾濁我們的自性,名煩惱濁,又名思惑。這五種妄心起的時候稍為遲鈍,卻又能使眾生造業入生死,故又名五鈍使。
1. 貪──於財色名食睡起貪愛,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幻。
2. 瞋──貪不到就起瞋恨。
3. 痴──完全不了解真理。
4. 慢──即驕傲自大,貢高我慢。
5. 疑──對於真理產生疑惑而不相信。
先有見惑然後才有思惑。例如先有我見然後才有貪瞋痴慢疑。無我,貪瞋痴慢疑就沒有了根基,起不到作用。所以,一定先要破見惑然後才可以破思惑。
古人言:「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妄心,妄心不得不佛。」將佛號投入妄心之中,以佛念代替妄念,以一念止萬念。到最後,所謂「兩隻泥牛鬥入海,直到如今無消息。」佛念與妄念都空,真妄兩亡,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內無我見亦無貪瞋痴煩惱。所以,若不憑藉持名念佛之力,相信在這濁惡世中,難斷見思煩惱。
4. 眾生濁──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名為眾生。色指色身,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受想行識指我們的心。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是由粗劣的五蘊和合而成。不但色身無相好莊嚴,而且是盛滿屎尿濃血的臭皮囊。內心就由於見濁和煩惱濁的主使而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在生死路上,眾生自己毫無主宰,真是可憐。所以由見濁及煩惱濁的因,就引致眾生濁的果。
5. 命濁──娑婆眾生的壽命很短促,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更有少年亡。雖然現在有些人超過七十歲,但都是帶病延年。長壽而健康的人百中無一。所以名為命濁。
在五濁惡世修行已是不容易,但是釋迦世尊竟然在五濁惡世成佛,而且還「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甚難稀有。
何謂「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句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一句阿彌陀佛,轉見濁為無量光。一句阿彌陀佛,轉煩惱濁為常寂光。一句阿彌陀佛,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一句阿彌陀佛,轉命濁為無量壽。一句阿彌陀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智力薄弱的凡夫所能信解,故云:「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在五濁惡世修行,成佛是第一難;講淨土念佛法門是第二難。在濁世成佛怎樣難呢?因為有五濁:眾生處於劫濁中必定為時間所困,眾苦所逼。眾生處於見濁中必定容易遇上邪師惡友而走錯路。眾生處於煩惱濁中,被貪瞋痴慢疑五毒所驅使而造罪。眾生處於眾生濁中,非常貪戀自己的臭皮囊而不自覺。安於穢惡的臭皮囊,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打扮,以不淨為淨。不知道自己有一個清淨的法身。眾生處於命濁中,不知此身此心,必定為無常所吞噬,壽命短促。就算有一百歲壽命,在宇宙的時空裡只不過如電光石火,一閃即過,無可挽留。我們不應該像其他愚痴的人,一聽到「無常」就立即提倡及時行樂。這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他們的所謂及時行樂,其實是在色聲犬馬裡造業,成為下一生受苦的因由。他們不知道每個人都在生死的漩渦裡,若不想辦法脫離這個漩渦,就會在無常的主宰下,生死、死生,頭出頭沒。一時為人、一時為畜生、一時為餓鬼、一時在天上享福、一時在地獄受苦、一時又成為阿修羅。惟有把握我們今生的時間,念佛求生淨土,才可以超越命濁,免受生死輪迴之苦,在極樂世界才可以真正的享樂。正如本經所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可惜五濁惡世的眾生不知道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念佛,等到無常到來時,只曉得驚慌。
希望今次法會之後,不會再有人謂自己無時間念佛。其實時間是任由你安排。就算你是大商人,你不是無時間,只是不肯抽一點時間出來。燈紅酒綠、言不及義、亙相吹捧的應酬只會令你更加迷失,以為人生就是如此。甚至有些人,他們有時間在電話講是講非,越講越精神。但是他們永遠都說自己沒空念佛。就算他們真的抽幾分鐘念佛,但未念到第十句就打呼。
講少幾句是非,口業會清淨點;念多幾句佛,福慧增長。若再加上發願求生淨土,那真的要恭喜你!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相反而言,如果你不明白「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輪迴路險。」這幾句話,相信也沒有甚麼事物可以推動你用多點時間念佛。
佛菩薩轉法輪都是應機而說法的。以我們現在的世間來說,最為合時應機的佛法莫過於淨土法門。想使到佛法普利眾生,一定要提倡淨土,才能夠真正拔苦與樂;又能夠令眾生一生成佛。這是個最殊勝、最簡單、最直捷的方便法門。但可惜得很,如果我們對人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密,這些漸次法門,眾生易接受及相信。若說只要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直至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可以橫出三界,帶業往生淨土。可以斷煩惱,補處佛位。眾生不容易接受,亦不容易相信。所以釋迦世尊言:「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舍利弗是當機者。「諸比丘」指除了前面所講的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之外,還包括其他比丘、比丘尼。「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指六道眾生中只有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的眾生能夠到來聽法。三惡道的眾生,因為被惡業所纏,不能前來聽法。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身心怡悅就是歡喜。毫無疑異就是信。領納不忘名之為受。感佛深恩,而投身歸命就是作禮。
淨土法門,難聞能聞。所以人人歡喜受持。大眾感激佛的恩德,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講經已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